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的内视审美追求

2021-08-31 21:37郝凌艺
锦绣·中旬刊 2021年9期

郝凌艺

摘要:和美术、音乐等一系列主要依赖视听感官控制、拥有空间物质性的艺术种类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学主要是借助自身独特的内视能力,进而在心理意识当中建立起特定审美形象,如果将前者看作是外视艺术,则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学概括为一门内视艺术。该作笔者主要就我国传统文学观念当中的内视审美追求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学;文学观念;内视审美

一、国内外文学内视审美的比较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学内视审美剖析

与很多西方国家相比之下,我国的具体状况存在自身的特殊性。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古代传统文学观念下的内视审美艺术拥有发展滞缓、落后的特点,直至很久之后国内文学全面复兴才取得实质性的发展。我国从古至今都十分注重内视生存手段及内视能力,且大多数人均有着深入的认知,相当一部分古代贤哲更是建议利用此渠道获取对道义的参悟。

从根本上讲,我国传统文学当中内视审美的自觉性与理论化,最早具体展现于诗歌审美观念的建构之中。举个例子,像《文新雕龙·神思》当中所说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此著作当中所提到的意境和现象,也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内视之象”。在中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便非常注重内视审美的深远性、鲜明性。与此同时,我国许多近现代散文创作中也不乏内视审美的追求。比如说我国近代时期较为普遍的思维现象---具象思维以及类比思维,它的主要形式即为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或者是各类事物间的比对阐明较为抽象的原理。

(二)国外文学观念下内视审美的研究

关于外国文学内视艺术,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便出现了萌芽。在他的著作章节中有:“诗人在构造情节,而后借助独特的语言将其创作出来时,更需要将作品中的情境置于眼前,如此一来才能看得更加通透,将自身更好地融入到情节之中并进行恰当的操作......”此内容中其实已然涉及到了诗词内视审美的内容。尽管当时尚未具体对内视定义进行阐述,然而其早已将内视审美形象进行了表达,打开了内视审美世界的大门。再比如,欧洲某学者曾经提出,人类可以表现不在现场的事物,从而令我们感受到这些事物就在我们眼前。后来越来越多的西方理论把此种内视形象具体概括为“想象”。

除此之外,西方早期的表象思维即为内视化程度较高的思维之一,从古至今西方文学的思维碰撞基本上都是借助各类身体视听符号来传播和分享内视形象的。在人类产生历史认知后,便经常借助各类形象语言进行叙事;在文明时代,其思维内视形象化程度远远超过抽象化程度,此为早期西方文学内视审美文化较为发达和领先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和我国传统文学观念下内视审美存在较大区别的地方。

二、我国传统文学观念下内视审美追求的研究

(一)视觉隐喻性尤为突出

我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内视审美当中存在十分鲜明的视觉隐喻性特点,包括形象及文的视觉隐喻两方面。具体而言,形象的隐喻主要指的是本体,我国经学之中更侧重于听觉的隐喻性,所以说更擅长直接严明理念;然而,由于经学本质上隶属于文言文化,因而也具有文这一方面的视觉隐喻性问题。当然,经学当中所灌输的内容和经验,是一种沟通与传承。相比于视觉隐喻性,我国传统文化的听觉隐喻性自始至终都不是很发达,究其原因主要同文言构性创造息息相关,当然也和我国象喻性及类比思维发达密不可分。然而,突出视觉隐喻性仅仅是依靠人们的内视能力及能指性,还不具备形成完备内视世界的程度,自然更不用说直通时间性生存的内视审美世界了。另外,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真正的叙事性内视审美追求本质上是依靠俗文学实现的,尽管古时候缺少清晰的内视形象塑造思维理念,但人们常常借助一些外视性的艺术活动(如绘画等)进行类比分析。例如,在明代的著作《水浒传叙》当中,就多处把内视形象的描绘视为史家专长,显著地突出了创作中内视形象的感官性及想象性。

(二)传统文学内视审美的本质探析

关于我国传统文学观念中内视审美的本质问题,任何时期基本上都是较为一致的。从古到今,在我国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均不同程度地展现出描绘刻画的塑形思想以及世故人情的写实理念,都特别注重对形象刻画真实性、客观性与可信度、亲历感、现场感等一系列感官的追求,同时十分契合观摩者的思想和心理。舉个例子,如我国明朝时期的《牡丹亭》当中,着重对文字造型的刻画之美进行了深入探析,提出虚构色彩的内视审美追求,能够给人特别生动逼真的生存感受;纯粹的时间艺术可以令人获取到丰富的空间美感。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讲,时间维度仅仅是心理、意识以及精神等方面的维度,对空间感的把控才能够构筑起生理感知维度。文学观念下的内视审美能够把一类思维的认知与信息进行接收与转化,进一步形成内化、生动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三)传统文学观念中内视审美的镜像性

这一点为我国俗文学内视审美理念的最主要表达途径之一。不管美与丑,每个个体均期冀可以借助一面明镜来审视自身。如此的心理需求,其实也正是文学性内视审美追求的重要心理基础。所以说,我国文学始终将镜像审美当作最基础的形式与最基本的意义。俗文学的最主要优势便是其一直依赖某种本性、广泛意义上的镜像反映。每一名观阅者和审美者均可以在普遍性的生存映照当中认清这个世界,同时认清自身。传统文学中对于人类生活的诗意性概括和论述也就是生存本质化的写照。和音乐、美术等外化之美不同,文学通常是更加净化、更纯粹的内化之美。外感之中很容易出现多种杂质与不悦的要素,而内视之美之中却不会存在上述问题,甚至人类的心理功能会忽略掉令人不悦的对象,这也是内视之美无法取代的地方。

结束语

综上,本文主要在对国内外传统文学内视审美进行比较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传统文学观念中内视审美追求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探究,旨在为今后此方面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潘阳.试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审美[J].才智. 2019,(16):229.

[2]黄友鑫.文学审美批评传统及其当代走向[J].东西南北. 2019,(18):108.

[3]任晓娟,任晓娜.浅谈传统文学中“文气”的美学追求[J].青年文学家. 2016,(3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