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风采

2021-09-06 05:36吕斌
党史文汇 2021年8期
关键词:王尽美李汉俊

吕斌

李汉俊早年赴日留学,28岁学成归国,已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学士,精通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与他手足情深的哥哥李书城,是追随孙中山、黄兴的国民党元老,数度担任国民政府要职。在他37年生命历程中,坚信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他最重要的事业。

追寻李汉俊的足迹

从上海到嘉兴,到武汉大学,到潜江,我们追寻着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足迹。这是一次跨越百年的追寻,更是一次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充满激情与希望。

1920年8月的一个夜晚,上海法租界三益里一栋三层楼屋内,一位身材不高、血色不足、容貌清癯的青年奋笔疾书,为即将创刊的《劳动界》周刊赶写发刊词《为什么要印这个报?》,他就是李汉俊。《劳动界》是他与陈独秀等人于这个月15日创办的,是由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创办的中国首册供工人阅读的周刊,开设了演说、时事、国内劳动界、国外劳动界等11个专栏。在发刊词中,他明确提出办刊目的:“工人在世界上已经是最苦的,而我们中国的工人比外国的工人还要苦,这是甚么道理呢?就是因为外国工人略微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中国工人不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

1921年7月23日,位于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一幢民居内,31岁的李汉俊正等着他的“客人”。过了一会儿,“客人”陆续来了,多是年轻人,另有两名外国人。这群口音不同、衣着不同的青年知识分子,因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新生政党的憧憬齐聚一堂,数日后移聚嘉兴南湖,创造了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的奇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作为这次会议的东道主,李汉俊在函约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筹备召开党的一大方面,做了大量具体而艰辛的工作。党的一大的整个筹备与组织工作,包括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议题、各地代表联络与接待、与共产国际代表的衔接、会议文件起草、安保、代表们住宿与生活落实等都是李汉俊与李达统筹安排落实的。

党的一大后不久,李汉俊受聘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担任社会学教授和历史社会学系主任。三尺讲台恰是宣讲者不可多得的舞台。“当时就职武大的李汉俊是早期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重要人物。”在武汉大学档案馆,长期从事校史研究工作的原馆长徐正榜,对李汉俊在珞珈山下的红色足迹如数家珍。李汉俊是首位把唯物史观列为高校教学科目的教授,他主讲的唯物史观、社会学史等科目,因为思想新、学说新,一下就抓住了青年学生的心,场面火爆时,教室里坐不下,连窗台边都站着人。

言者也是行者。1923年春,李汉俊、陈潭秋组织全校师生声援二七大罢工,一边谴责北洋军阀的罪恶行径,一边选派学生代表带着精心制作的旗匾,慰问受伤的工人同志。李汉俊还带领4名学生,随陈潭秋、林育南、施洋等参加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

李汉俊周围立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他们搞学运,开女禁,成立武汉第一个学生自治会,热情推介《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1927年,应李汉俊邀请,“红色教授”李达也来到刚组建的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任教。

在武昌任教期间,李汉俊因故脱党,但他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志向始终未变。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中国,4月,李大钊英勇就义。5月22日,李汉俊在一次纪念李大钊的演讲中毫无畏惧地说:“无论何时何地,均必须有牺牲的决心。”没想到一语成谶,同年12月17日,李汉俊被军阀胡宗铎以“共产党首领”和“密谋暴动”等罪名逮捕,当晚9时即被杀害,年仅37岁。他短暂生命中有近6年是在武汉传播马克思主义。

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发《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对李汉俊的评价,专业研究者的结论更为严谨,党史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永宽认为:“在各个时期的武汉大学,李汉俊、陈潭秋、李达等革命先驱通过译介、讲授、宣传和研究,在青年学生和工人中着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而且使马克思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并本土化。”

李汉俊身后,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都曾在这里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播火者”,终使马克思主义在神州大地旗帜高扬。

传播马列主义是毕生的追求

李汉俊遇难时,儿子李声簧14岁,长女李声馥不到10岁,次女李声香奇还在母亲腹中,父亲遇害20天后出世。父亲牺牲后,儿子便投身革命,两个女儿也先后参加了父亲所参与创立的中国共产党。李声簧离休前是中国科技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声馥退休前是武东医院护士长,李声香奇离休前是武大化學系教授。

在武昌江边的一栋公寓里,我们采访了李汉俊的外孙、李声馥长子甘子久。20世纪80年代,他遍访外公生前战友、同仁、学生及相关文史研究专家,在采访中他为我们还原出一位学养深厚、特立独行的革命先行者形象。

