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实践探索

2021-09-10 23:06王丽娟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院校

王丽娟

摘 要:高职教育承担了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任,保障促进了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企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计算机类专业也成了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文章从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突显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原有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和重构,希望在具体实践中完成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各领域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有所提升,需要兼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灵活的创新思维能力、较高的团队合作意识,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现状与此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调整重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工作重点。

1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计算机类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范围较广,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与教学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类专业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用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前行业的发展需要[1]。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众多,学生需要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与其他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能切实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这在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基于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显的诸多问题,引发了教育专家的关注和研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革优化,将推动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长远发展。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因为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涉及的课程较多,所以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进行教学的前提保障,但从计算机类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来看,出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公共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偏差,在课时的安排上并未突出重点,这会产生学生在学习多门学科后,对每门学科都只知皮毛的局面[2]。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公共理论课程,包含了思政教育和毛概理论等课程,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不大,却要在它上面占用较多的时间来应付考试,以至于没有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对计算机专业能力提升有帮助的线性代数与英语学习上。

2.2  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不清晰

目标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建立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之上,需要兼顾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扎实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熟练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提高。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有了一定提升,并能较快适应具体的工作岗位。但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应用到各领域行业,导致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分类越来越精细,而之前笼统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然缺乏针对性,设定不够清晰。既不利于高职扩招后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需求,也不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3]。

2.3  课堂教学方式开展不多元

我国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采取的还是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围绕着课本知识,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被动接收,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的教学步骤,显然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落实。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不同于常规的文科类专业,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这种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限制了这些能力的提升,同时这种为了考试而开展的教学,将消磨学生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导致为了考试而学习。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

3.1  清晰确定专业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之前,要根据自身院校现有的生源、师资、实践基地、经费、政策等条件,进行透彻的分析,借鉴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经验,确定清晰的专业建设思路,其中要着重结合各产业市场发展趋势,以及政府的政策动态,才能规划出科学的建设方案。在明确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思路后,再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构建,并充分结合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最终目标。

3.2  精确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需要参考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对国家政策以及高职院校所在地区的整体产业规划,必须有充分了解,结合计算机类行业的当前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精确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是面向互联网企业、网络系统集成企業、网络设备销售企业等,所以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参照这些企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

3.3  充分参考职位发展趋势

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过程中,最好下到企业一线进行深入了解,征询企业生产一线各技术人员和计算机行业委员会的参考意见,确定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位。根据这些职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再来细化人才培养模式,能更有针对性进行人才培养[4]。

4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4.1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拓展保障学生自主选择

在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时,首要的是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兼具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当前计算机技术和产业正朝着智能化与大数据方向发展,各企业也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第一年以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硬软件维护等课程为主,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第二年上学期在理论基础之上开设数据库原理、汇编语言等进阶课程,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学期可以开设软件工程和单片机开发之类增加难度的课程。

4.2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当地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相关组织的密切合作,通过各种计算机技术活动的开展,实现校企互动,还可以将企业的实际项目直接纳入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通过企业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在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增进社会、企业与学校三方的沟通交流,便于学校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而且社会和企业的相关专家还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提供更科学有力的建议,促进课程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4.3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执行者,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效果,因此组建一支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的必要保障。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高职院校与各计算机企业和计算机科研机构将开展较为密切的合作,高职专职教师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计算机技术开发研究工作,这对于一些没有更多企业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是一种全面的能力提升。高职院校还可以聘任合作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与专职教师共同组成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学生输出高质量的课程教学。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不清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不多元、专业师资队伍组建不给力等诸多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可以课程的优化、评价机制的完善、校企合作的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来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卿宇.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5):114-115.

[2]顏玲.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魅力中国,2019(52):471.

[3]赵大鹏.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11):71-72,78.

[4]张小寒.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方农机,2019(19):184,190.

(编辑 傅金睿)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