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引黄灌区干渠综合整治方案初探

2021-09-03 10:24王建华武秋娟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干渠郑州市郑州

王建华 武秋娟

(1.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河南 郑州 450000;2.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 干渠历史价值及现状

郑州市拥有千万人口,在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按照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河南省发展定位,以郑州为中心城市的郑州大都市区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核心,既承担着支撑带动中部崛起、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的重大使命,又承担着引领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任务。

花园口引黄灌区位于郑州市北部,黄河南岸,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内。灌区始建于1954年,灌溉面积26万亩,总引水能力46m3/s,属中型灌区。灌区建成60多年来,先后承担了郑州北郊放淤造田农业灌溉、城市生产及生活供水、河道生态供水等任务,为郑州市的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放淤造田,改善民生。通过放淤、压碱造田,完成了5.3万亩的放淤任务,使郑州北部的荒地变成了良田。二是灌溉供水,打造“鱼米之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稻田示范改造,使水稻亩产超千斤,同时依托灌区,郑州市北部相继建成了万亩鱼塘,从此改变了郑州市无米无鱼的历史。三是通过城市供水,助力郑州发展。1976—1990年,灌区在承担农业灌溉供水的同时,兼负城市生活供水任务,累计供水2.2亿m3,为郑州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四是分流泄洪,保障黄河安澜。在黄河出现险情时,灌区利用多条干渠帮助黄河向贾鲁河分流泄洪,保障黄河安全。五是补充地下水源,维护生态环境。灌区在灌溉供水的同时,补充了郑州北部地下水源,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维护。六是生态供水,服务郑州生态建设。2007年以来郑州市实施生态水系建设,花园口引黄灌区利用现有工程设施为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花园口引黄灌区现状由3座引水闸门和7条干渠组成,分别为花园口引黄闸、东大坝引黄闸、马渡引黄闸,花园口总干渠、东风干渠、东大坝干渠、六堡干渠、东干渠、马渡干渠、姚桥干渠。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灌区面积不断衰减,目前七条干渠除东干渠之外,其余干渠基本完整,具备通水条件,但由于闸门引水能力不足,灌溉功能弱化,渠道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只有东风干渠于2007年成功转型为生态供水渠道,其余干渠供水量很小,大部分工程长期闲置,致使渠道破损,其面貌与城市发展方向格格不入,已经严重滞后于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加之引黄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亟待进行综合整治。

2 灌区发展时代机遇

郑州市是一个水资源禀赋不足的城市,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新时代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迫在眉睫、意义重大。2019年1月,郑州市以雨水、洪水、中水资源化,南水北调配水科学化,黄河引水调蓄系统化,水库供水最优化,水资源配置均衡化为重点,研究谋划了郑州市水资源开发及水系连通九大工程。

花园口引黄灌区紧邻黄河,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灌区3个引黄闸门设计引黄供水能力46m3/s,7条干渠渠型完整,具备输水条件,只要稍加改造,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了深入挖掘引黄供水潜力,全面发挥水利工程网络最优供水效能,将花园口引黄干渠综合整治列入九大工程中水系连通工程之一,与沿黄引水闸门提升改造及惠金滩区调蓄工程相辅相成,可全面提高河湖生态用水保障能力。

花园口引黄灌区于2020年被列入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核心示范区水源单位,郑州市制定了《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防洪工程与水资源专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统筹推进实施黄河防洪骨干工程、重点项目,坚持节水优先,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水源配置,支撑新的城市功能布局,用足用好黄河水。对需要进行提升改造的引黄闸门实施综合整治,解决好黄河水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保证黄河引水稳定性。

3 灌区前景展望

基于以上要求,深挖花园口引黄灌区的引水潜力,促进引黄工程更好地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服务,是促进城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根本好转的重要途径。

花园口引黄干渠综合整治工程应以引黄河水开发利用为核心,兼顾水生态建设,结合周边用地性质多样、历史遗存丰富、景观各异的特点,以水系连通和引黄补源为主线,以两岸绿化景观建设为串联,以历史文化传承为特色,结合渠道自身特点,打造集引黄补源、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休闲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带。干渠分布总平面见图1。