李汉俊始终以笔为枪,将传播马列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利用精通4国语言的优势,从1919年到1922年,在报刊上翻译、发表100多篇文章,与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一起,成为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播火者”。他还参与编辑《新青年》《星期评论》《共产党》等杂志,这些刊物影响了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一代革命青年。他在上海主持的《星期评论》被瞿秋白称为“共产党的细胞”。董必武曾回忆说:“五四运动时,各种思潮都表现出来……各种主义在头脑里打仗。李汉俊来了,把头绪理出来了。”

1920年2月,《星期评论》编辑部和总发行所搬至李汉俊寓所。俞秀松、陈望道、施存统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相继聚集于此,李汉俊成为《星期评论》社的“思想领导中心”。其时,李汉俊认识了他一生的好友詹大悲和董必武。董必武参加过辛亥革命,民国初年为了民主共和两次入狱、两次亡命日本,一次次惨痛失败使董必武陷入深深迷惘。他们促膝而谈,说到热烈处常常争得面红耳赤。李汉俊向他们介绍了十月革命和苏俄情况,推荐他们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刊物。后来他介绍董必武入党,为此董必武在谈到介绍人李汉俊时多次说:“李汉俊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老师。”

1920年5月,李汉俊参与组织成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又参与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华大地上的首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党的发起组织和联络中心。9月,他将《资本论》翻译后改名为《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由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所以,李汉俊是在中国大地上首次系统介绍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人。

11月7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了最早的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李汉俊是撰稿人之一。12月陈独秀到广东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后,李汉俊代理书记。《共产党》月刊秘密发行全国,最高发行量5000份,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必读材料之一。李汉俊以笔名“汗”在月刊上发表《劳农制度研究》《太平洋会议及我们应取的态度》等文。至1921年7月7日停刊,共出版6期。该刊在中国第一次树起“共产党”的大旗,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主张,以大量篇幅刊载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材料,对各地建党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我的外曾祖父李汉俊1890年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县袁家桥一个农民家庭,在党的一大代表中是非常特别的一位,他相貌清瘦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却旗帜鲜明敢作敢为视死如归;他生活节俭与人为善古道热肠,却学识渊博机智勇敢嫉恶如仇;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称他是‘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后来他在中华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教书3年,这所大学的原址就是现在的武昌文华中学。对于故乡潜江,外曾祖父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难以忘怀……”2021年3月4日,李汉俊的重外孙甘勇,在武汉卓刀泉伏虎山烈士陵园给武昌文华中学的学生们上了一堂特殊党课。

李汉俊早年东渡日本求学,尽管离开家乡时年纪较小,但他对潜江魂牵梦绕。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他为《新青年》等报刊撰稿及主编《劳动界》等刊物,均用白话文写作。特别是早期文章他使用了丰富的潜江方言,由此可见他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熟悉底层疾苦的他在《他们也晓得尊重教育了》《少数人政治之危险》《男女解放》《改造要全部改造》《强盗阶级的成立》《为什么要印这个报?》《女子怎样才能得到经济独立》等文中,多次使用潜江方言,增强了文章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与可读性,也不乏抨击力和战斗力。

6月的潜江细雨绵绵,在李汉俊诞生地纪念碑前,摆满一束束鲜花。100年来,革命火种不断燎原,一拨拨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用最坚定的革命信仰艰苦奋斗,创造了今日中国的灿烂辉煌。一路走来,接受采访的新时代共产党员和大学生们,不断带给我强烈的震撼。他们正汲取着革命先贤深厚的精神给养,“接过先辈的枪”,擘画着更加辉煌的全新未来。

在中共一大代表中,王尽美是最早离世的一位。党的一大后,他在山东建立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并担任书记。1922年7月,再赴上海出席党的二大。所参与起草的《劳动法大纲》,成为这一时期党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在长期的忘我工作与艰苦生活中,他身患重病,但依然抱病坚持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等革命活动。1925年8月19日,因肺病复发,在青岛逝世,年仅27岁。

追寻王尽美的足迹

2021年3月,我们在王尽美故居采访王尽美之孙王军,他感叹道:“要是置身百年前那个时代,我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也深深触动了我们:如果置身那样一个风云激荡的百年前,我们又会成为怎样的人?

