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非遗”

2021-09-08 20:52伊兜
新少年 2021年8期
关键词:非遗名录文化遗产

伊兜

经常看《中国味道》栏目的小读者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陌生,没错,我们在介绍、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曾多次提及它们。有同学可能要问:到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哪?别急,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总的来说,它们鲜活生动、有趣好玩儿,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被保护、珍视、代代传承。

啥是“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它的“兄弟”——物质文化遗产,名字仅一字之差,一般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所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这样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很神秘?其实平易近人!

如果你还是觉得不好理解,那这样说吧:非遗种类繁多,既包括口头传说、音乐、舞蹈、书法、戏剧、曲艺等,也包括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还包括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传统体育和游艺等。有人曾开玩笑地问:“非遗能不能吃?”嘿,这可问对了,在非遗名录中看到饮食类项目还真不是新鲜事,因为由先人传承下来的饮食制作方法正是“传统技艺”这个类目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申请?必须符合标准!

那究竟什么样的项目才能被认定为非遗呢?很重要的一点,硬性标准要符合。按照我国通行的非遗认定标准:非遗项目需传承3代以上,至少100年的历史,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这是通过网上征集、群众投票和专家评议,最终选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它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外部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图形中心的图案是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文”字,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字,意指团结、和谐、细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闪耀世界的中国“非遗”

中国一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孕育了一项又一项无与伦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京剧、皮影戏、剪纸、珠算、中国书法、活字印刷术、二十四节气……它们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最闪耀的中国元素。

截至2020年12月,随着“太极拳”(中国单独申报)和“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申遗成功,中国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它们也是“非遗”?当然啦!

泥咕咕

泥咕咕,泥咕咕,听起来好像是某种鸟类的叫声嘛,但其实……是河南浚(xùn)县的传统手工艺品,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就有了“咕咕”这个形象的名字。造型古朴,多是历史人物、小动物、飞禽等;历史悠久,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为了纪念牺牲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之人就用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以表怀念之情。这一传统手工技艺流传至今,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國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乱谈

你会不会第一时间想到了“乱弹琴”这个词?脑海中还浮现出胡乱弹奏、毫无章法、有点儿疯狂的画面?停停停,不要再继续想象了,我们要说的“乱弹”可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哦,是泛指清代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间新兴的传统地方声腔剧种。发展至今,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为浙江省的台州市和浦江县。

花儿

此“花儿”可不是你知道的那些漂亮花朵哟,它是广泛流传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四省区的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产生于明代初年,因在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每年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召开的“花儿会”更是规模盛大,深受人们喜爱。“花儿”在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上有特殊价值,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大流星

风、火和流星,这三个要素组合在一起,你能想到什么?会不会莫名地觉得很酷?事实上,“风火流星”是一门将中华武术与民间杂技融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主要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一带流传。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演员们可以做出多种动作,使绳子两端的铁笼在空中旋转起来,人在火中,火随人转,场面非常壮观。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风火流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琉璃咯嘣

你来试一试,这个名字反复读几遍,会不会有清脆之感油然而生?它是一种拥有扁圆形的“大头”、细长的“身体”,用嘴吹能发出“咯嘣、咯嘣” 的声音,用薄玻璃制造的响器,曾在民间广为流行。据史料记载,山西交城的琉璃咯嘣已有近400年的生产历史,因其制造工艺独特、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价值,2007年1月入选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叼羊

看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叼着羊嘛,但可不是优哉游哉的哟。骑马叼羊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多个新疆民族所共有的传统竞技项目,一般在节日、集会时,两个部落或群体之间进行比拼,“叼”到羊后并将其送达指定地点的一方获胜。叼羊被视作勇敢者的运动,大都骑在马上进行,但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是个例外,他们选择骑在牦牛背上进行比赛,更具挑战性。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叼羊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非遗名录文化遗产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生产商名录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