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两面 你我双生

2021-09-10 19:03
中国银幕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花镜像友情

“世界上有没有另外一个我?我们的心灵能不能彼此相通?当我受苦时,她的心也会感到疼痛;当我欢笑时,她的心也会为之愉悦。”1991年,著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借电影《两生花》,替世间孤独的众人,叹出了共同的疑问。自此,银幕长河中的“双生”故事便络绎不绝,电影人们关于“另一个我”的追寻也步履不停。本期,我们就引读者一起走入光影斑驳的“双生”密林,共探角色的“并蒂”秘密。

入银幕“双生”密林 探角色“并蒂”设计

电影:《两生花》

关于“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这个故事,银幕上最经典且具有开创意义的讲述,大概始于1991年,著名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曾拍摄的一部诗意盎然且充满哲学韵味的电影《两生花》(又名《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因导演用影像史无前例地勾勒出了两个个体间微妙的生命关联,本片长久地闪耀于世界影史的星空。

“维罗妮卡”是片中两位主角的共同名字,1966年11月23日,她们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她们都拥有黑色的头发、褐绿色的眼睛,两岁时都学会了走路,天生都喜欢音乐,嗓音甜美。她们渐渐感知到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片中的木偶艺人所说,“有一个在炉子上不小心烧伤了手,几天后,另外一个也伸手去摸火炉,但手及时移开了……”后来她们在波兰擦肩而过,两个世界就此有了交集。

《两生花》笼罩着基耶斯洛夫斯浓郁的个人风格,神秘、唯美、充满感伤,略带些许宿命论的味道,但从角色设计而言,这一对镜像人物的巧妙设置,也为其他导演们提供了一种柳暗花明的创作思路:一对人物的际遇、关联、生发出种种故事,可以强调时机、环境、事件等偶然因素的作用,也不妨着墨于童年、喜好、性格等更加必然而紧密的羁绊。

“镜像”人物的故事近年在中外银幕上皆源源不断,虽然我们无法主观断言它们与《两生花》存在一定意义上的继承关系,但根据时间先后,在这里,我们将尽可能全面地为影迷呈现泛化而出的主要类型,以“双生”角色间情感纽带为标准,大致划分为原汁原味的陌生向设计,大众偏爱的友情向设计,及鲜见的亲情、爱情向设计。

陌生向支流

电影:《穆赫兰道》(2001)/《娜娜》(2005)/《世界上的另一个我》(2015)等

这一支流延续了《两生花》最本真、原始的味道,故事中的“双生”角色通常互不相识,她们以相同的名字、生日或经历等为关联线索,机缘巧合中偶遇彼此,如同撞见平行时空的自己,惊愕之余不免惺惺相惜。

2005年,大谷健太郎拍摄的《娜娜》即为典型,它的另一个译名便是《世上的另一个我》,该片与《两生花》的设定十分相似,“名字”是她们共通的密码,宫崎葵饰演的Nana在通往东京的火车上,遇到了中岛美嘉饰演的Nana,虽然二人性格迥异、此行目的不同,但两人却一见如故,在东京再次相遇后,决定一同搬进出租屋707。在共同的生活空间中,她们相互陪伴、彼此鼓励。《娜娜》为迎合大众口味,其实已尝试从陌生向跨越至友情向的设计,前半程是命运使然,后半程以友谊为落点。

除此之外,2001年大卫·林奇拍摄的晦涩难懂的悬疑惊悚片《穆赫兰道》,其实在丽塔与贝蒂之间,也存在着有迹可循的“镜像”关系。她们一个是遭遇车祸、忘记身份的黑发美人,一个是天真烂漫、逐梦好莱坞的金发女孩,在一座公寓偶遇,贝蒂开始帮助丽塔寻找自己的過去。借助平行叙事手法,大卫·林奇为观众铸造了一个梦境的闭环,两个女人的命运在其中互为注脚,甚至对该片的一种解读,将她们视作另一重时空中的彼此。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中国一部纪录片《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导演杨帆同样从此概念出发,利用纪实影像,探索出了另一种新颖的可能。

友情向支流

电影:《花与爱丽丝》(2004)/《玛丽与马克思》(2009)/《七月与安生》(2016)等

以上“镜像”人物的陌生向设计,通常饱含着深不可测的神秘气息和文艺色彩,受众相对有限。而大众对此概念真正喜闻乐见的形式,或许是二人从素不相识到逐渐培养情感、更为现实而温暖的“友情向”支流。

此类电影不胜枚举,它们的名字通常也十分直白,某某与某某,2004年有岩井俊二拍摄的青春喜剧《花与爱丽丝》,观众不会忘记天性羞怯的花与大胆主动的爱丽丝,她们那样不同却难以分割,如同一个少女的A面与B面。2009年亚当·艾略特用一部粘土动画《玛丽与马克思》,滋养了不少观众干涸的心,一对笔友玛丽与马克思,一个居住在墨尔本、胖乎乎、有些抑郁和孤独,一个居住在纽约、体态肥胖、患有亚斯伯格症(自闭症的一种),他们拥有相似的烦恼与孤独,却同时对巧克力情有独钟,影片把观众带入一场以友情为名,对自我的剖析之旅。2016年,收获1.66亿票房,帮助周冬雨与马思纯收获金马奖双料影后的《七月与安生》,同样采用了这一“镜像”路线。

亲情及爱情向支流

电影:《她比烟花寂寞》(1998)/《你的名字。》(2016)等

与大众喜闻乐见的“友情向”设计相比,“双生”角色如果有着亲情的背景抑或走向爱情的归宿,因其中存在一定的必然性,通常较少被导演们采用。

1998年,由安南德·图克尔拍摄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算是相对经典的一部,故事根据1997年知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合著的传记改编,将现实与艺术融合,表现了大众面前的大提琴家在原生家庭中的另一面。出身于音乐世家的一对姐妹,妹妹是天赋有限的大提琴手,姐姐则是天才长笛手,抱着对姐姐无尽的羡慕和对爱的渴求,妹妹疯狂练习,终于替代姐姐成为家族的重点培养对象,姐姐转而收起光芒,甘愿停在她的身后,替代妹妹过上了平凡的生活。怎奈兄弟姐妹间的“镜像”关系与生俱来,导致该设定本身的戏剧性在此大打折扣。

与亲情相似,爱情中的彼此,通常也存在着互为映照的必然性,因而若想用此设定,只能从二者的“前缘”故事中切入,如2016年新海诚拍摄的爱情动画片《你的名字。》,因该片上映时间较近,观众记忆尚新,我们随后在“双生”类电影的单片分析中细说。

简单梳理了银幕上源远流长的“双生并蒂”往事,接下来,我们将对近年新上映的此类电影,进行更加感性而具体的解读。以剧情为依据,我们特别设计了“镜像”人物的书信对话,方便读者更好代入身份、感同身受;当然,也有从剧作初衷出发的部分,理性分析导演借此对称形象,希望表达怎样的人性与深意。

猜你喜欢
生花镜像友情
友情也需要及时“修补”
镜像
友情
张春波
要下雨啦
镜像
友情
对镜贴黄花
人的一生不过是叮叮当当
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