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与抗争

2021-09-10 07:22郑晓畅
今古文创 2021年26期

【摘要】 肯尼亞作家恩古吉的小说《一粒麦种》中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梦碧,她的名字源于肯尼亚最大的部落吉库尤民族神话中的圣母“蒙比(Mumbi)”,但在小说中这位民族圣母的化身最终背叛了至爱的丈夫,颠覆了吉库尤圣母所代表的纯洁与神圣。是什么原因导致梦碧背叛了原本一直忠诚且珍惜的婚姻?这样矛盾的人物选择和令人疑惑的情节和当时肯尼亚被殖民的历史语境有着怎样的关联和隐喻?本文尝试结合肯尼亚被殖民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当地女性艰辛的生存反抗史,进一步发掘和探索小说中梦碧背叛婚姻这一情节在肯尼亚被殖民历史语境下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 梦碧;背叛; 历史隐喻;矛盾的抗争

【中图分类号】I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15-02

一、引言

享有“二十世纪非洲百佳图书”美誉的《一粒麦种》是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的扛鼎之作, 小说初版于1967年,即肯尼亚独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间,自问世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恩古吉对独立后的非洲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冲突以及人物社会身份的缺失把握得恰到好处。贯穿整部小说的两个主要角色基孔由和梦碧,源于肯尼亚最大的部落吉库尤民族神话,他们是吉库尤民族祖先——基库尤(Gikuyu)和蒙比(Mumbi)——的化身[1]。梦碧和她的丈夫基孔由,一个代表着肯尼亚生养孩子的母亲,另一个代表着肯尼亚挣扎受苦的父亲。可惜梦碧的孩子并非与心爱的丈夫基孔由所生,而是屈从于叛徒卡冉加的“产物”。小说中的梦碧,一直以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对于卑微贫寒的丈夫,梦碧没有丝毫嫌弃,对身为木匠的他情有独钟,对他的心灵手巧赞不绝口。在丈夫因涉嫌“茅茅运动”被关押入狱的漫长六年时光中,她和婆婆相依为命、坚强地守护着风雨飘摇的家园,日夜期盼着丈夫的归来。可就在她从叛徒傀儡卡冉加的口中得知丈夫即将出狱归家的消息时,却和内心一直厌恶的卡冉加发生了关系,背叛了她深爱的丈夫,这样的故事情节着实让读者大失所望而又百般疑惑。

关于梦碧“被玷污”的这一情节,很多文献有着和马缓缓相似的分析:“基孔由曾和很多女人有染,却无法原谅梦碧的背叛。梦碧为了从卡冉加口中得知丈夫在拘留营里的消息而屈从于他,却始终无法开口让丈夫知道事情的缘由”[2]。既然梦碧已经看到了卡冉加手中出狱人员的名单,确认了丈夫即将归家的消息时,为何还要牺牲自己的清白屈从于之前一直厌恶的叛徒呢?她仅仅是为了向卡冉加表示感激的顺从吗?在看似美满的结局将要来临之际,她卸下了自己的防线让叛徒有机可乘。作者为什么不能赋予梦碧一个从一而终的美好形象,以美满的团圆作为故事的结局呢?梦碧被玷污的情节丑化了她所代表的吉库尤圣母的美好象征,这样的设计在当时肯尼亚被殖民的历史语境下有着怎样的隐喻和深意呢?

二、矛盾的抗争,背叛的隐喻

梦碧的悲剧故事只是泰北众多村民凄惨遭遇中的一个。在泰北村被殖民侵略的“紧急时期”,侵略统治者愈加飞扬跋扈地镇压村民,村中的许多妇女被逼无奈不得不用肉体去换取填饱肚子的口粮,而梦碧在等待丈夫出狱的这六年间却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和婆婆相依为命、相互扶持,这个国家的殖民反抗精神在梦碧先前对婚姻的忠诚中得以彰显[5],因为她的身体被认为是民族和国家的化身。卡冉加怨恨钟情多年的梦碧嫁于他人,也试图利用自己的特权讨好梦碧,却一直未能得逞。就当梦碧从卡冉加那里得知基孔由将被释放回家时,她却卸下了自己的防线,让卡冉加有机可乘,背叛了一直忠诚的婚姻,就在那一刻她破坏了她所象征的纯洁、忠诚和正直,颠覆了吉库尤圣母的美好与神圣。梦碧的这种“不可能”行为在小说中没有以任何符合逻辑的叙述被澄清,但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却让读者明白地看出梦碧在对叛徒卡冉加流露出反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对艰难时期给予莫大帮助的他表现出由衷的感激。当梦碧面临着家宅被毁,食不果腹,孤立无援的艰难处境下,卡冉加凭借自己的特权偷偷给梦碧和她的家人送食物,帮助她一起盖新房,破格为她的弟弟开具入学证明,不求回报地保护着这个他一直钟爱的女人,为她付出力所能及的一切,也企图让梦碧感受到他的重要性。虽然梦碧谴责鄙视卡冉加公然背叛肯尼亚人民、为白人效力的行为,但卡冉加的理由却也令她深思:什么是自由?向革命战士基希卡那样被人出卖而亡就自由了吗?[3]

