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内蕴与地方传统文化气质探究

2021-09-10 00:37孙彤彤
艺术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城市青岛传统文化

摘要:文化赋予城市灵魂,同时也决定了城市发展规划的人文导向,无处不体现着城市性格鲜明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气质,使得特征传承符号成为城市生长痕迹的重要体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内涵融合运用到现代城市规划之中,这是我国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城市形象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城市格调升华与进阶的需求。因此,丰富特征文化元素,提高审美气质,强化城市精神主轴,是增加特色文化特征内蕴的重要一环。本文以青岛为例,从探究青岛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塑造地方传统文化气质的路径,对解析并丰富青岛城市独特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传统文化;青岛;文化气质

0 引言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的规划来说,文化都非常重要。随着现代化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人类与城市的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人类成为规划城市发展建设的指挥官。为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的多重现实需求,城市在功能、结构与形态上不断革新优化,成为现代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多数情况下,人类没有真正关注城市存在、发展背后伴生的一系列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说,城市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三种文化类别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共同形成城市文脉的特征与表现,三者之间通过有机融合使得城市空间以物化形、以形达意,成为城市文明与动态活力的坐标。通过对城市文化的深入探究,形成对城市发展新的全方位的理解,构筑起对城市文化新的认同感,为城市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青岛是典型的殖民文化城市,我们有兴趣也有责任从城市传统文化和舶来文化角度出发,探索青岛城市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过程,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内蕴的。

1 青岛城市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1.1 历史沿革(1891—1949年)

青岛原称“胶澳”,清朝末年(1891年),清政府正式在此驻防,青岛建制由此开始。1897年,发生“巨野教案”,清政府被迫签署《胶澳租界条约》,德国强占胶澳,把它变成了自己的领地,在胶澳进行城市规划建设。1914年11月,德国敗于日本,日本将胶澳地区强占为殖民地,并进行了相关基础建设。20世纪初在北洋政府的短暂控制期内,由当时的督办公署施行了设立商埠等相关政策。直至1929年,青岛被设立为特别市,并由蒋介石南京政府接管胶澳地区。自1938年至1945年,日本殖民者强占青岛地区,大肆掠夺青岛地区丰富的资源。1945年9月,青岛被收回,青岛仍被称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宣布解放,成为山东省的重要城市[1]。

1.2 发展现状(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发展迅速,至1981年青岛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青岛又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沿海开放城市。1994年2月,青岛跻身副省级城市的行列,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殖民地背景下的青岛,其城市居民多为异地迁入,青岛逐步发展成外来居民与当地居民聚居共生的移民城市,具备与传统社会居住形式特征不同的社会样式与特殊表现,由此,形成了“五方杂处,华洋共居”的独特面貌。

青岛依山向海,藏崂山之灵韵,立黄海之潮头,近年来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传统第二产业为根基,以创新转型的第三产业为发展路径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带动其周边及整个胶东半岛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2 青岛城市文化积淀

2.1 城市海滨文化

国学大师梁实秋在《忆青岛》一文中描绘了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以及在海水浴场中欢愉的场景。海洋对于青岛来说是城市文化灵魂的体现,而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意义。青岛海洋文化优势鲜明,青岛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由此,青岛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优秀的研究人员,为青岛乃至全国的海洋研究事业奠定了基础。青岛的海滨文化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为以海产品为主的海洋餐饮文化提供了展示与发展的平台。海洋还成为青岛孕育城市商业贸易进出口文化的摇篮,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青岛的滨海文化有力地补充了其城市文化内涵,丰富了青岛海洋文化的维度[2]。

2.2 城市建筑文化

在德国殖民时期,德式建筑逐渐成为青岛建筑的主要形式,也成为20世纪舶来建筑的“博物馆”。随着后期日本殖民者接管青岛,风格清新淡雅的日式建筑又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德日文化特色相融合的异域风貌。在建筑材料上,大多采用砖石(花岗岩、红砖、清水砖等),穿插木材进行设计;在色彩上,大多以红瓦黄墙为主,局部使用绿色、灰色进行点缀,极具异域风情。在建筑规模上,以二、三层为主,少数建筑为多层。德式建筑中的老虎窗、塔楼、山墙形态各异,成为建筑中的点睛之笔。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发展变化,其建筑虽多模仿德日建筑风格,但更加趋向简洁化。青岛对于建筑的保护较为重视,因此建于不同时期的建筑基本保留原貌,并对其不断修缮更新。历史建筑不断融合新时代建筑,形成了既突出历史建筑特色,又彰显新时代发展活力的青岛城市景观风貌;实现了新旧建筑在景观面貌上时代性与发展性的融合,既延续百年历史建筑文脉,又融合时代发展需求,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织融合,欣欣向荣、共生共建的城市面貌。

2.3 山海城市景观文化

青岛城市地理位置特殊,依山傍海,山地景观特色突出,形成了“山海城市构成美”的特点。青岛依山临海,是三面环水的岛城,海岸线蜿蜒漫长,建筑根据地形而建,青岛城市在视觉层次上的立体效果也因此形成。青岛凭借自己独有的山地地形,形成了一幅多角度,包含山、海、城三种格局的视觉景观画卷。青岛起伏不断的山地也是一般平原城市不具有的优势,其使得青岛竖向视觉面积增大,其建筑的立面以及具有特点的坡屋顶元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形成了具有韵律感的景观特点。建筑与道路多数通过天桥、甬道或斜坡连接,形成“点、线、面”综合连接的节点空间。特色的台阶、坡路、转角挡墙随处可见。既有自然形成的山体,也有人工改建的山体,既有大自然的神工造化,又有人工的精雕细琢,还有海域的穿插奔腾,形成了丰富生动的山海城市景观形态。