潍坊、诸城、枳沟镇、大北杏村、乔有山、潍河水;秦皇岛、山海关、京奉铁路、铁工厂……随着追寻足迹的展开,我们寻找的答案一一揭晓。

1898年,王尽美出生在山东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一户佃农家庭。幼年聪颖勤奋,以给地主家孩子陪读方式获得读书机会。他一直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努力奋发、尽善尽美,正是他一生的写照。“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这是他在考取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赴济南前,登上家乡的乔有山远眺潍河水踌躇满志写就的诗句。

五四运动爆发后,王尽美被推选为省立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参加罢课、集会、游行。1920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王军说:“祖父与邓恩铭等人作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始人,1921年7月两人奔赴上海出席党的一大。当时代表们大多住在预先租下的博文女校的3间宿舍内,祖父与邓恩铭、毛泽东是邻居。在上海,祖父与毛泽东相识相知,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

1921年底,王尽美远赴伊尔库茨克、莫斯科等地,目睹和感受了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状况,并参加远东各国共产黨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2年7月再赴上海出席党的二大。

百年前的山海关不仅是“天下第一关”的军事要塞,还是京奉铁路的咽喉,因此成为北方铁路工人的聚集地。1922年8月,王尽美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身份秘密来到山海关铁工厂(中铁山桥集团前身),开办工人夜校,团结工友,成立山海关京奉铁路工友俱乐部,号召工人破除狭隘的帮会成见,站起来当家作主,并建立秘密党小组,发展党员。

不断争取工人权益,是其毕生追求,曾写下“无情最是东流水,日夜滔滔去不停;半是劳工血与泪,几人从此看分明”,激励工人为争取幸福和自由而不断奋斗。10月4日,王尽美组织数千名工人举行罢工,坚持9天获胜。这场震惊中外的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中国铁路工人运动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也为中铁山桥这家百年企业植入一心向党的红色基因。

“中铁山桥1894年建厂,1922年王尽美来此创建了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给企业注入红色基因。山桥由桥而生,因红而兴。桥是山桥的根,红是山桥的魂。”中铁山桥党委组织部兼宣传部部长刘洪利说。中铁山桥还较完整保留了王尽美当年工作时的车间,在粗犷斑驳的车间内仿佛还存有他白天劳作、晚上讲课时的奔忙身影。王尽美汉白玉雕像、青年园、厂史展馆、“红桥精神”、新员工入职及党团员的青春誓言……在今天现代化厂区内随处能感受到火红青春的奔腾及红色基因的传承。

尽善尽美唯解放

1919年7月,他按《长江歌》的曲调填词创作了歌曲《保护我山东》:

看看看,滔天大祸,飞来到身边。日本强盗似狼贪,硬立民政官。此耻不能甘,山东又要似朝鲜。嗟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听听听,山东父老,同胞愤怒声。送我代表赴北京,质问大总统!反对卖国廿一条,保护我山东。堂堂中华,炎黄裔胄,主权最神圣。

此歌很快传遍整个山东。其子王杰回忆:“1919年7月某天,父亲等人在诸城县城西河滩举行反日救国大会唱起了这首歌,动员并吸引到数千人参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坚定了王尽美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和决心。从嘉兴南湖回济南后他写下著名的《肇在造化——赠友人》:“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他把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为王尽美,尽善尽美,是人生砥砺,也是对未来中国的理想期许。以改名方式以铭志,彰显了他共产主义的志向、远大抱负和为全人类实现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他奔走在齐鲁、燕赵,赴北京、广州及莫斯科,播撒革命火种、领导工运学运,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也成为尽善尽美的践行者。

党的二大后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人运动上,并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罗章龙为北方分部主任,王尽美为副主任。此后数月里,王尽美先后领导了京奉铁路山海关铁厂工人罢工、秦皇岛码头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在工人中树起极高威信。同年起草了《济南大槐树机车厂工会成立贺词》,贺词以新诗形式写出,饱含革命激情,发表在1922年7月9日出版的《山东劳动周刊》第一号上:

好了!好了!/劳动界一线的曙光,放到我山东来了!/你是握着南北交通的枢机,/你是传播文明的利器。/你要为山东劳动界多少同胞,/首先把这个担儿担起。/但愿你下上决心,养足实力,认定方针,辨清目的。/你要知道,/你的后边,还有多少同情的兄弟,/都要跟你即时奋起!/你要能好好地给他们作一个榜样儿,/那才是你的成绩。/努力!努力!/有多少亲爱的同胞,眼巴巴地望着你!

