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航拍中国》的视听创新与人文表达

2021-09-10 07:22李莲
今古文创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创新

【摘要】 《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主要拍摄了10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风貌、气候环境、风俗民情、人文历史。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拍摄自然奇观美景的同时兼顾了展现人文情怀。该纪录片主要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新的视角,以及对视听语言和解说词的创新来展现出中国的自然奇观美景。用奇观视角展现地域文化,挖掘中国特色美学价值,展现大国形象,彰显中国力量,在无声无息中实现爱国教育,以及对于人文情怀的体现。将人文情怀寓于自然风光之中,做到情景交融,成为《航拍中国》第三季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航拍中国》第三季;自然奇观美景;创新;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89-02

紀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  《一同飞越》在2020年5月21日再次回归到观众视野,一经上线便凭借其绝美画面和创新性的表现手法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新一季的航拍中国共10集,分别拍摄了云南、安徽、贵州、山东、天津、山西、吉林、湖南、河北、宁夏等地风物。与第一季表现中华大地壮丽山河、第二季着重讲述华夏大地的悠久历史不同的是,第三季《航拍中国》不仅利用了创新手法展现了奇观美景,同时也注重展现出人文情怀,真正做到“寓情于景”。《航拍中国》第三季将中国的美景像画卷一样铺开展示在观众眼前,带领观众全景式地俯瞰中国各地的自然地理风貌、气候环境、风俗民情、人文历史。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航拍中国》第三季动人心魄的力量。

一、“新”角度下对中国自然美景的呈现

在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中不难看到的是中国纪录片的不断创新和自我的不断超越。新的技术手段、新的视角以及对视听语言和解说词的创新,都对其呈现中国自然美景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新”的方式,对中国各地固有的风景进行新的诠释,带领观众云体验中国的奇观美景。

(一)新的技术手段展现奇观美景

《航拍中国》第三季之所以能够带领观众成为诗人笔下的“云中君”,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参与到该纪录片拍摄人员逾300人次,使用无人机118架,飞行总航程超过25万公里,并动用了直升机18架,飞行近400架次,拍摄素材均为超高清 4K 影像。拍摄之前,导演组首先从每个省初步选出一百多个拍摄点,通过实地调研最终确定约四十个点。选好点后,通过卫星地图,在模拟三维的环境下,设计飞行路线、飞行高度和角度,画出分镜头脚本,做到“精准拍摄”。根据三维卫星地图中所绘制的山川、湖泊、平原、峡谷生成的三维地图,形成模拟的地形地貌,工作人员再进行选址、踩点,确定无人机的拍摄角度、高度等细节问题,继而进行拍摄。就拿在安徽拍摄的黄山奇观“瀑布云”为例,据负责安徽篇拍摄的团队成员之一的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师潘扬介绍说,为拍摄“瀑布云”这一景,前期就需要充分利用卫星技术来选择最适宜拍摄的角度和地点,也正是因为有了高新技术的支撑,最后才有了黄山“瀑布云”的精彩呈现。

(二)拍摄新视角打开审美新视野

梁自强在《论无人机航拍与纪录片的影像创意及美学探索》中,讲述了影像创意和美学探索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影像创意又包括画面运动与镜头设计,美学探索也分为了审美特征和美学意义。《航拍中国》系列摒弃了传统的纪录片拍摄方式,第一次以高空视角对中国大地进行拍摄,以更为宏大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中国美景。在平时生活中稀松平常的景色,利用航拍的方式,赋予其更加高远辽阔之美感,也让观众带来新奇的观看体验。在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的基础上,以高空俯拍的技术视角和平视的叙述视角,为观众展示一帧帧奇观美景。在云南篇章里,向观众揭开了冰雪境地的神秘面纱,展示了横断山脉的蔚为壮观、泸沽湖的水性杨花、苍山洱海畔的甜蜜与热闹……观众通过航拍画面,真正感受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慨自然的伟大,歆羡山河壮阔,也感慨人之渺茫,对自然应有敬畏之心。

(三)创新解说词传达有温度的讲述

《航拍中国》第三季的解说词的趣味性可见一斑。赋予解说词拟人化和故事性的特征,弥补了航拍无法细节化地表现拍摄物体这一缺陷。为原本宏大壮观的镜头增加了温度,也让观众更好地接受。在山西篇的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描述“2700多年的古城,600多年的听雨楼,不仅听见雨声,还听见平遥人的锅碗瓢盆、喜怒哀乐。或许是因为有人,我们才能看到一座活着的古城。”①这样一段描述,趣味横生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山西历史悠久的特征,赋予了镜头画面以情感,也让整部作品更加平易近人,从而“飞”入平常百姓家。

