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再获发展机遇

2021-09-02 04:13武凤珠
人民周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都市制造业发展

武凤珠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激光研发生产基地。

涵盖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人口3.6亿。继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出台之后,2021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中部六省再次获得政策红利,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未来,我国中部地区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比东部和西部,过去国家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较弱,以前强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主要以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缩小中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增长差距为目标。此次《意见》突出高质量发展,强调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在产业结构优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全方位增强中部地区的竞争力,实现中部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说。

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繁荣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依托“一根光纤”建起的新城。在开发区518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光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相继汇聚,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不断入驻。这座先进制造业园区以创新为驱动力迅猛发展,正在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通过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河南向卢森堡捐赠运送防疫物资。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大国的经济‘??脊梁。我国中部地区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目前,三一重工等著名制造业企业都已经落户长沙等中部城市,这些??骨干企业应当承担起推动中部地区制造业崛起的重任。”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意见》对中部地区未来产业结构的设计,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认为,中部地区具备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本条件,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中部地区潜力将逐步发挥出来。

煤炭、有色金属、食品等传统产业,在当前中部地区制造业中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未来中部地区的部分先进制造业,将由这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而成。牛凤瑞表示,利用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等实现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的关键。“只要有社会需求,传统产业就有发展和存在的必要。如果能够实现以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这些传统产业可以大有前途。”

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与中部地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同步进行。《意见》明确,推进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湖北荆州、赣南、湘南湘西等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承接新兴制造业产业转移。肖金成认为,制造业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与我国正在构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相契合。“以前,制造业企业大量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是由于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沿海地区有相对明显的区位优势。未来将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制造业产品在国内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部六省是人口大省,许多产品的消费市场??都在中部,这也是一些制造业项目向中部地区转移的优势所在。”

《意见》要求,在中部地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在肖金成看来,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是中部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有利条件。“先进制造业并不能完全自动化,有些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部地区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是中部地区完善产业结构、扩大城市规模的基础。肖金成解释道,目前中部地区很多城市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原因在于中部地区农业条件相对较好、产業聚集度不高。“许多农民通过务农也可以获得不错的生活,因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比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水平不高导致产业聚集度不高,很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提升当地收入水平,在东部沿海和本地城市务工的农民将打工收入寄回村庄,几乎不在城市中消费,因此中部地区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偏低。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在中部城市中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流,进而扩大居民消费,增加服务业,扩大城市规模。”

相比东部地区,当前中部地区居民收入仍然存在较大追赶空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浙江、天津、山东等东部省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区间为3.28万元至7.22万元,中部六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区间为2.48万元至2.94万元。“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意味着??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也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优势之一。”牛凤瑞表示。

中部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当地普通劳动力,也需要引进高技术人才、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生产设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居民收入增长,则为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流入中部地区,形成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的良性循环创造了条件。牛凤瑞分析道:“工资水平与对企业的贡献相匹配、给予自由创新空间,是企业吸引人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如果中部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企业能够成功吸引高技术人才,使中部地区成为人才高地,使企业蓬勃发展,资本自然会‘闻风而至,中部地区便会成为资本洼地。”

“但是这种转移要遵循市场规律。国家出台相应政策进行引导是必要的,同时也要为企业保留一定的自主权。”牛凤瑞强调。

建设城市群、都市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围绕河南省会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4个地级市的12个市县区汇聚成郑州都市圈;以山西省会太原为核心,阳泉、介休、忻州、吕梁等市县形成太原都市圈;以湖北省会武汉为核心,孝感、咸宁、仙桃等9个市县构成武汉都市圈;环绕安徽省会合肥,淮南、六安、滁州等8个地级市聚集成合肥都市圈;围绕湖南省会长沙形成长株潭都市圈;以江西省会南昌为中心,九江、临川、靖安等13个市县区形成南昌都市圈……

相邻城市“抱团”发展组成的都市圈、城市群,正在成为增强中部地区区域发展协同性的重要空间载体。“中部地区人口相对密集,城市数量较多,城市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近,因此通过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形成多个城市群,有利于空间结构的优化。”肖金成表示。

