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同心筑梦民族观与中华一体强起来

2021-09-03 09:28龚永辉刘奇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国梦中华民族新时代

龚永辉 刘奇

【摘 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做好民族工作发表了大量讲话,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同心筑梦民族观。新时代民族观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三大卓越贡献。在新时代民族观的指引下,党和政府运用物质和精神两把必备钥匙,创新推进民族工作,精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引领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一体强起来。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中国梦;民族观

【作 者】龚永辉,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奇,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7,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3-0079-0008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民族工作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1]

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承接毛泽东民族平等团结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又有发展、创新、深化、补白,形成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观。当前,民族工作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过程和任务要求,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为此,我们用四大基本内容、三个卓越贡献、两把必备钥匙、一条工作主线来概括学习和研究体会。

一、全面把握四大基本内容

习近平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曾经在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

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化”视域研究新时代民族观,主要体现在民族原理新阐发、民族大局新定位、民族政策新论述、民族宣教新要求四个方面。

(一)民族原理的新阐发

习近平对民族原理的阐发,涉及到中华民族“多”和“一”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史观和族性发展规律等内容。

基于对中华民族生成史和现实民族关系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指出:“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3]25 在此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和“一”的辩证关系也做了完整阐释:“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3]29 他强调,“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3]24,“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4]。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深度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多元”和“一体”的辩证关系,不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也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针对一些人虚化中华民族的观念,习近平特别强调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习近平的“四个共同”,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性。

基于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经验,习近平指出:“交往交流交融是歷史趋势,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3]107 并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5] 我们理解:“广交”“全交”,意在“深交”;“深度交融”,“融”意更浓。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融”,常常用于表达各民族的“创新交融”“互鉴融通”“大融居”“团结融合”。这些概念的浓浓“融”意,出自应对世界大变局、共圆中国复兴梦的融合发展迫切需要。深入品味,“融”的意涵还体现于“各民族交融汇聚”与“民族大融合”这样的历史叙事;其中的民族史观内涵,更有金句为证:“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6]这样的民族史观,已经切入民族范畴普遍存在的族性演化规律。1

习近平的这些深刻论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对于民族原理的认识,为清除民族工作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想言论、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道路、扎实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民族大局的新定位

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社会总问题的高度来观察和认识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2,并根据解决社会总问题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出民族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新时代民族观明确指出了民族工作在国家政治全局中的地位,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基本内涵,充实了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理论,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路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3]19~38 这样的民族工作“大局论”,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新时代对民族工作在国家治理格局中重要性的认知。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由民族事务工作领域出发,“进而延伸到统一战线、宗教事务、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祖国统一等方面,并与经济、政治、民生、社会、文化、教育、外交等诸多领域相互交集和融通”[7]1~11,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鲜明地体现出“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3]309。做好民族工作,不仅仅是民族领域的事情,还是整个治国理政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契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将其精辟概括为“八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3]50~52 这“八个坚持”,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民心”[8]15 的历史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民族政策的新论述

新时代民族观在民族政策层面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建设、民族发展和民族干部选拔使用等问题有很多精辟论述,这些具体民族问题的应对方略,是在民族工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思想。

在民族区域自治问题上,习近平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提出“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3]79 的重要论断。“两个结合”既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又有利于保障各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

在民族关系问题上,习近平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3]93 这样的“生命线”论,既体现了宏大的历史和全球视野,又直接针对我国民族关系领域潜在的危机。与此相关,习近平还提出“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3]123,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纳入民族工作范畴。

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问题上,习近平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3]139,并确立了“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民族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民族发展目标。同时,对民族团结稳定和繁荣发展的关系做出精辟论述:“要着眼于团结稳定抓繁荣发展,这样才能形成繁荣发展的合力;要立足于繁荣发展缩小差距,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样才能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基础。”[3]139

在选任民族干部问题上,习近平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3]304 的好干部普遍标准之上,又提出三个特别的要求:“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3]304

