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族歌剧传承和发展的新思考*

2021-09-10 09:33赵冰冰
艺术品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歌剧民族艺术

赵冰冰

一、民族歌剧发展历程回望

歌剧是一门西方艺术,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最先进行探索的是黎锦晖,其创作的《葡萄仙子》 《麻雀与小孩》等部儿童歌舞剧,都带有歌剧的雏形。二三十年代,多部作品沿用了西方歌剧的基本形式,然后融入了中国的题材和内容,初步实现了歌剧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八十年代以来,则先后推出了《芳草心》 《木兰诗篇》等诸多新作。特别是《木兰诗篇》,不仅在题材上推陈出新,而且还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向世界展示出了民族歌剧的价值和魅力。新世纪以来,则是复排和创新两个方向上并行发展。复排是指以往一些经典剧目又重新回到了舞台上。如《伤逝》等。虽然是传统剧目,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带给了观众新的审美体验。创新则是指创作者视角更加开阔,手法更加多样。以近年来“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所扶持剧目为例,《三把锁》《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等作品,涵盖了个人发展、少数民族生活、地方文化等多类题材,而且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也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信今后,也必将会有更多的民族歌剧佳作问世。

二、当代民族歌剧传承和发展路径

(一)尊重艺术规律

歌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艺术规律,这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其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创作者和表演者,都必须对这个基本艺术规律有充分的尊重,否则创作和表演成果便不是歌剧而是其他。对此民族歌剧也不例外,民族歌剧是歌剧传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对其进行民族化改造而结出的硕果。虽然民族风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其仍然首先是一部歌剧,然后才是民族歌剧。这是民族歌剧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些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作者所秉承的“歌剧思维”,即任何形式的创作都是以合乎歌剧特有艺术规律为前提的,先让作品表现出一般歌剧的共性,然后才是民族风格个性的彰显。这种思维的树立和践行,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民族歌剧走进各种误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此基础上,当代歌剧创演者还应该树立起对歌剧艺术的敬畏之心。近年来,伴随着音乐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民族歌剧的数量也较之以往有了大幅增长,但是,快速增长的背后也有隐忧,一些作品为了获得轰动效应,尽快推出作品,质量把关不严格,这类作品注定难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越是在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越需要创演者沉心静气,对歌剧艺术心存敬畏,尊重歌剧规律,才能从本质上推动民族歌剧的新发展。

(二)心系时代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的整体发展,民族歌剧佳作也是层出不穷,而且,还有一大批经典剧目在重新包装后重回舞台。这都是值得肯定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将目光投向当代,创作出为当代人喜闻乐见的佳作。如2017年,由宁波演艺集团推出的《呦呦鹿鸣》,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为主要表现对象,讴歌了其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2019 年,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获得了文华奖,作品讲述的是农研员马向阳,主动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来到大槐树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他不辞辛劳,带领村民突破一个个难关,最终实现了让大槐树下长出金子的目标。这两部作品的时代特色是显而易见的,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全世界为之瞩目,国人为之自豪;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则在多个卫视热播。这种时代特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让观众感觉歌剧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就在身边的,从本质上拉近了民族歌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所以提升作品数量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心系时代发展,认真观察、思考和体味当代生活,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然后以歌剧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作品一定是接地气的,是能够得到当代观众认可的。

(三)创新创演手法

歌剧是一门集视觉和听觉于一身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由于民族歌剧在题材方面的单一,导致创演手法相对固定。很容易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的,所以,应该也必须在对创演手法进行革新。首先,在创作方面,要将更多的民族元素融入作品中,不仅局限于民歌和民间戏曲,凡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都可以为我所用。比如叶小纲创作的《咏别》,作品本身讲述的是中国京剧的故事,所以,作者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戏曲音乐素材,而且,强调了这种运用是真正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剪贴。这就是在民族化表现方面的创新。其次,在表演方面,演唱者不能将自己的演唱局限于某一种方法或风格中,而是要根据作品的实际表现需要灵活选择。比如,有的演唱者就率先在演唱中使用了原生态唱法、通俗唱法等,甚至将多种演唱方法融合运用,获得了全新的表现效果,都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还有一些小剧场歌剧,则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甚至加入了表演者和观众的互动,都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创作者还应该对舞美设计有充分重视。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舞美设计条件和技术已经较之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作品也通过舞美设计获得了全新的表现效果。《伤逝》中,作品的整体氛围是凄冷和绝望的,如果使用过多的道具和布景,在视觉上难免给人以杂乱之感,所以设计者反其道而行之,巧妙的使用干冰来渲染氛围,让观众将精力集中在人物和剧情身上,正是对全新舞台技术的充分运用。《芳草心》中,通过对大屏幕的运用,直接在观众面前铺开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这些视觉和听觉上的丰富,无疑可以让观众对作品内涵的体验更加深刻。

(四)推动海外发展

一方面,民族歌剧不仅是中国歌剧的代表性形式,也是中国对世界歌剧艺术的反哺;另一方面,民族歌剧不仅集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品质和风貌,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所以新时期民族歌剧的传承和发展,不能仅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特别是近年来,各类文化活动交流活动频繁举办,更为民族歌剧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推动民族歌剧海外发展,让民族精神在世界传扬,已经成为当代歌剧工作者的新使命。这一点并非是空想,很多作品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多部作品都充分证明了民族歌剧走出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下一步中,主要创演者要在遵循歌剧艺术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推广方式,完善海外市场,将国际化作为全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树立文化自信,彰显民族风格,推出诸多有着中国风格和世界水准的精品力作,让当代民族歌剧唱响于世界各地的舞台,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对世界歌剧艺术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五)加快普及传播

当代民族歌剧的传承和发展,是需要以当代人与民族歌剧紧密接触为前提的。如果民族歌剧与观众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传承和发展也就成为空谈。长期以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歌剧的传播和普及状况一直难以理想。所以必须从这个根本入手,才能真正将传承和发展落实到实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切入点。首先是积极主办各类活动。只有先让人们了解到民族歌剧的各种信息,提供众多参与的机会,才能让人们走进民族歌剧。对此需要以地方文化部门为主体,积极开展各类民族歌剧活动。如民族歌剧经典唱段的赏析和演唱、民族歌剧知识讲座等,同时鼓励观众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其中。其次是培养观众群体。民族歌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观众视为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特别是高昂的票价,更是将很多有兴趣的观众拒之门外。对此要适当降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鼓励和欢迎群众走进剧场。同时,也要注意新群体的培育。通过近年来持续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看出,大学生正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群体,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应该作为重要的培养对象。最后是革新推广模式。在当代,传播环境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传播效果,也要对各类新的传播技术、传播设备等予以积极运用,如新媒体、互联网等,让观众及时了解到民族歌剧的相关信息,为走进民族歌剧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自二十世纪初西方歌剧传入中国后,民族歌剧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这既是一个收获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和思考的过程。特别是在当代,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民族歌剧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境遇,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歌剧创演者真正静下心来,对什么是民族歌剧,怎样发展民族歌剧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推动更多的得到当代人认可的,并在国际舞台上有着广泛知名度的佳作,体现出当代人对这门艺术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

猜你喜欢
歌剧民族艺术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纸的艺术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