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

2021-09-08 08:21陈贤干
林业勘察设计 2021年2期
关键词:古树名树龄株数

陈贤干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古树名木是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它作为森林资源的瑰宝,源自于大自然的馈赠,留存了先人的美好愿景,被认为是惠及全社会的“绿色文物”和“活化石”。作为全国第一批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试点省份,1996—2015年,福建省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古树名木普查登记和挂牌保护工作,并建立了全省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对古树名木进行规范化管理。南方红豆杉是福建省古树名木中占比最高的树种之一。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又称美丽红豆杉、血仔树,为红豆杉科(Taxaceae)红豆杉属(Taxus)植物,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由其根、枝叶和树皮中提取的紫杉醇是当今世界广谱性最好、活性最强的抗癌物[1]。本文对福建省现有名木古树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试图较全面地论述福建省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的地理分布特征和生长现状,为保护古树名木、恢复南方红豆杉资源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2]。

1 调查方法和要求

现有数据基于福建省第三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的调查结果及空间分辨率为25 m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得。普查依据《古树名木鉴定规范》和《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进行[3-4]。以县(市、区)为单位,对调查区域内的古树名木逐株逐群进行实测、填卡、拍照、定位,并按“一树(群)一照一卡”的要求建立电子档案,城市规划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古树名木不列入统计。在普查过程中,通过县级自查、市级跟踪督查、省级组织专家评审验收,确保调查规范,建档准确。普查结束后,及时比对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依托计算机的大数据处理以及人工复核,对数据库内的古树名木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文字、影像、电子资源档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增补,进行动态管理。

2 调查结果

至2020年,福建省名木古树管理系统记录的南方红豆杉共有5 529株,其中散生木2 872株,古树群共计137个2 657株,古树群总面积123.24 hm2。散生木中群状分布的298株,其它散生的2 574株。现有的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均位于乡村,88.58%的散生木和89.05%的古树群生长在红壤上,砖红壤、黄壤、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上也有少量分布。

3 分析与讨论

3.1 地理空间分布

依据福建省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空间分布统计结果(表1),目前全省有8个设区市分布有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集中分布于南平、三明、龙岩等山区,而福州、莆田、漳州等沿海地区分布较少。其中,南平市2 207株,占39.92%,位居全省第一;其次为三明市1 626株;再者是龙岩市和宁德市的574株和557株。泉州市、福州市和莆田市的数量相对较少,漳州市仅有7株南方红豆杉纳入古树名木管理系统。

表1 全省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空间分布

3.2 地形地貌空间分布

3.2.1 海拔分析

将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空间分布图与采用DEM数据提取的高程分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结果显示,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集中分布于海拔100~1 000 m,占总株数的91.28%,海拔1 000 m以上及100 m以下分布的株数较少。散生木和古树群个数的分布特征与总株数的分布特征一致(表2)。2003年,高兆蔚等人对福建省南方红豆杉的自然分布特征、生境因子等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福建省野生南方红豆杉大多分布于偏远山区中低山地带,沟谷溪旁或山坡中下部水湿条件好的区域[5]。

表2 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空间分布

3.2.2 坡度分析

将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空间分布图与采用DEM数据提取的坡度分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结果显示位于陡坡的株数最多,位于险坡上的株数最少。各坡向上总株数分布关系为陡坡>斜坡>缓坡>平坡>急坡>险坡。

古树群个数的分布特征与总株数一致,而散生木略有不同,株数关系为斜坡>陡坡缓坡>平坡>急坡>险坡(表2)。山区居民自古便有将南方红豆杉林作为风水林的传统,村庄人群活动频繁,但受地形地貌限制,较少开展大规模基础建设,更有利于风水林的留存,因而斜坡和陡坡上的南方红豆杉古树群较其他区域多。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村民有采挖野生南方红豆杉苗栽植于房前屋后、路旁沟边、寺庙周围的习惯,这些南方红豆杉大多得到了较好的管护,成为了今天的古树名木。长期的人为干预,使得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的分布特征与自然分布规律产生了一定的差别。

3.2.3 坡向分析

将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空间分布图与采用DEM数据提取的坡向分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结果显示位于南坡的株数最多,其次为西坡和东坡,西北和东北坡占比最少。此外,散生木株数和古树群个数的分布特征略有不同,各坡向上散生木的株数关系为无坡向>南坡>东坡>西坡>北坡>东南坡>西南坡>东北坡>西北坡,古树群的个数关系为东坡>南坡≈西坡>无坡向>北坡>东南坡≈西南坡≈西北坡>东北坡(表2)。

此外,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生长的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对土壤要求虽不严苛,但大多天然生长在酸性、弱酸性的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之上,喜日照时间短、土层深厚、肥沃湿润,云雾天数多、昼夜温差大的生长环境[6]。由此可见,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的分布特征与其种群的天然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差异。

3.3 长势及管护现状

3.3.1 长势现状分析

对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散生木的树龄进行估测,最低树龄约为50 a,最高树龄约为1 800 a。其中,树龄100~299 a的有1 879株;300~499 a的有684株,500~1 800 a的有302株,50~99 a的仅为7株,分别占散生木总株数65.42%、23.82%、10.52%和0.24%。从散生木的生长环境来看,2 821株南方红豆杉生长环境良好,49株生长环境较差,2株生长环境极差。从长势来看,2 665株南方红豆杉生长正常,占92.79%;165株生长衰弱,占5.74%;34株生长濒危,占1.18%;有8株已经死亡。对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古树群的平均树龄进行估测,发现最低平均树龄约为100 a,最高平均树龄约为1 150 a。其中,平均树龄在100~299 a的古树群个数最多,面积最大,株数也最多。平均树龄在300~499 a古树群个数和株数较500~1 800 a的多,但面积较500~1 800 a的少(表3)。

