乡村建设要符合农民需求

2021-08-31 02:43陈之秀
食品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民人才建设

陈之秀

朱启臻开门见山地说,首先乡村要有产业来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无论建设得多“美丽”,结果都免不了衰败的结局。

在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中央提出了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单独成篇,提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其中,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那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明确哪些焦点问题?它对解决“三农”问题又具有什么意义呢?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老年协会农村分会主任委员朱启臻教授。

乡村振兴包含了“五大振兴”

“乡村振兴的框架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五个方面,即五大振兴,分别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无论是‘十四五的规划,还是乡村振兴法以及出台的各种指导意见,都是按照这五大振兴进行表述。”朱启臻开门见山地说,这五大振兴概括了乡村建设的所有方面。首先,乡村要有产业来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无论建设得多“美丽”,结果都免不了衰败的结局。在以往的乡村建设过程中,人们重视修路、盖房,但盖好的房子由于没有产业、没有就业,很快空置、衰败了。有人想当然地给乡村建设了两层楼房,上层住人,下边做生意。但是,连人都没有,你跟谁做生意?所以,五大振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

朱启臻进一步对“五大振兴”的内容进行了阐述。他称,产业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村里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有庭院经济,老百姓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种果树、养鸡、养鸭、养猪,还可以从事多样的手工业生产。中央文件也提到要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这些都是乡村产业的内容。产业振兴,特别强调特色农业和融合农业的发展,相信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任何一个地区、甚至任何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把这个特色挖掘出来,实现价值的放大,延伸产业链,实现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就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亮点。很多乡村就是这样实现振兴的。

人才振兴是所有其他振兴的前提。没有人才,就无法做产业、做营销,也无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更谈不上做大做强。所以,人才对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对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组织振兴也同样重要,没有人啥也干不成。

现在农村面临的问题是老龄化,年轻人越来越少。虽然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措施,但是需要相应的配套政策,不是发个号召就可以吸引人才到乡村的。人们到了农村,从事农业需要有耕地,居住需要有住房,而且要有较高的收入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吸引年轻人。如果都去乡村当公务员、当教师、当医生,没有农民,为谁提供服务?因此,农村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服务人才、管理人才、法律人才、艺术人才、建筑人才等等,但最基础的人才是生产经营人才,也就是要有人种地、经营农业。

解决未来谁种地的问题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最基础和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总书记讲得很清楚,乡村振兴要突出培养两类主体,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要赋予双层经营新内涵。家庭农场是扩大版的农户,优势是自己为自己流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组建合作社,合作社就有了微观动力基础,通过合作社联合社把诸多的合作社进一步联合起来,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实现。目前的很多做法、现存的一些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家庭农场形成的条件,如土地的流转问题、承包关系的稳定问题、乡村的宅基地问题等,阻碍着真正家庭农场的形成。特别是承包关系的不断变化,削弱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和预期,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高地租的所谓财产收入,一方面让进城农民不愿放弃土地,影响正常流转,另一方面,高成本让耕地流转的承受方难以从事农业生产。很多错误的农业理论和实践也干扰着人们对现代农业的理解。所以,需要我们的土地制度、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和深化改革。

生态振兴就是要遵循生态规律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本来应该是生态宜居的,但是由于忽视乡村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房屋建设安全性不够,乡村环境脏、乱、差、臭等问题成为痼疾,垃圾问题、污水问题、厕所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乡村生活的现代化。所以,在乡村环境治理方面,除了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以外,必须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垃圾分类和厕所革命,是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方面。这些问题解决了,乡村环境改善了,也有助于吸引年轻人才回到乡村创业。所以,整个村貌的提升、环境的提升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扶贫攻坚提出“两不愁三保障”,乡村振兴要在此基础上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不仅水、电、路设施齐全,还开始了绿化、美化,甚至提出了艺术乡村的概念,各地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把乡村真正建成美丽幸福的家园。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但又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方面,很多人不知道乡村文化建设为何物,不清楚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人们常说,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从农业生产制度、栽培方式、特色品种、地方经验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节日与民俗、“红白喜事”以及民间文学、地方戏曲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其中,包含着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蕴含着天人合一理念和生态文明智慧,也体现着和谐社会构建的深刻内涵。

那么,如何振兴乡村文化呢?朱启臻表示,乡村文化振兴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要保护好村落,村落是文化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固守传统,文化也不是越老的越好。文化一定要吸收现代的优秀养分,做到与时俱进。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城市文化、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都会向乡村渗透,如手机、网络、汽车、新能源等现代文化在乡村已经得到迅速普及。因此,文化振兴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要尊重传统智慧,也要与时俱进。如从家风建设开始,实现乡风文明;发挥自治传统,建设法制社会,弘扬互助传统,走向现代合作等,都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环境的整治,如果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都可以實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组织的振兴,朱启臻认为,一个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标志着社会的成熟程度。乡村组织化既包括正式组织,也包括非正式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民间组织。现在,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果很多,村民自治组织研究也不少。其实,除了这两类组织以外,还有乡村的社会组织,如乡村的养老组织、孝道协会、红白理事会、妇女协会、老年大学、志愿者团体以及各种由于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娱乐组织,如秧歌队、合唱队、舞狮舞龙队等。这些组织的发展不仅满足老百姓的多种需要,增加幸福感和成就感,形成归属感和村落的凝聚力,也有效提高农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治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乡村的组织振兴一定要重视对社会组织的培养。此外,朱启臻认为,乡村的经济组织建设同样是组织振兴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前面提到的家庭农场的形成和合作社的建設,是实现组织振兴内在动力的源泉。

乡村建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朱启臻强调,乡村建设的主体一定是农民。因为农民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政府则是投资主体和服务主体,要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他们提供有效服务,而不是为民做主。过去,乡村建设的许多事务无不源于替农民做主,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农民的需求。强调以农民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农民是决策的重要参与者;第二,建设项目要符合农民的需要,而不是其他人的需要。第三,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只有以农民为主体建起来的乡村,农民才能珍惜它、爱护它,才能主动去维护它。

“乡村建设一定要以保护为前提。因为乡村有非常复杂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乡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破坏了乡村,乡村文化就不复存在。之所以有所谓‘建设性破坏现象,就是因为我们不懂乡村的特殊性,不了解乡村文化载体的意义和价值,在建设乡村的同时也破坏了乡村。破坏乡村的空间结构,也就破坏了与此相联的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又决定文化结构,因此,空间结构的破坏也就等于消灭了乡村文化。”朱启臻说,不懂农村,就不要随便去动它,要懂了以后再动。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越不懂的人胆子越大,无知者无畏,结果导致严重的“建设性破坏”。

朱启臻表示,要按照乡村本来的规律来建设乡村。乡村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要先认识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办事。只有这样,乡村才会建设得越来越好,我们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否则就是破坏,费力不讨好,花了钱造成了损失,制造了麻烦。

猜你喜欢
农民人才建设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