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发展困境与对策
——基于广西南宁市江南区S村的调研

2021-09-02 13:02陈飞霞黄庆华梁玥悦
广西农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村民战略

陈飞霞 黄庆华 梁玥悦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1 前言及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央及各地对乡村振兴道路展开了积极探索。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率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深入了解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建设形势,积极参与和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我们从了解乡村文化入手,基于村民对乡村振兴的认识、需求及期望,深入S村展开乡村振兴调研。

1.1 调研的前期准备

为了确保调研能获得更有用的资料、数据,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最后把关注点聚焦在村民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了解、需求期望等方面,并据此编写问卷,围绕村民对乡村振兴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与访谈,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数据。

1.2 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研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S村(以下简称S村)的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访谈村民对S村乡村振兴的现状、认知以及期望等问题进行了调研。为了方便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本次调研主要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最后统一采用问卷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3 问卷调查与考察情况

为了切实了解S村的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和村民对乡村振兴的认知、需求和期望,为S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和依据,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走访发现,S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不多,对乡村文化的宣传较少。访谈发现,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了解比较少,但能感受到近年来乡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次调研一共随机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问卷回收率100%。调查对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基本情况如下:男48%、女52%,30岁以下8%、30~50岁32%、50岁以上60%,初中及以下72%、中专或高中18%、大学及以上10%。

2 S村基本情况

S村位于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地处平原,耕地面积1.67万亩,主要种植甘蔗、西瓜、蔬菜、柑橘类等经济农作物。S村全村居民2000多户7000多人,有汉、壮等民族聚居,以汉族为主。

在新农村建设阶段,S村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组织村民积极发挥建设乡村主体作用,大力开展道路建设、村屯改造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紧扣“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干部服务、部门帮扶”的工作思路,广大村民积极筹资投劳,开展乡村项目建设。同时,通过向政府争取建设项目及经费支持,广泛发动社会帮扶力量赢取社会帮扶。该村经过政府的支持以及村民的积极努力,已完成通村道路、环村道路、巷道硬化、村屯绿化、鱼塘改造、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上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给村民带来了出行更方便、环境有改善、收入有提高、娱乐活动更丰富的普遍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村民们“建设自我、受益是我”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投入到新时代乡村的建设发展中来。

3 乡村振兴的总体情况——以S村为例

3.1 村民对乡村振兴的认知情况总体偏低

问卷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知之甚少(见图1),40%的村民表示不太了解或没听说过,52%的村民表示听说过,有大概的了解。调研团队在下乡调查的过程中能找到填写调查问卷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他们的文化程度及自身的素质总体不高,因此调研结果很大程度跟调查对象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有直接的关系。其实,留守村里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是广大农村目前的普遍现状。但是,他们又是乡村振兴的直接见证者、受益者,乡村振兴发展与他们密切相关。因此,鉴于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的情况,针对村民的年龄特点、受教育程度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教育,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图1 您是否听说过“乡村振兴战略”

3.2 乡村振兴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中共中央顺应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乡村发展变化调查数据显示,18%的村民表示变化非常大,50%的村民表示变化较大。从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村民感受到了近年来乡村发展的变化。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村民是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的。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拓宽增收渠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具体变化方面(见图2),村民最为突出的感受体现在农民收入稳步增加(82%)、乡村公共设施增加(82%)。在家庭月均收入方面,82%的村民表示超过1500元,还有部分达到了5000元以上。

国内经济的进步带动着诸多领域的发展,其中包括就业方面以及建筑方面,近年来国内建筑业不断加强技术的革新以及管理体系的完善,质量安全是建筑建设中最重要的原则,对质量安全实施有效的监督,这是建筑工程实际开展中的重要内涵。文章分析的是建筑工程的开展对质量安全进行监督的必要性,并对其中的监督要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建筑业的整体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2 您觉得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哪些变化(多选)

在乡村公共设施方面,村屯道路的硬化,村委会的广场、舞台、健身器材、儿童滑梯等娱乐设施的配套,让村民直观感受到了家乡的切实变化。这些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给村民带来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但是,走访中也发现S村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农村发展现状的影响,目前S村在村庄建设规划方面还存在规划不系统、不科学的问题,由于缺乏整体建设规划,排雨、排污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乱搭建、占道堆放杂物、乱扔垃圾现象还较为常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容貌和村民的出行及交通安全。只有教育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对乡村建设进行总体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形成良好的村容村貌。

3.3 乡村振兴面临着人才困境

关于乡村振兴的关键及其面临的困难方面(见图3、图4),超过80%的村民认为乡村振兴主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村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可见,在村民的观念里政策、政府支持的重要性,以及村民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村民,乡村振兴也要靠村民,村民基本都意识到自身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

图3 您认为乡村振兴主要依靠(多选)

图4 您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困难是(多选)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困难,村民认为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不高”和“剩余劳动力趋于老龄化”。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也发现,村里基本都是老人留守,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技术、劳动能力不足等。84%的村民表示,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是引人才、留人才,因为目前乡村在人才、人力方面的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步伐的重要关键。

4 S村村民关于乡村振兴需求的分析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目标主体、评价主体[1],振兴什么样的乡村、如何振兴乡村,村民最有发言权。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坚持村民主体地位,从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的需求切入,才能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1 村民在乡村振兴的精神层面需求最为突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调查发现,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乡风文明”最为感兴趣,高达76%。其次是生活富裕、生态宜居,分别是74%和72%(见图5)。在访谈过程中发现,村民认可乡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相比城市,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上农村的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少等原因,对于一部分已经富裕起来的村民来说,他们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精神文化的满足。

图5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您对以下哪一个方面比较感兴趣(多选)