持续加强中部地区都市圈、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是《意见》部署的中部地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路径。都市圈和城市群均是城市空间组织形式,肖金成认为,它们对中部地区都市圈、城市群内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湖南長沙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18号厂房”,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智能制造工厂之一。

“中部地区的城市群,两座城市间的距离往往只有50公里左右,城市腹地是彼此重合的,两座城市对城市腹地经济要素的竞争较为激烈,??城市之间形成功能分工、实现优势互补便十分重要。需要在城市群规划中明确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应当侧重发展的产业等,使每一个节点城市都能够发挥支点作用,避免彼此竞争,实现??合作共赢。”肖金成说。

在城市群中,多个城市共同发挥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化和市场的一体化;都市圈的建设,旨在促进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同城化。肖金成介绍,由于核心城市存在虹吸效应,周边地区的要素向核心城市快速聚集,导致核心城市快速扩张,周边城市与核心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区域中一市独大的局面。“这种现象在中部地区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省会等核心城市??规模很大,而周边城市没有得到合理的发展;或者核心城市聚集度较高,对周边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带动作用较小等。”

增强都市圈内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意见》对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城市的要求。“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的辐射半径通常为100公里左右,这远远超出很多城市的辖区范围,因此需要编制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规划,将核心城市的轨道交通等延伸到周边地区,使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对周边地区产生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肖金成表示。

都市圈内的同城化,也有助于增强城乡发展的协同性。《意见》要求,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交通的一体化、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等,都是都市圈??同城化的内涵。“如果说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分工,那么都市圈便强调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包括城镇和乡村的辐射与带动。”肖金成说。

位于大别山特色旅游功能区腹地的核心景区——黄柏山狮子峰旅游区。

《意见》明确,中部六省应主动融入区域重大战略,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中部地区并非一个封闭的区域空间,中部六省??基本都处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涵盖范围内。比如,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与长江上游、下游省份的经济联系;河南、山西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与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互补性也很强;河南则与山东、陕西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可以说,中部六省虽然地处内陆,但是在许多方面已经与东部沿海地区融为一体。”肖金成解释道。

以人为本,打造美丽、宜居的中部

洞庭湖、鄱阳湖,黄河、淮河、长江……一汪汪湖泊、一条条河流织成生态廊道;太行山、大别山、武当山、罗霄山、武陵山……一座座山峰、一条条山脉筑起生态屏障。

绿色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意见》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长江经济带建设,经济发展不触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高质量发展齐驱并进;太行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守住绿色本底、发展红色旅游,特色旅游功能区建设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熔于一炉。

“只要有人类活动,就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因此,在生态保护区域发展旅游业等产业,??需要政府根据生态环境容量进行宏观调控。”牛凤瑞说。

在肖金成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同步实现。“过去,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大量人口聚集在农村,许多人进入山区开荒,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城市就业岗位增加后,很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人口减少,人们不再需要开荒,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山区人口减少,留下来的农民可以通过提供旅游服务致富,这就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

“生态保护??也要以人为本。”肖金成表示,保护生态环境不能以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为代价。“先解决好人的问题,再考虑生态问题,不能忽视人的需求一味强调生态保护,这就需要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在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加快发展,促进人口??聚集,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或生态敏感区则应加强保护,减少人类活动。”

以人为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表现在人居环境中,便是森林城市、低碳城市等宜居城市的建设。《意见》明确,在中部地区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支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支持新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作为人居中心,城市生态环境越好,人们的生活质量越高。??但是人口聚集密度越高,人类活动强度越大,对环境的干扰越大。一旦排放强度超过环境自然净化能力,便必然会造成污染。”牛凤瑞说。