(四)民族宣教的新主张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关乎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理论、选择什么政治制度、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9] 现在国门大开,思想也随着开放,社会思潮日趋多元,而西方始终未放弃“意识形态渗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和平演变危险仍然存在,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尤其是在民族领域,习近平明确指出,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是我们同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民族问题上斗争的前哨战,这场斗争依然尖锐复雜。[3]251“这场斗争依然复杂”,这个清晰、冷静的判断,说明民族问题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刻不能放松,必须抓紧、抓实、抓细。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急起来乱要”的痼疾。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树立人文化理念,突破传统的政治说教的固有定势,改“大水漫灌”的宣传教育为“滴灌”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大众化的方式,开展形式更加灵活、方法更加多元的宣教活动;打造实体化的载体,将宣传教育资源向基层、社区倾斜,向普通民众贴近,创建一大批能起示范作用的社区、乡村、单位。[3]117~119

二、深刻认识三个卓越贡献

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观,不回避现实困难,直接针对敏感和疑难问题发声,凝聚了思想共识,化解了认识误区;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同时,针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未来建设方向。

(一)化解“老路”“邪路”纠缠中的理论困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国际国内复杂局势,旗帜鲜明地捍卫和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对于来自不同方向的言论都给予了明确回应,正本清源,荡清左右两边混乱观念,有效化解了“仿苏”思维惯势和“仿美”激进思潮对撞造成的理论困局1,开创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国梦”的大好形势。

在关于民族问题认识上,习近平指出:“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长期历史现象,处理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3]36,“那种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3]37。在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选择上,习近平强调:“新中国成立65年以来,党的民族理论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得是最成功的,不要妄自菲薄。”[3]57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动表达,是一种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的社会理想。尤其是在建党百年,全国各族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背景下,更是天下归心。各民族群众期盼实现生活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这些梦想实现的前提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在这种情况下,各有所偏的“仿美”“仿苏”思想均不可能再与争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已经成为56个民族14亿骨肉同胞同心同德的“最大公约数”。

(二)以共和国经验为基础构建新时代民族工作话语体系

道路关乎国家命运,关乎民族前途,关乎人民福祉。2014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出了“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2019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根据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工作经验提出“九个坚持”: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1]

“九个坚持”既重申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原则,又根据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创新完善了具体的民族政策;既涵盖了我们党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探索和创新,又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精髓要义,在共和国70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百年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三)世界大变局下明确中华民族建设任务

习近平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0] 世界大变局的判断,概括了国际格局剧烈动荡、世界秩序重塑的新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国际环境。

面对这种局面,习近平一次次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1],并从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5个方面做出具体部署。全国各族同胞更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加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各种艰难复杂的局面,抓住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凝聚起全部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用好“物质”“精神”两把钥匙

解决民族问题,有两把钥匙,一把是物质的钥匙,一把是精神的钥匙。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民族观的引领下,“物质”“精神”两把钥匙整齐发力,实现了民族工作创新推进。

(一)用好“物质”的钥匙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和部署,概而言之:“紧贴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3]147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8年持续努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民族8省区312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取得辉煌成就,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同心筑梦民族观的真理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显著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温暖,充分体现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历史性进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抓住难得机遇、顶住各种挑战、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关键时期。我们依然要用好物质的钥匙,积极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用好“精神”的钥匙

习近平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3]2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用好精神这把钥匙。

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对这一“铸魂工程”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分解出30多项重点任务。同时,中央有关单位积极组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时代楷模发布、感动中国人物表彰,引领社会风尚。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十八大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边境地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等,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国家通过流动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群众服务网点建设等几个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民族地区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尤其重视发挥少数民族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功能和效应,提高民族特色文化体育活动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参与率。国家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训网络。实施“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工程”,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大力推动民族语文信息化建设。各民族文化实现大繁荣大发展,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支撑中华民族强起来的精神动力日益深厚强大。

