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1-09-09 00:05张颖
新课程·上旬 2021年26期
关键词:关爱

张颖

摘 要:语文是一门富有新丰富内涵的学科,它有听、说、读、写要求,包含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教”与“学”的各自作用,立足点转到指导、点拨学生方面,要把主导作用落实到导学上,使教与学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关爱;创新空间;创造潜能

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可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习创新意识的基石。这一基石需要建立在下列基础上。

一、关爱每个学生,接纳每一个孩子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和谐、愉快的人际心理氛围,就没有教育的成功。

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的学生也由于家族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很大的差异,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有独立人格,需要被尊重、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潜力,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他们发言,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下,多交流、多辅导,彼此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兴趣盎然,产生创新的灵感。

二、给予激励,营造创新空间

每个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认可。正是由于学生的好强心理,往往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则应善于把这种竞争意识引入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采用激励赞许的语言,采用奖励的手段来激励学生不断奋发向上,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比赛活动或教师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因为适宜的创新性迎合了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增强他们独立探索、标新立异、争取胜利的动力,有助于学生互相启发、相互激励,产生“共生效应”。同时,教师的良好品格也是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良好品格一旦被学生接纳,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凝聚在教师的身边。在没有思想负担、充分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易于发言,易于产生创新的火花。另外,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要有耐心,无论提的问题质量高低,有意义无意义,都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如《蝙蝠与雷达》一文,有的学生会说:蝙蝠长眼睛是多余的,因为它辨别方向只靠耳朵和嘴。面对这樣的问题,教师应表扬他思考问题新颖,同时鼓励他课下查阅资料,看看蝙蝠长眼睛是否多余。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奇思妙想。因为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比传统课堂中要高得多。

三、质疑、挑战是创新的源头

创新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它来自对事物的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意识。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圈子里彻底解脱出来。课程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这就决定了课堂的“问”具有双重性。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双主意识,还给学生“问”的权利,“问”的空间,“问”的内容。

我们知道“问”源于“疑”,“疑”源于“异”,“异”源于“比”。产生疑问最直接的办法是对比,即引导学生将要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与文章的时代背景及现实生活比较,从而发现差异,提出问题。大凡语文课都包含一定的内容、形式和目的等,即每一篇课文教学必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三个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在这几个问题之上提出更新颖、更高质量的问题来帮助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学生年龄小,个性差异大,他们所提的问题可能模式化或毫无意义,教师要激发愿问者的兴趣,要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质疑问难的引导、调控。同时要善于把学生质疑的“球” 抛给学生去解答,还要教给学生利用工具书和已有知识、生活实际,通过分析、思考,自己找出答案,学会答疑解难。

为了使学生敢问、愿问、会问和善问,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大胆放手;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哪怕是一点点,也要鼓励他;要引导学生课外去研读,让学生去想、去问。其次让学生带着“去发现问题”的想法研读文章,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可让学生在文中细致描写处质疑。如《穷人》一课,可引导学生想:作者为什么细致地描写桑娜想要收留西蒙孩子时的心理变化,这样写要说明什么?也可让学生在语言矛盾处质疑。如《糟糕透了,精彩极了》一课,同样是一首诗,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评价?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伯父做了好事为什么又严肃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答疑、解难。在这期间教师可在问题的关键处精当点拨,还可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再现其形象,赋予直观,给予帮助。也可提供相应的资料铺路架桥给予辅助,使之善于质疑,乐于解疑,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教师质疑,使其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挑战。

可以说“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有问题虽然不一定会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四、放飞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生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就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促进语言的丰厚。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语言表现思维,离开了思维,语言就不存在,同样,思维也离不开语言。斯大林曾指出:“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的词句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都不能离开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孤立进行。语言表达流畅,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两者都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

猜你喜欢
关爱
浅谈将爱融入德育中的途径
转化“问题学生”,做智慧班主任
教育是用爱心和责任浇灌的花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