“这就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杜绝资源浪费。”肖金成表示,在城市规划中还应当考虑到“??城市之肺”与“城市之肾”。“‘城市之肺是森林,要增加林地;城市组团之间要有间隔,要保留一定面积的农田。‘城市之肾是湖泊,要保留自然湖泊或开挖人工湖泊,防止城市内涝。此外,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管理难度也会增大,因此还要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未来,中部地区城市政府将通过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帮扶返乡入乡人员就业创业等途径,进一步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对普通市民的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产业的发展、公共财力的雄厚。”牛凤瑞强调。

根据《意见》,未来将有一批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中部地区也将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武汉、郑州、太原等中部省会城市??大学比较密集,科研机构并不少。”肖金成认为,中部地区已经具备相对雄厚的科技实力、较强的??创新能力,足以支撑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

融入全球经济,建造内陆高水平开放“桥头堡”

湖北鄂州货运枢纽机场、安徽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等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如火如荼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线、京九线等铁路干线连接起通往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运输线的交通网,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湖南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开放新平台逐一设立,中部六省正在筑起我国内陆对外开放的一个又一个“桥头堡”。

“中部地区地处内陆,??这是一个地理概念。如今,中部六省省会机场几乎全是国际机场,航班可以飞到全世界;‘汉—西—欧国际货运专列从湖北武汉通到欧洲,将中部地区生产的产品直接运到国际市场;长江流域省份则是‘不是沿海的沿海,在长江行船与海上行船没有太大差异,水运成本也相对较低,沿江省份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都设有港口。地理位置早已不再是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制约。”肖金成说。

《意见》明确,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建设,继续实施省际高速公路连通工程;实施汉江、湘江、赣江、淮河航道整治工程,形成水运大通道;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增强中部地区机场连接国际枢纽机场能力……“这些交通干线建设,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牛凤瑞表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可以产生一定的运输成本优势。“如果消费市场在东部,产品可以顺江而下;如果消费市场在西部,生产地与销售地之间的距离就更近了。我国幅员辽阔,如果消费市场在中亚、欧洲,国际交易的产品运输成本或许甚至低于与黑龙江等省份的国内交易。”

肖金成也认为,伴随我国推进向西开放,中部地区生产的产品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国际经济走廊等输送到中亚、非洲等国际市场。“制造业产品市场半径很大,可以扩展到全球。在东西双向开放的背景下,过去中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劣势或许会化为优势,甚至可能后来居上。”

依托连通到全球的交通基础设施,自由贸易试验区、临空经济区等优惠政策不亚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平台先后在中部六省设立。《意见》提出,高标准建设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鼓励武汉、南昌、合肥、太原等地建设临空经济区。牛凤瑞说:“作为中部地区前期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些平台摸索出的经验对于我国内陆地区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江西南昌昌北国际机场,2020年货邮吞吐量超18万吨。

“利用我国的优势,发展国际化的产业,将产品输往世界各地,这些平台为中部地区的开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插上了‘翅膀。”肖金成表示。

要将产品销往全球市场,也要吸引各地企业扎根入驻,这对中部地区营商环境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制造业对营商环境有较高的需求,哪里营商环境好,制造业就会在哪里聚集。因此,优化营商环境是??中部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前提条件。”肖金成介绍。

营商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也包括政府办事效率等软环境。《意见》要求,中部地区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中部地区交通已经比较发达,但是未来仍然有必要加大投入,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尤其要完善产业发展平台的基础设施。在软环境建设中,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使之符合市场需要、企业需要。”肖金成说。

中部六省位于我国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将极大推动我国区域的协调发展。肖金成分析道:“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产业吸引了中部地区的很多劳动力,但是由于??空间有限,东部地区正在追求产业结构高度化,许多产业需要向外转移,而中部地区是合适的承接地。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多数地方地广人稀,而中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密集,增长空间较大,中部地区的发展可以对西部地区起到??带动作用;位于西部的成渝地区、关中地区等条件相对优越,也可以与??中部地区互为支撑、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未来,中部地区或许可以与东部地区并驾齐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面向国内市场,中部地区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牛凤瑞表示,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这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在时代新起点与时俱进提出的新要求。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国家整体安全,??都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都市制造业发展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都市通勤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