表3 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古树群长势及管理现状

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的生长环境总体较好,长势旺盛的植株占多数,但也有部分南方红豆杉进入衰退期甚至已经处于死亡状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然因素。部分南方红豆杉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虫害侵蚀,导致主干心腐干枯、顶端断梢枯死,处于树干中空、枝叶枯萎、根系裸露的状态,生命力逐渐衰退,若遇大风、雷电天气,易有倒伏的危险,可能对周围的人畜、房屋、基建等造成威胁。二是人为因素。人为的砍伐、刻画、攀爬等行为对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造成了伤害,一些遭到严重破坏的植株得不到及时救治,濒临死亡。再者,在古树名木旁构筑围栏,搭建围墙等过分保护行为和频繁的人为活动破坏了南方红豆杉的自然生境,不利于它的健康生长。

3.3.2 管护现状分析

从散生木权属来看,2 765株南方红豆杉属于集体所有,占96.27%;3.34%属于个人所有,仅0.24%属于国有。从古树群管理单位来看,由村民委员会/小组管理的古树群个数占总个数的93.43%,株数占总株数94.02%,面积占总面积的88.31%。由保护区管理处、个人或宗族管理的古树群较少。就管护现状而言,3.65%的古树群得到了很好的管护,60.58%的古树群得到了较好的管护,2.19%的古树群得到的管护一般,还有33.58%的古树群处于无人管护状态(表3)。

现有的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都分布在农村,生长在古厝边、道路旁、沟渠附近,或是农田、竹林、山坡等区域[7]。由于古树名木南方红豆杉大多属于风水树或风水林,且多为集体所有,因而村民能够自觉保护,但由于分布较散,且资源总量较大,要构建起健全的管护体系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一是还有33.58%的南方红豆杉古树群所处地区较为偏远,处于无人看护状态,有被盗伐的痕迹。二是管护资金匮乏,政府每年划拨的专项保护资金对于古树名木养护所需的资金而言杯水车薪,加之对个人所有的古树名木没有管护奖励机制,无法调动管护者的积极性,对衰落植株放任不管的现象多有发生。三是缺乏统一的管护标准和科学的养护技能。目前古树名木多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或个人进行看护,受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限制,古树名木一旦出现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无法针对问题进行科学管护,也缺乏向相关部门求助的途径。

4 措施与建议

4.1 遵循自然规律,强调适度干扰

2013年福建省林业局开展全省“树王”评选活动,部分南方红豆杉顺利当选为“树王”,因此享受到特殊待遇。定期、不定期的健康检查、修枝整形、防治虫害、安装避雷装置、设置保护牌等措施让“树王”尽可能远离自然灾害,但我们也发现部分古树名木当选“树王”之后健康状况反而大不如前。设置围栏、清理树周杂灌等保护措施,本意是为了改善树木的生存生境,但随其受关注度的提高,频繁的人为活动反而改变了“树王”原有的生境,堵洞修枝、支撑加固等举措更是让“树王”朝着人们所期待的“逆龄”方向生长,这些看似科学的保护措施实为违背自然规律的强求。因此,在古树名木保护的举措上,我们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适度干扰原则,留给古树名木更多的“私人空间”。

4.2 健全保护机制,强化野外监测

目前福建省虽已经建立了全省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但完善的跟踪监测体系尚未形成,入选为古树名木的南方红豆杉后期却无人问津,更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无人看护状态,盗砍滥伐现象依然存在,这让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的存在意义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管护责任制度,实行“一人一棵树,一村一群落”的管护措施,进行实时监测,定期管护。还需要建立奖励机制,对管护效果特别突出的保护单位或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或表彰。

4.3 扩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氛围

古树名木作为自然生态的瑰宝,在这个社会享受到了空前的优待,似乎不需要过分宣传,大家都会自觉保护。然而,攀爬古树名木拍照留念、在古树上刻字作画留痕、折枝拍叶营造浪漫氛围、插香系绳祈福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家把对古树的敬仰私化成个人至高的娱乐追求和精神寄托。这些偏离正轨的崇拜,都依赖于科学的宣传教育来更正。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可将已经枯死的古树名木就地保护,设立自然教育场地,或保存为标本,就地展示,以此唤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唯有让正确的古树名木保护价值观深入人心,才能营造最和谐的人树共生环境。

4.4 充实管护资金,提高管护技能

由于经济水平受限,专业技能匮乏,在古树名木的管护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实为常见。因此,急需要对管护人员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并构建古树名木绿色咨询通道,使得基层管护人员能够及时与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沟通,以便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再者要根据各地古树名木的实际留存和生长情况,依据复壮、看护、整治等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并合理分配管护资金,达到物尽其用。

猜你喜欢
古树名树龄株数
2022 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
北美洲树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
子午岭细裂槭天然分布及其重要性研究
干旱荒漠区2个‘早酥’梨品种光合特性与树龄的相关性研究
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长兴县上线首批古树名木认养活动
泰安市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研究
不同草种交播对春季冷暖季型草坪草消长的影响
巧解“植树问题”
永州GPS定位保护古树名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