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项目式—融合型”社团模式的构建

2021-09-09 06:57余莉罗化瑜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项目式项目式学习

余莉 罗化瑜

摘   要 高中“项目式-融合型”社团模式以项目为中心,包含学习主体、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四要素;围绕选定项目、系统规划、探究实施、成果展评、总结反思五环节进行项目式社团研学。通过分析“项目式-融合型”社团模式的内涵,文章提出了模式实施中应注意跨学科知识、多元活动形式、不同学习方式、多元评价方式“四融合”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融合型”社团模式  社团研学

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1]在新高考背景下,以社团为阵地的第二课堂,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中育人模式改革提供了新路径。

项目式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活动的过程,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核心素养[2]。随着项目式学习在基础教育的广泛应用并取得成效,社团学习打开了广阔的新视野。

一、高中社团现状分析

通过查阅社团相关文献以及多年带社团的亲身体验,笔者发现,社团建设还存在诸多常见问题:一是社团育人目标单一,只注重以兴趣促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二是社团组织管理松散,教学内容枯燥;三是社团学习方式单一,主要采用以指导教师为主体的集体授课制;四是师生关系定位不明确,指导教师要么过度放任学生,要么过于权威,没能起到“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督导”的作用;五是社团建设评价机制不健全,大多采用以成果展示为主的总结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

分析其原因:一是教师对社团育人的本质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例如,在育人活动中将知识、技能从社会生活抽离或学生被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注重“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技术、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关联性教育。二是社团育人本身面临巨大挑战。例如:指导教师的综合学识和能力不足,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

因此,社团以什么為抓手,落脚点在何处,如何转变学习方式而为不同起点但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维度的学习支架,搭建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的联通平台,从而切实提高育人质量、发挥社团育人功能,成为特色教育的突破口。

二、“项目式—融合型”社团模式的构建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具备产品引领、情境真实、整体系统、团队协同、渐进探究的项目特质。一般遵照项目教学设计、教学执行、评估反馈的路径进行[3]。社团建设以项目为抓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品(不单指项目作品,还包括核心素养提升)产出为育人落脚点,基于真实情境,在项目实施中融入学科核心概念和原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完成作品,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项目式学习将促进社团建设三大转变:一是学习过程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二是社团建设重点将转向项目课程设计;三是师生关系向着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发展。通过育人模式和社团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习融入度,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

该模式强调“项目”是社团建设的核心,“融合”为项目实施搭建支架、提供平台,包含一中心、四要素、五流程、四融合,简称“1454”模式(如图1)。

1.一中心

好的项目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法宝。项目选定要生活化、情境化,具备真实性、探索性,凸显职业生涯规划功效(与学生的职业梦想关联),让项目成为联通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桥梁。项目的探索性与职业梦想的衔接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转化一时的兴趣为终生职业奠基。项目的生活化、情境化、真实性,让学生不脱离生活、社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与人互动、交流、协作,还原生活、工作、学习的本来面目。

2.四要素

项目学习四要素:凸显学习主体地位(学习主体),精心设计目标与内容(学习内容),为学生达成项目成果而创设学习场(学习环境),支持学生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学习(学习方式)。

(1)学习主体

学习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学习小组,还可以是联盟。个体学习是指社团成员个体自设目标、自定步调、自控过程、自我评价而进行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是指教师根据项目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能力等划分学习小组,通过头脑风暴、共同商讨、任务分工、资源共享、达成愿景等系列活动而进行的协作学习。社团联盟是以联盟团体为单位的学习,一般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主题研讨、参观交流、成果展示等形式聚集集体智慧与资源的融合学习。

(2)学习内容

社团学习内容课程化,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项目。基础知识是指完成项目所需要理解的理论原理和基本概念(包括内涵和特征),基本技能是项目制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综合项目实践旨在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以及与人互动、交流、协作的能力[4]。

(3)学习环境

学习场可以是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学习场的选择是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环节需要而定。例如:方案讨论,可选择社团工作室,面对面的交流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浅显易懂的知识,可以进行线上学习;项目实践,可根据安全指南,选择必备的信息采集工具进行实地研学等。

(4)学习方式

社团项目式学习,根据学生的学情、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因素,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指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学前自定目标与计划,学中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学后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5]。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系统利用教学要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以团队绩效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6]。探究学习主要是根据驱动型问题设计而进行的自主或协作学习,驱动型问题指向学生对本质问题的理解,学生须要积极探究,寻找有效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从而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