卡冉加这个叛徒对于梦碧的情感似乎就像他所依附的殖民势力对于被殖民国家的情感,既渴望能彻底征服却始终无法完全据为己有。殖民者的掠夺和镇压对原住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在漫长的殖民岁月中宗主国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逐渐融入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中,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殖民地带去了宗主国相对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经济理念,对当地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吉库尤圣母”梦碧对“殖民傀儡”卡冉加既厌恶抵触又感激顺从的双重态度正影射着肯尼亚人民对殖民侵略势力的矛盾妥协心理。作为整部小说道德与情感的中心人物,梦碧是肯尼亚民族与传统的代表、是殖民时期国家和解与希望的象征,作为“被玷污”的圣母化身,梦碧因屈从于叛徒卡冉加而生养的孩子则是即将独立的肯尼亚民族的象征,它寓意着肯尼亚在漫长的殖民岁月下与殖民宗主国妥协融合的产物。梦碧对丈夫基孔由没有坚持到底的忠诚、对殖民傀儡卡冉加看似难以理解的屈从,实则有着内在的必然性,这三个人物的身份象征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关系正隐喻着肯尼亚人民在殖民反抗斗争中的矛盾妥协态度[4],而这样的态度并非就是一种绝对消极的情感,它暗示着孕育新希望的可能,虽然这种希望诞生于创伤之中。正如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中,列强干涉中国内政,国家主权被侵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与此同时中华儿女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艰难斗争中也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思想,尝试着各种救亡图存的实践,在挫折中寻找着前进的出路……于是陈腐的封建制度逐渐土崩瓦解,落后的生产方式受到了猛烈冲击,先进的思想和社会制度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三、曾經的创伤,救赎的期待

在小说的结尾,基孔由因和卡冉加赛跑摔断了左臂而住进了医院。梦碧在两个人同时绊倒跌跤的那一刻,不由自主地跑向了基孔由身边,向他投注了自己所有的牵挂和担忧。这位“吉库尤之父”在和叛徒较量的过程中虽然受了不小的伤,但他终究还是战胜了卡冉加。虽然肯尼亚民族在过去漫长的殖民斗争中受到了重创,但民族正义的象征在殖民傀儡势力面前终究还是胜了一筹,“吉库尤之父”基孔由依然还是“吉库尤之母”梦碧念念不忘的丈夫,基孔由依然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勤恳踏实的肯尼亚人民依旧是这个民族的中流砥柱。在基孔由得知了穆苟的背叛和坦白后,他突然开始理解梦碧的苦衷,并试图去感受这六年间她所承受的艰辛。穆苟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罪过,有勇气放弃一切。基孔由虽发过誓,但没有勇气忍受那一切,还是向白人招了供。他和卡冉加、穆苟,以及那些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公然背叛肯尼亚人民、替白人效力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在医院,当基孔由第一次向梦碧问起孩子的情况时,梦碧感到惊讶,本打算离开的她直视着基孔由,说道:“……有些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一两句话根本说不完。我们需要好好谈谈,彼此敞开心扉,仔细检查一下我们之间的问题,然后再共同规划我们想要的未来。不过现在,我得走了,孩子还生着病”,而基孔由也“顿时明白了,未来,他会认真地考虑梦碧的感受、梦碧的想法、梦碧的愿望——一个全新的梦碧”,“我要重新想一下那个女人的形象,我会把女人刻得高大些,要刻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5]

梦碧和基孔由的关系最终走向和缓,他们的对话让人感受到了彼此的理解和宽恕,对曾经伤害的救赎期待和对未来生活真切的向往。这个象征着“即将独立的肯尼亚”的孩子“病了”意味着肯尼亚民族并未彻底摆脱过去的殖民创伤,而梦碧也坦言道“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那些在斗争中幸存下来的肯尼亚人民必须尝试新的疗方治愈曾经的创伤,探索新的出路走出过去的阴影,而他们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来消除曾经的误会、又需要多少努力来建设家庭的明天,民族的未来……从梦碧对基孔由的回应能看出作者对这一过程的漫长预期。

四、结语

谎言、背叛、忏悔、赎罪贯穿于《一粒麦种》故事的主轴,小说呈现了人性在革命动乱中的脆弱,即使肯尼亚最终摆脱了殖民统治而走向独立,但革命的果实已疤痕累累,即将独立的新肯尼亚并未摆脱旧时代的弊病。在这样的矛盾纠结中,恩古吉在小说中所传达的“解放和独立”“背叛和救赎”的意义不仅在于摆脱殖民者的统治和压迫,还在于警醒肯尼亚人民在未来民族重建的漫长岁月中,应学会摆脱内心的敌人,摆脱曾经的伤害,以更加团结和积极的态度面对过去,面向未来,共同建设民族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高晋元编著.列国志——肯尼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5-26.

[2]马缓缓.沉重的枷锁——《一粒麦种》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2014,14(03):107.

[3](肯尼亚)提安哥.一粒麦种[M].朱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46.

[4]McLeod John. Beginning Post-Colonialism[M].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2010;75.

[5](肯尼亚)提安哥.一粒麦种[M].朱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61-263.

作者简介:

郑晓畅,女,汉族,福建宁德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