图1 干渠分布总平面图

4 干渠综合整治规划设计构想

项目区范围北起黄河南岸、西到东风渠、南至贾鲁河、东至东四环,涉及惠济、金水和郑东新区,覆盖面积70km2。规划方案以总干渠、东干渠为横轴,以东风干渠、东大坝干渠、六堡干渠、祭城干渠、姚桥干渠为纵轴,连通区域内黄河、贾鲁河、索须河、金洼干渠、石沟、金京明渠、金京湿地、任庄明渠、西干渠支渠、任庄湿地、化蝶湖等,将在郑州北部区域构建外部连通、内部循环的现代水体网络。

4.1 工程任务

a.河渠水系连通。利用现有引黄闸泵站及新建泵站,实现黄河水引得出、供得上。对现有渠系进行扩挖改造及水工建筑物配套,实现渠系与生态河道水系连通。

b.渠道水质净化。祭城干渠渠首规划新建一座沉沙池,改造利用东大坝沉沙池,使一总、五干渠系实现清水运行,保障城市河道生态用水水质安全。

c.滨河生态修复。利用水渠功能转变的契机,在贾鲁河与黄河之间串联多条绿色水廊,实现“引黄补源”、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d.传承发扬黄河文化、灌区文化。将水、滩、林、文化有机结合,推进黄河沿岸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灌区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灌区故事,延续历史文脉。

e.健康体验营造。彰显渠系特色,简化渠线功能承载,突出健康主题,倡导绿色出行,塑造多彩秀林,形成简洁明快、特色突出的绿色健康水廊。满足不同人群的空间尺度,增加周边居民幸福指数。

4.2 总体布局

按照“一脉相承,三源并济,五渠润城”总体布局,打造北部片区生态水网。

一脉即花园口总干渠、东干渠,自西北向东南形成一脉。三源即三个引黄闸门,分别是花园口引黄闸、东大坝引黄闸及马渡引黄闸。五渠为由花园口总干渠、东干渠,向东、南、西3个方向连接的5条渠道,即东风干渠、东大坝干渠、六堡干渠、祭城干渠、姚桥干渠。

4.3 主题设计

4.3.1 总干渠与东干渠

两条干渠由西至东全长13km,结合北侧黄河大堤防护林带,融合南侧农田鱼塘,重点建设为“一脉相承天河水”的滨水画廊。总干渠流经沿黄生态带,现状农田风貌、防护林带景观条件优越,总体定位为生态段。打造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以灌区故事作为文化线索,形成一幅林水相依的唯美画卷。

4.3.2 东风干渠

同为东西向渠道,东风干渠流经区域舒朗开阔,景观与周边农田肌理结合,突出放淤造田文化主题,打造一条壮阔的田园风光带。廊道内节点体现黄河农耕特色,渠道景观与周边风貌融为一体。

4.3.3 东大坝干渠

由东大坝引黄闸顺势向南引入贾鲁河,以最短距离引黄入城,体现引黄与城市发展特色,打造都市生态输水廊道。渠道位于规划惠济新区的核心地段,紧密结合周边用地规划,满足周边居民活动需求,展现生态输水与城市发展历程。

4.3.4 六堡干渠

该渠道被分割成3段,打造台层式滨水种植景观,并结合微地形,由郊野向都市过渡,分别打造生态滨水绿廊段、都市滨水绿廊段。本渠道长度较短,且整体连通性较差,采用分段式设计,利用竖向布置,表达不同风貌的自然特色。

4.3.5 祭城干渠

北连马渡沉沙池,中有祭城历史文化可供借鉴,南可呼应贾鲁河古村新韵。打造一条丰富的历史游览序列,形成融入历史文化特色的都市风景林带。

4.3.6 姚桥干渠

干渠流经农田鱼塘,依托现状鱼塘、洼地成片分布的特色,以荷花、芦苇为优势种,体现郊野风貌,打造风景型水源涵养林。

5 结 语

依托花园口引黄干渠综合整治,可实现水通、水清、岸绿、文化传承、幸福体验,将水、滩、林、文化有机融合,提高“引黄补源”能力,改善郑州市北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核心示范区的水环境,切实打造郑州的“后花园”,同时促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利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干渠郑州市郑州
浅谈景电干渠梯形土渠改造措施及质量控制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昆明市盘龙区东干渠为例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郑州市
郑州市南四环快速路上跨京广铁路转体施工圆满完成
郑州市建委立体停车库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