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基于儿童视角”的说明性文章教学
——以《松鼠》教学为例

2021-09-02 01:36骆文燕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说明性说明文松鼠

文|骆文燕

阅读说明性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统编本教材编入的说明性文章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结构清晰,是学生学习说明性文章的好素材。

《松鼠》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显而易见,要素一指向阅读,要素二指向习作。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应该基于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的感知特征和行为特征,把说明性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梳理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的条理分明

说明性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也就是读懂“写了什么”。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根据这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松鼠》这篇课文主要从外形特点、行为特征、搭窝技巧等方面进行介绍,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文中信息多而杂,要梳理整合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梯度进行,把“梳理信息”作为一个教学重点来落实。

1.提取、梳理信息

(1)默读课文,作者笔下的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回答。

(2)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松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进行归纳梳理,还要唤醒学生记忆,用上以前学过的分段梳理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更细致的梳理。比如,文中写松鼠的外形特点,就要具体到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吃相等方面,从而了解说明性文章的条理性。

2.分条列举信息

在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后,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他们采用列提纲、画图表、列思维导图等方式对文中列举的信息进行呈现。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由形象到抽象,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不仅学习到了梳理信息、分条列举信息的方法,更感受到了说明性文章在介绍事物时有顺序、有特点,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感受说明对象的特征鲜明

阅读说明文,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进而体会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准确性、逻辑结构的严谨性。所以,学习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性文章的另一个重点。

作者在介绍松鼠的外形特点时,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写吃相时,作者这样写:“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介绍活动范围时写道:“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通过朗读、想象、交流、体会,学生发现用上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小松鼠外形美丽、吃相可爱、经常在高处活动等特点。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把松鼠和山鼠作比较,突出了松鼠的警觉性高;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则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松鼠的动作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只“一忽儿”的工夫就爬上去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告诉读者松鼠的生育情况。

这些说明方法都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说一说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松鼠,再交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松鼠》一文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作者抓住特点具体表达的方法。

三、对比阅读,体会说明语言的风格多样

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探究此类文本的语言秘妙,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平实,有的活泼,无论哪一种风格,描述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

《松鼠》这篇课文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准确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表达方法、语言风格方面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大相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探寻本文的表达秘妙,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对比阅读。

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松鼠外形的句子,与课后第二题的第一个例句对比读一读。思考:这两个句子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松鼠?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更适合儿童阅读。而例句则采用了客观的数据说明,科普性强,读来让人感到真实、严谨、准确。其次,小组合作,体会第二、第三个例句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分别有什么作用。最后,发现总结。“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你发现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归纳: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既可以像《松鼠》一样生动活泼,也可以像《中国大百科全书》一样简洁明了。

由此可见,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不但可以让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适合文本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

四、指向表达,提升说明文写作的能力

作为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还具有另一个教学价值:指向表达,让学生习得说明性文章的写作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依托文本,为学生搭建习作平台的意识,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说明文的结构方式,积累说明性文章典范的语言,从而提升学生说明性文章的表达能力。

通过对《松鼠》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要把一种事物“说明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从不同方面来介绍事物;二是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三是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循序渐进地交给“写”的方法,切忌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具体可以分成四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在文本中学习说明的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例如学习第5 自然段“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一句时,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继而让学生讨论这一句中“通常”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通过阅读比较,学生发现“通常”表示正常情况下,但不包括特殊情况,“通常”一词表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看似普通无奇的一些词语,却充分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这就是说明性文章典范的语言。

第二步:运用准确的说明方法,试着介绍身边的事物。

在学习了文章,了解了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用上一种或两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一下身边的事物。比如用上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一下教学楼的高、操场的大,用上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等。在表达的过程中也要像课文一样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第三步:将学过的课文进行改写,体会说明性文章的语言和其他体裁的文章语言的不同之处。

在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式之后,根据“交流平台”中的建议,让学生试着把散文《白鹭》的第2~5 自然段,也就是描写白鹭外形的内容改写成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在写之前,先组织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再进行改写。

第四步:仔细观察一种事物,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介绍这种事物,注意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写出事物的特点。

教师的教由扶到放,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性文章的写作方法后,再让他们去写一篇完整的说明性文章,应该不是难事。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的特点,更要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让他们感受到说明性文章结构的精妙和表达的巧妙,既能感受到文章的知识性,又能感受到内容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能在习作中突出这些要点,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说明性说明文松鼠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多重关联落实说明性文章教学
说明性讲述在大班建构游戏分享环节的运用
以“三个维度”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小松鼠
松鼠
松鼠
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