早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就读时,他就懂得演讲对宣传革命的重要性,为此,他组建讲演团,对群众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每次演讲都身穿校服,胸前斜披书写“还我河山”大字的布条,站在群众中慷慨激昂地演讲,并不时攥起拳头挥动手臂,以表达心头激愤。演讲时声音洪亮,十分动人,听众时而感动得落泪,时而群情振奋。党的二大后,他将工作重点放在向工人开展革命宣传上,常深入工人中即兴演说,和工人同吃同住,引导、组织工人进行反抗和斗争。

1924年10月,他染上肺结核病,但仍不顾病痛为党的宣传工作四处奔走,频繁演讲。1925年,在参与组织胶济线大罢工时终因劳碌过度开始咯血,演讲时经常咳嗽吐血,他偷藏一块手绢,咯血时就擦掉血渍继续演讲,脸色苍白却依然声如洪钟。

红色基因的传承

王尽美在生命最后时刻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它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指引后继者永远跟党走的精神路标,也成为他留给后代子孙最好的财富。2002年,王杰在王尽美纪念馆留言:“继承先辈遗志,坚决跟党走。”这正是王家四代人永远不变的信仰。

第二代的王乃征、王乃恩(后改名王杰),在父亲战友和党组织引领下,20世纪30年代入党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王乃征入党并在家乡成立诸城县乡村党支部,任党支部书记,宣传发动乡亲,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来发展到3000余人。后从军北上,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任吉林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等;王杰,新中国成立后南下转任地方,曾任义乌县委书记、上海交委副书记、上海顾问委员会委员等;第三代的王明华、王枫、王爱华、王军等6人均为党员,并在各自领域都有突出贡献;第四代王继红、王继梅、王丹娃等,接过父辈的旗帜,追求共产主义信仰……

“‘一大代表们坐火车,匆匆從上海赶来嘉兴,刚下火车,就看到王会悟,大家松了一口气,稍作休息后,立即前往南湖红船……”南湖畔,红船旁,80岁的王明华精神矍铄,绘声绘色地给浙江大学的学生、老师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王明华是王尽美次子王杰的长子,1965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并留校工作,是浙大光电子技术专业创建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2021年1月28日,浙大成立王明华研究生党建工作室,开设“跟着王明华学党史”等专题活动及网络课程,深化党史学习和理想教育。在研究生中开展“四史”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家国情怀。作为工作室的领头人,他常为学生、青年教师讲结合了先辈革命故事的课,听来更鲜活有趣,引得南湖边游人久久不愿离去。“学党史,明真理。”他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到南湖上党课也有几次,每次来都会有新体验。”听到别人喊他爷爷时他就会想起自己的爷爷王尽美,“我想对爷爷说:‘孙儿没有辜负您的希望,我是个老师,我教过的学生已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誓言,就是跟着共产党走!”

王军是王尽美长子王乃征的小儿子,到诸城那天他匆匆赶到枳沟镇北杏社区,在未来一段时间,他将在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开设《家国传承》党课课程。他提到父亲王乃征,曾得到与爷爷一同组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王翔千的帮助,并在他的引领下走上革命道路。“王翔千来诸城找到我父亲,对他说:‘你们家那么困难,以后你上学的事我负责了。还对我父亲说,将来懂事了,‘如果要参加政治活动的话,就参加你老子的那个党。”王军说,父母走上革命道路,自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女儿在大学入党,一家子都走上同一条道路,追求同一个信仰,是因为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与独立思考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了透彻的认识,自然而然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我们家,红色家风的传承,并不是因为血缘关系,而是我们四代人对真理的共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

“父亲常常教育我们兄弟姐妹,我们是王尽美的后人,要低调做人、认真做事,不要计较个人得失。”王杰之女王爱华教授,曾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医务工作者,长期从事临床酶学和同工酶学研究,科研成果国内领先,两度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就是我们的初心”。

每一种伟大的精神,总能历久弥新,总能得到时代的回应与青春的阐释。而这种精神的缔造者、传承者、践行者,从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到我们此行一路寻访的王明华、王军……他们都以不懈的追求和坚实的足迹,刻写着这个时代的高度,增添着青春的亮彩。

(责编 唐 越)

猜你喜欢
王尽美李汉俊
王尽美的理想之歌
王尽美诗歌中的“尽善尽美”
封入土墙的照片
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
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
浅谈李汉俊对儒、道两家思想主张的看法
知行合一
——李汉俊工人运动思想与实践探析
关于李汉俊的脱党原因及其是非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