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主选择,提升思维品质

2021-09-06 13:53徐惠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问题情境

徐惠

【摘 要】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创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选择,享受自主学习的权利,在学习中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问题情境 自主选择 思维品质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纲要”中还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充分说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主选择,提升思维品质。

一、自主选择补充条件,训练思维敏捷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苏教版数学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系列的内容之一,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假设策略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伊始,教师设计两道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1)小明把630毫升果汁倒入7个同样大小的小杯,正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小明把630毫升果汁倒入3个同样大小的大杯,正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学生直接口答,问题解答非常顺利,学生通过解答这两道简单的一步问题,复习了总量除以份数等于部分量这个数量关系。就在学生利用旧知顺利解答问题后,教师再设计这样一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教师问:“现在能直接解答吗?为什么?”教师故意创设了一个缺条件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上两题都能直接解答,而此题却不能?学生仔细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发现此题中出现了两个未知量,一时无从解答。教师追问:“那怎么办呢?”此时,部分学生想到了补充关于两个未知量之间关系的条件。这一想法触动了大家的“思维开关”,其他学生受到启发,纷纷回答,有的学生提出补充两个未知量相差关系的条件,有的学生提出补充两个未知量倍数关系的条件,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提醒和补充,较完美地提出了补充条件的方法。在这一环节,教师有意设置此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此题的结构特征——题中有两个未知量,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意识到这两个未知量之间要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此题才能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设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在问题探究并得到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自主选择补充条件中得到了有效训练。

二、自主选择分析方法,训练思维多样性

上面习题补充条件后就成了本节课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在本例题的探索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教师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用喜欢的方式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如画示意图、线段图、文字、列方程等),列式解答。果然,学生在自主探究后交流,有的学生画线段图,有的学生画示意图,有的学生用文字表示数量关系,有的学生列方程解答。各種方法完全是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教师教学中注重了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解答此题,虽然方法各不相同,但在使用不同方法的过程中,其实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多样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升思维水平。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发现其实以上所有不同方法的背后有着相同的策略,就是都是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提炼总结的过程,学生自己经历、自己体会、自己比较发现,并抽象概括,对假设策略的体会和理解思路更加清晰、印象更加深刻,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自主选择解题策略,训练思维批判性

在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其实是有两种不同的转化方法的。比如上述例题,在使用假设策略时,可以把大杯转化成小杯,也可以把小杯转化成大杯,两种假设方法在解答此题时没有优劣,只是思考角度不同。但是,教师在巩固环节还是渗透了假设策略优化环节,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设计这样一题:2个大袋和5个小袋共装饼干55块,每3个小袋装的饼干和1个大袋同样多,每个大袋和小袋各装饼干多少块?在此题中,学生在选择假设策略时会发现,如果采用把小袋转化成大袋的策略,那么5个小袋转化成大袋并不能得到整数,这样计算时数据会比较复杂。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就会选择把大袋转化成小袋的策略。此类题目教师在练习设计时可以有意安排,以培养学生仔细分析比较、择优选择策略的习惯,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在分析比较和判断中不断得到提高。

四、自主选择习题难度,训练思维发散性

本节课巩固练习环节,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坡度、有针对性又有层次性的练习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解题水平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系数的习题,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能力不断挑战,既训练思维,又训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思维品质。具体设计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同一题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本节课的基本题允许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合适的解答方法,学困生可以只用一种方法解答,中等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学优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题多解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二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不仅安排基本题,还安排一定数量的选做题,全体学生可以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自由选择选做题。选做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挑战题、开放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自主选择评价方式,尊重思维差异性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创建一个公平而且平等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评价方式可以有自评、他评或教师评等,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课前准备、认真听课、积极发言、作业情况等,评价场所可以不限于课堂学习,评价也要关注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评价方式的权利,学生可以选择自评或者选择信任的伙伴和老师对其评价,也可以选择评价内容的某一自认为比较好的部分进行评价,比如可以选择课前准备、听课、发言或者作业中的一部分,也可以选择课堂或者课外的表现等。总之,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从及时的评价中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出各种各样选择的主体。学生作出选择的自由性意味着他享有做出决定的自由度。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创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选择,享受自主学习的权利,在学习中提升思维水平。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多元性,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让学生享受选择的快乐,收获成功的自信。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问题情境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