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协同推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2021-09-10 19:14邱学文
科技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协同

摘要:全面提升信息素养是大学生适应教育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着力点。本文阐释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通过打造“三课堂”即抢抓课堂教学第一课堂、用活课外实践第二课堂、抢占网络空间第三课堂,架起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立交桥,多渠道拓展信息素养的养成路径,协同发力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三课堂;协同;信息素养教育;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信息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

信息社会呼唤信息素养,个体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创新将成为影响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这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具备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还应具有信息化公民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完成从“数字土著”到合格“数字公民”的转化,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尤其是智能化、泛在化学习时空的形成,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它要求高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程融入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大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捕捉、筛选、评估、交流、应用、创新信息等能力,为学生智慧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有效支撑。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诉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媒体和移动自持设备等为标签的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使命面临巨大的挑战。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其信息道德与信息伦理,引导其严守信息道德规范,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二、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一)信息素养的提出以及发展

1974年,“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先提出。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对信息素养进行了简单定义,“信息素养就是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1]我们可以简单将信息素养理解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所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技能,个体能对信息作出正确评价和有效利用并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

信息素养包括范围较广,主要分为信息意识层面、信息能力层面、信息观念层面、信息道德层面和信息安全层面。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重点包括五个方面:树立信息意识、掌握信息知识、增强信息能力、遵守信息道德,维护信息安全[2]。

具体来说,一是要树立信息意识。当前大学生对所处的信息社会和信息环境的敏锐度、敏感性并不够高,加之传统教育的灌输式教学导致被动接受信息成为一种习惯和惰性,缺少获取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要引导学生自觉树立信息意识,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有目的、针对性地获取信息。二是掌握信息知识。信息知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决定着人们接受信息、辨别信息、使用信息的效率和程度[3]。大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交网络中信息的生产原则、传播方法、产品价值等信息知识,以高效准确获取信息、辨别信息、使用信息,为学习生活中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增强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决定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和层次。大学生要具备收集信息、判断信息、表现信息、创造信息、运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应该掌握科学的信息检索技术和有效的检索策略,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熟练使用常用的知识资源平台,让它们成为自己的知识补充库。四是遵守信息道德。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为不良分子投机取巧、作奸犯科提供了滋生土壤。因此,大学生要自觉加强网络言行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更好地在信息化社会中自律、自爱、自强。五是掌握信息安全。目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实践水平还有待提升,需要引导大学生自觉维护信息安全,注重个人信息保护,预防网络泄密,切实扎牢信息安全的篱笆。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路径

(一)抢抓“课堂教学”第一课堂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全课程”融合推进信息素养教育。通过开足开好信息素养必修课,多形式融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等方式,形成信息素养教育公共课程与其他课程构建模块化内容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将第一课堂打造成信息素养教育主阵地。

一是开足开好信息素养公共课程。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学校自2014年其陆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与办公自动化》《信息素养概论》《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同时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课程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教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依托云端一体化网络教学平台,灵活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其中线下教学采用“三阶段八步骤”教学模式,优化“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整体教学设计,根据课程诊改8字型螺旋推进课程教学,做好常态纠偏、实时诊改,有效达成实现教学目标。

二是多层次嵌入推进信息素养教育。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专题嵌入式教学、跟踪进阶式教学和全程融入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在相关课程中构建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块化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为例,该课程设计了“网络心理”教学专题,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素养;而针对连续阶段性课程,则根据学生需求和成長规律设计进阶式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推进信息素养教育。

(二)用活“课外实践”第二课堂

突出实践育人,强化部门协同,教务处、信息处、学生处、宣传部多部门联动,构建“课外实践”活动体系,不断创新开展特色活动,如组织系列培训讲座、新生入馆教育、开展数字资源使用、学习空间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素养等培训推进信息素养教育。

在特色活动创新方面,学校学生处协同多部门,开展信息素养主题班会活动,提升学生对校园贷、网络安全等的认识;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易班”平台开展评优评先活动,将个人空间建设成学生学习学习、交流、成长的优秀平台;开展信息素养APP答题、图书馆寻宝等特色活动,通过“任务探寻—角色定位—信息激活—知识协同”来完成实践活动中的信息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信息素养。

(三)占领“网络”第三课堂

营造干净的网络空间,实现网络育人。一是引导学生投身新媒体建设,深入开展信息素养“三自教育”,依托学校“一网两微”,创新网络管理方式方法,开放投稿平台,引导学生宣扬富有正能量的所见、所思、所感。二是建成学生网络工作队伍,围绕网建、网监、网管等工作领域,开展学生网络工作队伍培养培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强化信息道德,内化信息伦理。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提升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高校要担负起新时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通过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等五个方面的培养培训,切切实实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于维娟.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现代情报,2006(7):203-207.

[2] 葛文鹏.张海燕.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若干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3(18):180-181.

[3] 卢彤菲.高校大学生自媒体主体责任意识缺失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81):152-153.

[4] 戴理达.全球竞争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对接职业胜任力的路径研究[J].教育导刊,2019(3):82-8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基于易班网络平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WL40)

作者简介:邱学文 1977-11 男 籍贯:湖南益阳 学历:研究生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邮编:413000 單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教育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
空海协同的立体防线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探析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论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浅谈MOOC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社会性软件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