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民族教育,加强各民族人才培养。十八大来以来,中央民族工作會议、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等对加强各级各类民族教育做出明确部署和安排。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做出细致规定。民族教育水平持续提高,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打下坚实基础。

四、精准聚焦一条工作主线

民族工作说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在用好两把钥匙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明确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是习近平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放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赋予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观又是方法论,既提出目标又指明路径,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筑基工程。我们认为,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理论内涵,需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结构和调控机制

在民族意识调控的理论视野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对中华民族这个社会存在进行主观能动反映的精神系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民族社会调控体系。1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定经纬,人们可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和“非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两个范畴。因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反映也就自然分为我族观、他族观两种类型。这两种反映类型都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际存在为客观前提,但由于意识生成的主体观群体不一样,反映的内容必然会有所不同。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民族属性,都只是其众多社会属性之中的一种。无论是否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都不可能仅仅固定在民族属性的维度进行静态反映,实际生活中都必然会发生社会角色的转换。一旦超越民族属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出的意识反映,是经过社会抽象的民族观。

上述三种类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划分,仅仅是基于反映角度做出的相对静止的划分。事实上,民族意识系统中的三种观念都必然具备一定的阶段属性,从而体现“反映—控制”的动态过程。据此,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個类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知识性观念;建立于该认知实际的相关意向性观念;以此两类观念为前提的决策性观念。这三类观念,在内容上相互承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继回答“是什么”“要什么”“做什么”等问题,构成社会意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反映—主观倾向—能动控制”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是各反映面中各类观念的信息源,被人感知而转化为知识,为进一步形成意向和决策奠定了基础。意向性观念乃至决策性观念对知识观念的依赖性,归根到底是对客观的外部世界和人的实践的依赖。反过来,知识观念对意向观念乃至决策观念,又存在着一种连贯的动力性依赖。这种分别存在并且互为作用的基础性依赖和动力性依赖,使得各自内部的“反映—控制”依序生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个认同体系,无论其知识性观念、意向性观念还是决策性观念,都必然要受到共同体内所有成员的“民族观”影响。此外,共同体内所有成员的“民族观”未必统一,却往往会跟共同体之外的其他成员相通,形成与“他族观”元素的互动。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内涵,必须充分了解这内外联通的调控机制。

(二)把握好中华民族多层认同关系

各民族的自我认同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历史、现实利益等复杂因素交融铸就。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复合格局之中,就国家确认的56个民族而言,认同心理实际上包含着自我和整体的结构。其对整个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各民族自我认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距离。这种距离首先表现为层级之差:各民族自我认同层次较低,中华民族整体认同层次更高。

就像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家庭观念,有一个渐次扩展的过程。关于这种情形,费孝通先生曾经比喻为丢石头下水形成的波纹:渐次扩展的同心圆都以自我为圆心、以认同为半径,形成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客观标志着认同能力的强弱或认同程度的深浅。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并未改变其家国同构、族中有族的多元格局,同样具有局部与整体自相似的分形特性。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同心圆半径之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认同之间的客观距离。事实上,人们的认同一直在变化之中。认同的拓展会带动差序格局调整,形成不同的图景。随着影响认同的因素增多,同心圆的半径就会发生变化;认同半径增减,认同面相应扩大或缩小。与社会实体的分层结构相关,实际情况往往是随着人的社会化程度加深、认同能力增长,认同沿着螺旋轨迹拓展面积、提升层次,形成圆锥体。在这样的圆锥体内,高层次认同的圆面积大于低层次认同的圆面积;假若垂直投射到平面,则表现为波纹似的同心圆。这些投影的每一个圆只代表所在层次的认同范围,圆内没有层次的高低。如果斜截圆锥体,则可得出包含高低层次的认同椭圆。这样的椭圆结构,包含自我认同和整体认同这两个焦点,反映了螺旋发展中的认同范围大小和认同层次高低,更能体现各民族认同的客观实际。

各民族认同的椭圆结构提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二是拓宽对56个民族多元活力的包容度。

