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制种基地确保良种供给

2021-09-08 05:49祖祎祎
种子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制种种业龙头企业

祖祎祎

制种基地是保障良种供应的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种子基地是关键战场。

2021年,为落实中央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部署,加快提升种子基地建设水平,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制种大县的支持力度,支持资金从10亿元提高到20亿元,并对实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日前,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优化调整实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的通知》,创新性提出了优势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建的实施模式,将工作重点转向提升基地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种业发展转型升级。

为推动奖励政策落实落地,近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在甘肃张掖举办全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实施工作推进会,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计划财务司相关负责人,各有关省种业处、计财处负责人以及部分制种大县、种业企业代表现场参会,51个制种大县相关负责人线上参会。

会议对制种大县政策调整方向、资金使用规范、制种大县发展规划编制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解读;甘肃、四川农业农村厅负责人,福建建宁、宁夏青铜峡、黑龙江五大连池等制种大县负责人,隆平高科相关负责人分别作为“县企合作共建”代表作典型发言;福建建宁、甘肃甘州、贵州岑巩等9个重点制种大县与共建龙头企业进行现场签约。与会人员一同观摩了张掖国家制种基地种子检测中心以及甘州区、临泽县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情况。

聚焦短板弱项支持基地做优企业做强

自2015年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实施至今,支持范围涉及玉米、水稻、油菜、大豆等七大作物领域,有力提升了我国供种保障能力。6年间已累计支持34亿元,实施奖励280个县次。

“6年来,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已成为巩固种业发展基础、提升种子产能的一项有力举措,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保障。”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指出,制种大县奖励推动基地成为集种子生产加工、科研选育、展示示范、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大平台,制种大县年产种子满足了全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用种70%以上,其中玉米、杂交稻供种量分别占全国的85%和75%,并推动打造了“张掖玉米” “建宁水稻” “酒泉蔬菜” “张北马铃薯”等标志性种业品牌,累计带动1 418个制种村、19.9万农户、99.5万农民实现产业脱贫,为实现粮食生产“十七连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好种业翻身仗要求,进行了政策优化和调整,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农业补贴处处长黄兵海指出,在政策目标上,加大基地支持的同时突出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在支持方式上,将积极推进基地企业合作共建;在支持内容上,进一步延伸扩展,加大企业的种育加环节、基地的田间基础设施、管理能力提升等支持力度;在支持期限上,3年调整为5年;在资金规模上,资金总量与单个基地资金规模均大幅增加,奖励资金由原来的10亿元提高到20亿元,单个基地大县年度奖励资金最高达到5 000万元。

“建设种子基地的根本任务是保证种源供给,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种源供给安全是各相关省份、各制种大县的政治责任,2021年,在保供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谢焱指出,要聚焦种子生产、加工短板弱项,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创新种子基地建设和发展模式,推动优势基地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推动基础设施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

“在切实助力基地做优、企业做强方面,要推动一个结合、强化三个建设、优化四个服务。”谢焱指出,“推动一个结合”,就是全力推进制种大县和龙头企业结合,实施县企共建。“强化三个建设”,就是强化企业竞争力、基地设施、管理手段三大建设。“优化四个服务”,就是优化品种推广、品牌塑造、专业化生产、检验检测4个服务能力。同时,各地要厘清建设思路,全面谋划推进工作。以5年为周期,系统谋划、科学制订本县种子基地建设规划,合理、合法、合规使用好大县奖励资金。

各地妙招频出为基地建设“添砖加瓦”

会上,作为政策落实的三大主体,制种大省、制种大县及龙头企业代表及负责人分别对各自制种产业发展、下一步工作计划作交流分享。

作为全国三大制种基地之一,甘肃在保障国家良种供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仲科指出,近年来,甘肃加强政策支持,加大企业引育,加快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下一步,甘肃将不断提升供种保障、育种创新、企业竞争等能力水平,加速由制种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

除了中央财政的投入,各省也纷纷立足自身实际,在推动制种基地建设方面“添砖加瓦”。“紧跟国家政策,四川聚焦基地建设,2021年省财政安排种业专项资金2.4亿元,比2020年翻了近一番,近期计划再新增财政投入1.5亿元。”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徐斌指出,近年来,四川针对基地规模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完善、机械化水平低、制种成本升高等问题,突出制种基地關键环节重点支持,着力补齐短板,基地“五化”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支持政策的奖补主体,近年来,制种基地县在与龙头企业紧密结合、开展优势基地共建、全面提高制种稳产高产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建宁县围绕基地建设标准化、制种全程机械化、基地发展产业化、基地管理信息化、制种农民职业化目标,制种基地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发展后劲增强、产业融合初见成效、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完善;宁夏青铜峡全市建成玉米制种保护区24个,划定保护面积1.33万hm2,建成高标准制种基地0.67万hm2,“耕、种、防、抽、收”等关键环节服务覆盖率达90%;黑龙江五大连池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和制种大县奖励资金实施为契机,全力推动良繁基地与龙头企业深度融合发展,良繁基地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目前,年产良种可供213.3万hm2以上大豆生产。

突出企业主体是此次政策调整的重点和关键。下一步,龙头企业将如何在基地共建中发挥作用?对此,隆平高科总裁马德华表示,结合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及县企合作的经验,计划通过制种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及生产技术攻关,并通过培训与服务,将主要农作物制种基地平均单产提升20%,争取达到杂交水稻225 kg/667 m2、玉米500 kg/667 m2、小麦600 kg/667 m2的目标,产量提升的同时大幅降低制种成本,提高种子质量,搭乘此次政策的春风,实现跨越式发展。

把钱花在“刀刃”上确保政策落地落实

2021年,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已成为制种环节中规模、力度最大的一项支持政策,确保政策不“走过场”、落到实处,是守好种业翻身仗阵地的关键。

对此,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强调,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政策要领和目标,明确发展模式,重点推动制种大县向制种强县转变,提升竞争力和质量效益。对于财政支持的落实,要注重在买能力、建机制上,着力提升基地生产能力、企业育种能力,建立让制种基地与企业共同发展提升的良性机制。同时,充分整合地方财政资金资源,形成制种基地建设合力。在遵循市场规则、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创新合作机制,充分带动企业发展积极性。健全政策实施的考核指标体系,确保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如何保障政策实施落实到位?王衍强调,要做好国家层面、制种大省、制种基地县、企业发展“四本规划”,做好四个衔接,坚持整体一盘棋谋划,确保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建立调度制度,做好基地布局匹配,避免同质化竞争,省级要加强组织保障,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调度,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资金花在哪里?如何管好用好?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粮食处副处长赵婷婷表示,“十四五”期间,制种大县要以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技术突破、良种应用推广、产业链上下畅通、种粮农民的收益等作为关注重点,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猜你喜欢
制种种业龙头企业
山东:全面实施主粮作物制种保险政策
宁波谱写现代种业发展华章
制种:受益行业政策推动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部:深化科企合作加快种业创新驱动发展
海南橡胶被认定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汪洋在北京考察现代种业发展工作
62团玉米制种超高产栽培技术
甜(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