二、《航拍中国》第三季——  《一同飞越》中对于人文情怀的体现

《航拍中国》如何在第三季中实现突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梁红在6月12日下午,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研讨会上给出了答案:“我们首先在文案的人文性上下工夫,在呈现奇观美景同时,更注重概括、提炼和呈现各地的人文深蕴,以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精神特质的传承,在展现美丽中国的同时,更呈现出了一个文明中国和生态中国。”用奇观视角展现地域文化、挖掘中国特色美学价值、展现大国形象、彰显中国力量、在无声无息中实现爱国教育等方式对于人文情怀的体现是《航拍中国》第三季的亮点。

(一)用奇观视角展现地域文化

《航拍中国》第三季主要展示了10个省市自治区的美丽景色,在展示过程中,不同于往常的拍摄视角来介绍美景,而是选择航拍的方式,对一个省份的美景进行诠释。在观众看到的画面中,原有的景观被赋予了奇观视角,愈发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不同的篇章讲述不同城市,而每一个城市都被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地点和风俗进行讲解,极具地域特色。在安徽篇中,充分展现了皖南皖北的差异性,着重笔墨拍摄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称的黄山以及古徽州,拍摄呈坎的街道时,晾晒的色彩鲜艳的食物成吸引观众目光,宣纸的原料晒场是安徽独有的特色;山东章丘有激烈的葱王争霸赛、天津生活气息浓厚的鼓楼古玩大集……每一处奇观美景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地域文化。

(二)挖掘中国特色的美学价值

食得人间烟火气、绘制中国梦的山水图卷是《航拍中国》第三季的美学价值所在。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在讲述中国大江大河之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人民琐碎生活的点滴。每一集影片中,都会诗意化地描绘所拍摄地域的名川大河;全景、远景及大远景为主的摄影构图方式,对应的是古典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这部纪录片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化中的禅意,动静结合,以动显静。为了最大程度地营造良好的感官体验,片中大量使用长镜头,严格控制分镜头时长,将长镜头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有效规避了航拍镜头的弊端,营造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官体验。与此同时,镜头也会聚焦到小人物身上。西递宏村在岁月斑驳了的青石板上建起宗祠,续写着族规族谱;徽商用步子丈量大地,却也寻一个落叶归根;贵州人悬崖峭壁之间诞生着一代又一代的“蜘蛛人”……《航拍中国》第三季的美不仅体现在长河黛林之间,也藏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

(三)镜头展现大国形象彰显中国力量

当视觉要素用于说服目的,可以通过真实自然感获取观者的信任,视觉要素可以通过将视觉形象引向一个抽象概念,从而将观点传达给观者。《航拍中国》第三季凭借其摄制出的大江大河的雄伟壮观的画面以及对深厚的人文情怀的彰显,用镜头语言展现大国形象,让中华儿女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进而激发了国人的爱国之情。但该纪录片不仅仅局限于拍摄风景,同时也会拍摄新时代中国快速发展下的社会图景。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大美中国的同时,《航拍中国》第三季有机融入了社会建设成就、中华文明底蕴和新时代新风采等重要内容。该片将大量镜头对准了中国大地上新风貌、新变化和经济建设,揭秘中国发展内核,彰显中国力量。镜头聚焦在天眼、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中国科技大学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等高新科技产业,这背后是整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佐证。在《航拍中国》第三季中,充分展现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彰显了中国力量。同时,也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三、结语

《航拍中国》第三季——   《一同飞越》的成功能够给予我们诸多启示,要打破常规,学会创新。《航拍中国》突破了传统的拍摄风景的记录方式,改变拍摄视角,采用航拍的形式来记录中国大地。同时也要常做常新,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不要拘泥于自身前期的成果,要大胆创造更多可能性。在创新的同时,要善于运用新技术,实现创作技术革新,拍摄更多震撼人心、更具可视性的纪录片。

纪录片的意义不仅仅是记录作用,作为创作者要去挖掘时代精神,实现纪录片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每一位纪录片从业者应当心怀的创作指导理念,期待中国纪录片能乘坐科技之风,越来越好。

注释:

①摘自《航拍中國》第三季—— 《一同飞越——山西篇》解说词。

参考文献:

[1]张淑玲.俯瞰与平视:《航拍中国》的技术视角与叙事视角[J].艺术评论,2019,(5).

[2]梁自强.论无人机航拍与纪录片的影像创意及美学探索[J].电视研究,2016,(11).

[3]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1,236.

作者简介:

李莲,女,汉族,安徽宣城人,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戏剧与影视学,研究方向:民族影视文化传播与批评。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创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