(三)画好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包容性最大值的同心圆

从民族意识良性调控的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应该简单地改变各民族认同的椭圆结构、直接以其中一个焦点为圆心画圆,那样的“圆”犹如虚幻的投影,既不真实,又不牢靠;而是要客观承认并合理维护历史格局规制的56个椭圆图景,紧紧抓住各自都有的高层次认同焦点,聚之为圆心,以圆心到各认同椭圆上的最长距离为半径,构成既有包容性、也有凝聚力的最大同心圆。

从简单化、线性化的思维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直接消除离心率,相当于忽略认同椭圆结构,从垂直投影中求圆。这种做法必然带来两种事与愿违的后果。几年前一些人主张取消民族成份,其主观愿望或许是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实际上不仅行不通,还引起民族意识领域的巨大混乱。只取高层次认同为圆心、以理想化的追求为半径,画成的圆虽然很大,但56个椭圆的凝聚功能被忽略甚至取消了,那个大圆的凝聚力也是空的。正所谓:只求圆大,欲速不达;空得其表,一盘散沙。另一些人只强调低层次的认同,在内心排斥高层次认同,甚至连正常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认为是侵犯民族权利,自外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样以低层认同焦点为圆心、化椭圆为小圆,其实质是:认同褊狭、自陷孤寡,亲痛仇快,误国败家。两种偏差都代表着民族意识的恶性调控,偏离了铸牢工程的理想目标,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同心圆风马牛不相及。

在承认各民族认同的两个焦点、保全56个认同椭圆的前提下,可以选取所有椭圆的高层次焦点,把中华民族层面的认同聚拢成为构造新图的不动点。根据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的原则,56个认同椭圆的图形应能近似相等,从而以56个高层次焦点聚成的不动点为圆心,以该不动点到各椭圆上的最长距离为半径,即可构成中华民族认同的最大同心圆。这样的最大同心圆构造路径,才是民族意识良性调控的正道。构造这个最大同心圆的关键,在于夯实56个椭圆的公共不动点。

“同心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词之一。习近平多次指出:“凝聚共识很重要,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聚56个认同椭圆为最大同心圆,就是按照最大公约数理念要求,在面对利益格局多元、认同取向多样的复杂局面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谋取共识,最大限度地寻求各民族利益共同点和共同价值观,建设凝聚力更强、包容性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强起来聚力筑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OL].(2019-09-27)[2021-02-2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9/27/c_1125049000.htm.

[2] 习近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OL].(2017-09-29)[2021-02-2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9/29/c_1121747887.htm.

[3]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4] 习近平.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M].(2015-09-30)[2021-02-2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30/c_1116727894.htm.

[5] 新华社.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OL].(2020-09-26)[2021-03-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6/c_1126544720.htm.

[6]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OL].(2017-05-14)[2021-02-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14/c_1120969677.htm.

[7] 郝时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17(6).

[8] 郝时远.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9] 新华社.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OL].(2013-08-20)[2021-02-05].http://www.wenming.cn/xj_pd/ssrd/201308/t20130820_1422721.shtml.

[10] 习近平.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OL].(2018-06-23)[2021-02-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6/23/c_1123025806.htm.

THE ETHNIC VIEW OF BUILDING A DREAM WITH ONE HEART IN THE NEW ERA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CHINA AS A WHOLE: The Third Review of Sinicized Achievement of Marxist Ethnic Yheory in A Century of Party History

Gong Yonghui, Liu Qi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made a lot of important speeches as well as instructions and approvals on doing good at ethnic work, which has formed the ethnic view of building a dream with one heart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The ethnic view in the new era contains four basic aspects and makes thre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ethnic view,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used two necessary keys, i.e., the material one and the spiritual one, to innovatively push forward the ethnic work, precisely focusing on the main line of consolid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leading Chinese nation and this great motherland to become strong as a whole.

Keywords:New era; Chinese nation; Chinese dream; ethnic view

〔責任编辑:俸代瑜〕

猜你喜欢
中国梦中华民族新时代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