乡风文明关键在于乡风建设,其主要体现在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等方面。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摒弃传统落后的思想或过时的观念,弘扬现代农耕文明和发扬优良传统,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契合村民追求更有品味更加高雅生活的情趣,这些很大程度上归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生活富裕、生态宜居则是对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满足,是村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表现。在调研走访中发现,S村在乡风文明方面,还是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村民卫生习惯都有待改善,部分村民存在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堆柴草的习惯,致使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突出。另一方面,乡风文明意识淡薄,责任意识淡化,陈规陋习难以根除,部分村民日常聚集打牌、打麻将赌博,甚至还存在一些封建迷信活动。

4.2 村民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安全感需求更为明显

图6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您最关心的改革内容是(多选)

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应当紧扣当地村民在各方面的现实需求,围绕村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中的现实诉求和切实需要,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内涵提升。

4.3 村民在乡村振兴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亟待满足

公共道路基础建设、医疗问题、教育问题、文化建设等公共服务是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您认为乡村振兴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造”的调研中(图7),认为乡村道路、医疗保障、乡村文化教育需要改造的占比分别是86%、84%、82%,可见,村民在公共服务上的需求还很大程度上未得到满足。

图7 您认为乡村振兴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造(多选)

4.4 村民对乡村振兴带来的美好生活期盼较为强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的主要社会矛盾。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路径。调查发现(图8),村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期望突出表现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缩小城乡差距两个方面,分别占比84%和74%,这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相吻合。调研发现,S村人口中中青年绝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而未外出的妇女又有一部分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在集镇、城区购(租)房陪小孩读书,真正留守在村里的村民多为儿童、老人。农村严重的“空心化”,使得乡村振兴建设、乡村文化活动缺少主要参与人群。

图8 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期望有哪些(多选)

因此,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实现从“统筹”城乡发展转向城乡“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实现城市与农村共享发展,这是乡村振兴应着力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5 S村乡村振兴发展思路与对策

5.1 S村乡村振兴发展思路

村民是农村生产生活实践的主体,是乡村建设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受益者。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满足村民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所以,从村民需求出发,遵从村民意愿和愿望,着眼解决改善村民迫切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解决困扰村民生活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让广大村民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更多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惠,实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全面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5.2 S村乡村振兴发展对策

基于上述调研结论,S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基于村民的切实需求,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与村民的基本需求充分契合,重点围绕全面提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找准发力点,找准关键点和侧重点,解决村民之所需,顺应村民之所求。

5.2.1 完善公共决策机制,满足村民重点需求 在进行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传统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往往容易忽略村民的实际需求,出现村民亟需解决的问题与政府要解决的问题不一致的情况,导致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匹配,出现供给过剩或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别强调的是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满足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基于村民需求的决策,应该充分了解村民的想法、考虑村民的意见,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公共决策机制,提高公共决策的质量,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匹配度,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对于S村而言,S村全村几乎都已经完成了水泥路面建设,但是由于多年来在乡村道路养护上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目前村里的大部分道路水泥路面破损严重,部分路段出现坑洼、塌陷、断裂等问题,一些路面脏、乱、差现象严重,路况明显下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村民的正常出行和交通安全。此外,S村大部分的老房子都差不多已经被拆除或是无人居住,还有一些未被拆除的老房子年久失修,现也无人居住,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亟需通过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清扫清除垃圾和卫生死角,改善村容村貌。

鉴于此,从村民需求出发,从S村目前情况来看,要优先满足乡村道路改造、实现农村增收这两个领域的需求,重点提升乡村文明建设这个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重点是,着力加强村屯道路、供水供电、文化体育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强化乡村和城市交通设施网络一体化建设[2],努力提升地区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丰富精神层面文化娱乐活动,加快村路生活垃圾处理、环境美化建设等,吸引更多年轻、优秀人才向农村流动。

5.2.2 建立村民参与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乡村振兴为村民,乡村振兴也要靠村民。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乡村振兴实现程序正义的要求[3]。因此,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应确定实实在在的参与内容,健全工作参与的组织机构,辅之以相应的制度保障[4],形成一套村民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的智慧,把乡村建设和村里的党建引领、产业融合、人才支撑等有机结合,保障村民对乡村发展建设相关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良好的村容村貌的营造和巩固,需要长期的整治和管理工作做保障。应进一步强化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充分发挥村干部在村容村貌整治和管理过程中的主要责任,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和完善由村民共同参与的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干部牵头、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共同治理的工作格局,真正实现良好村容村貌整治目标。

总之,结合实际需求,采用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的方式,吸引村民直接参与到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监管中来,切实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5.2.3 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精细化公共服务供给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村地域广大,村民居住分散,不同区域关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更好地满足各村屯村民的差异化、多样化需求,除了政府的资金投入外,应合理利用市场机制、社会力量以及农民自身力量,开拓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构建多元投入格局[5],实现差异化建设,优先解决和满足村民相对集中、亟需的需求问题,通过将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交由社会力量承接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6],提供精细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5.2.4 构建人才保障机制,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目前,乡村普遍缺乏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农村新型人才。人才的缺口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在调研中发现,村民认为村里年轻人愿意返乡创业的只有26%,而年轻人不愿意返乡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不到位、家乡没有创业环境、返乡后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分别占比是52%、72%、66%。可见,要解决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问题,政策的保障、创业平台的创设、发展的环境、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进程,都是关键因素。为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重点是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大学生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薪资待遇等。

此外,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量投入,需要有效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资源:地方性知识以及地方社会人力资源[7]。因此,在国家政策的相关保障和倾斜的基础上,应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强化教育资源和要素的获取能力[8],探索构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长效保障机制,着力回引人才和加强本土培养,把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增强乡村振兴发展人才力量。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村民战略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地权分置、资本下乡与乡村振兴——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