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在”:教师成长的希望哲学

2021-09-08 10:56刘玮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8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朝向精神

刘玮

每每论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常常会听到教师们对于工作艰辛与烦琐的埋怨,进而表现出对职业了无意味的倦怠。多数教师为“现实在”之无奈所囿,少却了朝向未来的“尚未在”的眺望。究其实质,过度的工具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取向的教师发展观,正在遮蔽并禁锢着中小学教师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解放。教师成长需要建构属于自己的希望哲学。

1907年,布洛赫在他的《论“尚未在”范畴》一文中提出,“尚未在”意即“现在还不存在”“现在还未实现”。但除此之外,“尚未在”还蕴含着一种未来可能的“在”,表达着一种时间发展中的可能与趋势。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内隐于人们的心中,体现着强烈的倾向性,虽然其于当下是还未达成的,于未来的时间与空间却有着实现的可能。之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论现实给予我们多少羁绊,我们还是希望教师心中有专业成长的“诗与远方”,这或许是其最终也不会实现的愿望,但“尚未在”之存在本身即是无限而丰富的时空描摹,其对发展中的人的引力和魅力,会不断转化为成长的驱动力,进而引导教师坚毅而执着地行进在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与实现自我的成长历程中。

当一个教师的心底已经拥有了“尚未在”的成长希望,他就会超越现实生活的桎梏与藩篱,视专业发展为一种“有根的存在”。他不汲汲于贫穷与困顿,不陶陶于无聊与流俗,不愤愤于不公与曲解,不汶汶于当下教育的“竭泽而渔”与“揠苗助长”。他总是沉浸于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与追问,或欣慰于儿童身心的发展与进步,始终相信教育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唤醒。他憧憬着自己无限可能的教育明天,相信岁月,相信种子,幸福地过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专业生活。

当一个教师的心中孕育了“尚未在”的成长信念,他就会始终用进取之心对待每一天的工作,视职业生活为一种“向新的创造”。每一天的教学内容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儿童都不一样,因此,每一天的教育展开方式也是新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一方面,他沉浸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或问题学习,或案例学习,或项目学习,探索在深度学习中给儿童以创造的经历,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他又坚定地秉持人文主义教育观,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强调终身教育,呼吁教育为包括学生、教师在内的所有人的发展提供支持,以实现其可持續的进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之于教师的成长,“尚未在”是一种朝向未来的憧憬,也是一种面向可能的规划,还可以成为一种观照梦想的实践行动。在浪漫的乌托邦精神的暖流中,存在着一种真实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当下教师专业生活的真相之后,他依然热爱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生活会越来越好。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总校长)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朝向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朝向马头的方向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国旗
乌龟快跑
拿出精神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福柯眼中的微观权力
功利主义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柔和
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