3.五流程

项目式学习的路径一般是按照项目设计、项目执行、项目反馈三个步骤实施。笔者结合日常社团教学经验,按照“一主线,两角色”的思路,将社团项目式学习路径分为五阶段:选定项目、系统规划、探究实施、成果展评、总结反思。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学员分别在五个阶段中有各自的教学和学习任务,五个阶段相辅相成、循序渐进(如图2)。

选定项目阶段:是“自我认知,职业体验”阶段。教师扮演着“引导”角色,通过“创设情境”“推送范例”让学生对项目有初步印象,明确自身定位。学生则要融入情境中,结合自身状况体验。学生对项目有初步认知后,仍对项目感兴趣,则填写信息采集表,包括基本信息、爱好与特长、愿景等信息,以便后期管理、了解需求、引导分组。随后学生根据教师列举的选题或者自定主题,成立项目小组,前期为自愿组队,而后由指导教师协调、审定。

系统规划阶段:是“统筹规划,初识岗位”阶段。教师扮演着“指导”角色,给学生发放社团学习手册(社团规章制度、项目分工与职责表、项目方案、项目实施进度表、项目会议、自主学习、成果报告)。教师指导学生对项目工作方案进行组内或组间讨论,掌握一些学习技巧和学习策略,提升认知水平,不断完善优化方案。学生在本阶段要明确制度、自我审视、合理选择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职责,与小组成员协作完成项目,对项目开展与实施有系统规划,对项目实施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预设。

探究实施阶段:是“分工协作,活动探究”阶段。教师扮演着“引导”“辅导”“诱导”的角色。教师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些资源学习“脚手架”,可组建网络学习组,如QQ群,通过网络资源推送,学生合理安排自主学习时间,但一定要有监督措施。教师按照学生的项目规划方案,积极协助学生开展活动,观察学生,适时给予学生认知冲突上的帮扶,给学生答疑解惑。学生按照项目规划方案、项目进度表,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参与中逐步完成完善项目作品,准备作品展示。

成果展评阶段:是“收获喜悦,分享经验”阶段。教师主要扮演“倾听者”“服务者”的角色。教师收集作品、整理成果、组织展评。学生则要按时提交作品,展示成果,交流互动,分享经验,听取建议。

总结反思阶段:是“精心总结,开辟新路”阶段。教师主要扮演着“教导”的角色。帮助学生反思并分析成功、失败的原因,分析绩效。学生填写自评、小组互评量表,积极反思,完成项目成果报告。

4.四融合

(1)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学生在完成项目作品的过程中,将会涉及不同学科的新知探究以及旧知的迁移。指导教师要注意跨学科知识的预设,将跨学科知识巧妙地融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之中,并根据学生的学情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2)多元活动形式的融合

项目实施以活动为载体,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其采用的活动形式也不同,选择的活动场景也不同。例如:“校园朝夕广播之声”项目中,除了日常播音,还可以让学生承办“主持人”大赛活动,提升组织策划、协调沟通能力,提升音响设备调试操控技能,增强参赛者文稿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电视台实地参观活动,增强学生对新闻传媒类职业的现实认知。

(3)不同学习方式的融合

以“适合”为原则,将多种学习方式有效融合。项目本身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点,指导教师诱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去达成以项目成果为中心的过程学习,增强自我认知,促进自己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以及自我精神世界中的联通。在社团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社团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提前做好社团项目式学习的主体预设。例如:在哪些环节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哪些阶段需要小组合作,哪些阶段需要教师面向联盟进行集体研讨。

(4)多元评价方式的融合

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前期的诊断性评价可以利用SWOT模型,引导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提升后续教学指引方向。中期采用过程性评价,重在实时记录。利用学习手册,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记录项目成果产生的过程,教师不定期监督与点评,为综合性评价奠基。后期采用总结性评价,重在成果展评、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9)[2020-12-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l.

[2]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6.

[3] 卢小花.项目式学习的特征与实施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8):59-61.

[4] 郑燕林,秦春生.研究生课程“探究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成与教学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4):69-75.

[5] 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2):78-83.

[6] 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01):32-35.

【责任编辑  楊  子】

猜你喜欢
项目式项目式学习
“全过程控制”工程项目式教学法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LC项目式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浅谈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项目式实践教学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英语模块化、项目式、专业实践型教学改革思考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式教学在高职数控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广告摄影课程中“项目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