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建好“经济圈”

2021-09-10 03:24陈敏
公民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广安市双城经济圈

陈敏

川渝两地,山水相依、人文相亲。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自此,川渝两地揭开了协同发展新篇章。

在川渝两地党委的领导下,两地人大主动作为。2020年7月23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和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签署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将从协同立法、联动监督、协同开展代表活动、强化人大制度理论与实践研讨四个方面通力协作,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同步实施

一年来,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的合作蹄疾步稳,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工作和重大任务顺利推进。

2020年12月15日、16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赴四川省成都市考察,并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就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座谈会商,根据签署的合作协议,双方商定2021年八项合作事项。

这八项合作事項即:协同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铁路安全管理、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或立法调研,协同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切实解决法院执行难工作的监督,协同推进渝西高铁、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港口资源深度融合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

其中,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的首个项目——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2021年7月1日起在两地同步施行。

从两地人大常委会签署协议到川渝协同立法的首个成果诞生,仅仅用时1年。

两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框架结构基本一致,均从市场、政务、法治三个维度作了重点规范,且有30余个条款针对同类事项作出相近规定,实现了重要制度有机对接。

两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同步施行,既标志着川渝协同立法的首个成果落地,也意味着川渝协同立法的探索实践起步。

下一步,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将就铁路安全管理、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开展协同立法。未来,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共性问题、共性需求,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也将通过协同立法的方式,使其获得更好解决和保障。

助力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2020年以来,按照重庆市委统一安排,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调研,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建设、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七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按照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的合作协议,两地人大常委会将每年选定1至2个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关的重要事项、重大项目,联动开展监督,有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落实。

听取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推进情况是双方联动开展监督的第一个重要事项。

成渝中线高铁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行工程和示范工程,是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间的客运核心通道,建成后将实现重庆成都双核1小时通达。

自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川渝毗邻地区互动频繁,交流合作日益升级,现有的运输通道越来越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2020年11月下旬,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分别听取了本省市政府关于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推进工作情况的报告,督促这一事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工程加速推进。

2021年6月,川渝两地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还相聚万达开,深入调研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情况,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献计献策。

这次调研,是两地全国人大代表的首次联合调研。代表们还围绕需要国家层面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金点子。

一年来,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围绕优化营商环境、铁路安全管理、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或立法调研,协同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协同推进渝西高铁、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点领域专项工作。同时,川渝两地市州区县以及乡镇人大之间也开展了深度合作,在深入协同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果。

2020年8月6日,泸州市和江津区两地人大常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并确定2021年监督推动两项具体工作:江泸北线高速公路建设和塘河流域环境治理,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出人大力量。

2020年10月28日,眉山市和大足区两地人大常委会合作“开篇”。目前,大足区人大常委会正牵头组织两地人大常委会共同开展川渝石窟寺依法保护情况专题调研,旨在提升川渝石窟寺辐射作用,助力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

共同做好“水文章”

今年7月9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赴合川区开展调研,并召开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座谈会。

川渝两地跨界河流多达81条,其中38条属于嘉陵江水系。在成渝地区的水系分布上,合川是嘉陵江、渠江由川入渝的第一站,是涪江由川入渝的第二站。

2019年底,合川区人大常委会牵头,联合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上游沿线的武胜县、铜梁区、潼南区、岳池县、华蓥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了联动机制,协同推进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水质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共召开联席会议三次,切实推动三江水质提升。

“我们是在探索跳出水体抓水质,跳出河段抓联动,跳出体制抓共治。”合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培生说。

涪江,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自古以来,涪江干流航运在涪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2020年12月23日,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首批重大项目之一,涪江干流梯级渠化双江航电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据了解,双江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涪江可从区间通航转变为全流域通航。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首批16个重大项目中率先实质性开工的项目,目前正在实施场平、施工变电站、施工营地等建设,累计开挖土石方11万立方米。今年的总体目标是完成船闸主体工程建设,计划年内完成投资1.5亿元。

大洪湖是镶嵌在长寿区和邻水县交界处的一颗明珠,但受地理、交通、行政区隔等制约,其旅游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着不少现实挑战。

今年6月,广安市、邻水县、长寿区两地三方人大相约大洪湖畔,四川省、重庆市人大代表和广安市、邻水县、长寿区人大代表40余人齐聚明月山下,联合视察大洪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

实际上,从今年3月份开始,两地三方人大就频频互动,深入开展视察前调研。在这次视察座谈会上,代表们综合视察前调研、现场视察掌握的情况,就大洪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了交流讨论,形成了一件凝结着两地三方人大共同智慧的建议。

據悉,这份共同建议修改完善后,将分别提交给两地三方的党委、政府,作为决策和工作参考。两地三方人大常委会也将积极跟踪监督大洪湖区域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确保联合视察取得更大成效。

各级人大协作结硕果

渝北区、广安市山水相连。一年多来,渝北、广安人大常委会着力促进优势互补,加快融合发展,为推动川渝高竹新区建设贡献人大力量。

2020年9月,渝北区人大常委会赴广安市实地考察了高竹新区、邻水县工业园区、华蓥山经济开发区企业发展情况,并与广安市人大常委会签署了《协同助推渝北广安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双方将围绕协同助推《广安市人民政府、渝北区人民政府关于缔结协同发展友好城市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落实落地、助推高竹新区开发建设,协同开展立法相关工作、联合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联合开展重点工作监督、共同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合作开展工作研讨调研,携手推进广安渝北一体化发展。

2020年12月,40多名渝北区、广安市的人大代表前往川渝高竹新区开展联合视察,助推一大批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得到解决。

今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广安市税务局和渝北区税务局,联合出台了关于统一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收管理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按照“征管一体化、服务同质化、政策统一化”的工作思路,建立税收支持和服务川渝高竹新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征管一体化和办税便利化,探索跨省税收征管的深度融合模式,建立动态信用+风险模式,共驻共建川渝高竹新区税费管理服务中心,实现“税费政策统一、税费征管统一、纳税服务统一、风险应对统一、税收监管统一”,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跨省域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税收征管经验。

盛夏时节,荣昌区安富街道与隆昌市交界处的田野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绿油油的水稻下,尽是撒欢的鱼虾。这里是荣昌区与隆昌市共建的稻虾循环养殖示范片。稻虾循环养殖是两地共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落地举措之一。这背后也少不了两地人大常委会的助力。

2020年7月2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明确荣昌与内江共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同年8月,在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建设启动会上,荣昌区与隆昌市共同建设40万亩“双昌”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产业带被列入川渝共同实施的重大项目。

党委有部署,人大有行动。今年3月底,隆昌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赴荣昌,与荣昌区人大常委会就协作事宜进行协商。其中,稻渔产业基地建设被列为两地人大共同推进的项目之一。之后,荣昌区人大常委会及时跟进稻渔产业基地建设具体情况,跟踪督促相关代表建议办理,推动该项目的建设落实。

除此之外,荣昌区人大常委会还与自贡市人大常委会、宜宾市人大常委会携手推动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分院建设,指导各自辖区内的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牧高新技术更广泛运用。

未来,川渝两地人大在进一步的合作中,将凝聚更多共识,取得更多成效。

猜你喜欢
广安市双城经济圈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岳池县联社
广安市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