2.4 城市宗教文化

青岛对宗教文化也是极其包容的,世界范围内多种宗教文化在这里都可以得到传播发扬。据考证,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青岛,现今青岛市内的湛山寺和法山寺都是著名的佛教场所。道教文化场所主要分布在崂山境内,崂山的道教、茶道、丝竹等都以道教文化为主题,在配合城市整体文化主题的基础上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与挖掘空间,其素來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美誉。德国殖民时期,天主教和基督教传入青岛,并影响至今。由此可见,青岛是一座极具文化包容性的城市。因此,青岛的宗教文化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共同构成了青岛多元的特色宗教文化。

2.5 城市民俗文化

近代以来,青岛在殖民文化背景下,不断融合舶来文化与移民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风民俗、节日庆典等地方特有的传统文化。“祭龙王”“祭海神”等各种祭祀活动成为青岛地域特色民俗活动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原生态田园民俗旅游活动的兴起,形成了以海云庵糖球会、天后宫庙会、湛山寺庙会为代表的特色民俗节庆旅游项目。这些活动将民间艺术、地方特产、特色餐饮等元素融为一体,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丰富的民俗文化孕育了众多的民间艺术,有以莱西彩绘葫芦、胶南年画和平度木板年画为代表的静态艺术,也有以秧歌剧、茂腔、柳腔和八角鼓为代表的动态艺术。这些民俗文化都是青岛今天城市浓厚文化气息的见证和助力。

2.6 城市历史名人文化

20世纪上半叶,大批文人墨客与政商名人在青岛客居或逗留,留下许多佳话轶事,许多大师以青岛为灵感源泉,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例如老舍先生在这里写下了《骆驼祥子》,沈从文先生留下了千古垂名的《八骏图》等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这些文人墨客为青岛的名人文化增添了更加浓郁的色彩,他们也成为令青岛人骄傲的文化名人,更成为青岛文化的精神力量。

3 依托城市文化内蕴,塑造地方传统文化气质

传统文化属性与精神气质是在城市逐渐发展中不断沉淀、取舍和融合而形成的。青岛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融合舶来文化,实现了由内而外、由外向内的双向转变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历史融合现代、传统融合舶来的独特城市文化气质,使青岛的城市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和经久不衰的文化特征,从而以青岛地域特色文化为创新驱动力,促进青岛文化旅游产业欣欣向荣。

3.1 地理位置——塑造包容而边缘的文化气质

青岛地理位置特殊,北连大陆,南濒大海,自1861年开埠至今,一直是东西方文化汇集之地,是连接大陆与海洋的窗口,是舶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内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碰撞交汇的城市。因此外来人口移民至此,造就了包罗万象的城市特征。内陆与海洋在这里融会贯通,使它成为舶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沟通与互动的桥梁,由此形成了青岛独特的以舶来文化为主体、以海洋文化为内涵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青岛依山靠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开放包容的魅力文化格局。青岛又作为港口城市,贸易港口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同样促成了其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

3.2 商业文化——塑造重视商业流行时尚的文化气质

青岛有许多世界著名的企业,例如青岛啤酒、海尔、海信等,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开放性强,使得这些企业不仅成为青岛商业文化的代表,也成为青岛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出青岛商业独具特色的属性。由于青岛商业逐渐发展,加之对外开放不断深入,青岛较之内陆其他城市的思想观念、审美理念、生活习惯也更加开放,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时尚,幸福指数非常高。但也正是由于城市的开放,近年来青岛城市建设把拿来主义当成一种风格,缺乏城市自身特色。对此,青岛应该从自身出发,结合时代特征,尽力挖掘属于自己城市的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新时尚。

3.3 生活习俗——塑造豪迈淳厚与安逸悠闲的文化气质

青岛所在的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与影响在青岛人的待客之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谦卑重礼、敦厚恭良成为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的另一张重要名片。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青岛一直是传统的旅游和疗养胜地,人们的生活祥和安宁,青岛人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安然之境,而正是这些特点成就了青岛享受天伦之乐绝佳城市的称号。

3.4 红瓦绿树蓝天——塑造具有“青岛风格”的城市空间文化气质

青岛建筑个性突出,“一栋一式,楼楼有别”,其建筑形式配合城市自然环境从属于城市空间,形成以德式建筑为主调的异域风格。红瓦黄墙、绿植、蓝天相辅相成,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在样式、尺度、材质、色彩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协调统一的特点,达到了“盘山曲径,凭栏观海”的艺术效果,这促使我们更加充满激情地去挖掘探究“青岛风格”[3]。

4 结语

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整体活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城市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要找到属于城市自己的特色,将其挖掘出来并充分发挥,使城市在建设中尽可能地展示出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通过构建独具区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内涵项目,更好地推进城市文化建设,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同时,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城市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强大感染力。我们在挖掘城市文化的同时,也要结合城市的现况,从历史角度、自然角度、经济角度、人文角度等去发掘甄别,只有确立正确的思路与发展方向,文化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特色,才能在发展中更具传承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珂.德占时期以来青岛城市规划思想演变研究(1897-1949)[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2] 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重庆:重庆大学,2004.

[3] 郭芳.青岛文化底蕴与城市文化精神[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1-4.

作者简介:孙彤彤(1971—),女,山东青岛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城市青岛传统文化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明月申牌?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