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帝故事

2021-09-10 07:22王书惠
今古文创 2021年15期
关键词:郑州

王书惠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黄帝文化则是黄河文化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汇处,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出生于郑州新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郑州提出打造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战略目标。如何推动这一战略实施,加快推动郑州高质量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新课题。

【关键词】黄河文化;黄帝文化;郑州;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120-02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作为母亲河,她造就了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的广袤沃土,哺育了流域内的早期人类。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先人,用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肇造了衣食住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奠基了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最初基业,形成了璀璨的黄河文明,铸就了中华文明的主体。在全面进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传承、弘扬黄帝文化、黄河文化,促进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融合、发展、繁荣,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条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从青海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注入渤海。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黄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史前时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相对适宜人类繁衍居住。从距今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在当时生产力受自然力制约较多的条件下,黄河流域有肥沃的冲积平原,具有土质疏松、交流遍布、气候适宜等良好的自然禀赋,易于耕作,人类在这里开启了稳定的农耕生活,间有渔猎作为补充,并逐渐吸纳和融入四方文化因子,迅速集聚猛进,形成早期中国雏形,揖别了野蛮时代而步入文明门槛。以李家沟、裴李岗、大地湾、仰韶、半坡、大汶口、大河村等为代表的数万氏族村落遍布黄河流域。距今六千年前后,他们形成了以黄帝为统领的强大部落群体,书写了人类氏族社会的灿烂篇章。

几千年来,黄河流域先民繁衍孕育了古老厚重、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石,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多元一体。南方的良渚、河姆渡、四川的三星堆文化以及东北的红山文化,都曾光彩夺目,却又是昙花一现。只有黄河流域自舞阳贾胡裴李岗文化到北宋七年多年的文明延续,一脉相承,连绵不断,始终处于中华民族的核心和主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

从这些相关信息可知,黄河文化是指萌生、发展、繁荣和传承于黄河流域的文化,它是世代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经验、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科学艺术、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的对象化反映,具有时代性、同一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基本特征。从地域分布来看,黄河文化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上游有河湟文化、河套文化,中游有先秦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下游有齐鲁文化等。从黄河文化的内涵来看,黄河文化可分为史前文化、始祖文化、农业文化、都城文化、思想文化等。从时间来看,黄河文化包含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文化、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4100—5000年的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至今的现代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书写了中华历史的长卷,铭刻着华夏文明的辉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

二、黄帝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源头和主体

黄河哺育了生活在其流域内的人们,流域内的先人们书写了黄河文化的灿烂篇章,在黄河流域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很多氏族消失了,唯有黄帝部族留在了历史中。根据历史记载和传说,黄帝部族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到4000年之间,是仰韶文化中后期的代表,他们长期活动于黄河中游地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黄帝以崇高的道德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5000多年过去了,中华大地上仍传唱着他的英雄史诗,保存着他的遗迹。

黄帝家族从史前到先秦时期都引导着中国历史的主流方向。司马迁总结道:“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①也就是说,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秦人的祖先也是黄帝的分支。

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大发展的时代,黄帝文化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涉及自然、社会、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李邺嗣有言:“今史公所人黄帝本纪,简而雅,质而不侉。其叙黄帝修改,一曰师兵,二曰疆理,三曰定历。复举其要,曰治五气,艺五种,曰劳勤心力耳目,节用财物,俱治天下之大本大经,为万世法。” ②黄帝根據物候的变化,发明了历法,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黄帝时代已经开始饲养家蚕并用蚕丝织布作衣。人们开始建造房子,奠定了5000年以来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基础,还有中国的城池、舟车、医学、音律等都黄帝时代创造的。

黄帝时代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黄金时代,是文化大创造、大繁荣阶段,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是黄河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及源头。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思想动力。

三、郑州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建议

黄帝与黄河文化根脉同源,血肉一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黄帝文化的中心都在中原地区。自夏朝开始至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几乎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以安阳、洛阳、郑州、开封等古都为中心的国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鼎盛阶段。

郑州既是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一座古都,又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出生的地方,因此,郑州应在加快黄帝文化、黄河文化融合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国家黄河黄帝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架起中华民族精神坐标,既是全球华人的希望,也是新时代对河南、对郑州的期盼。

(一)加强生态保护,让郑州黄河沿线美起来、绿起来。黄帝的“天人合一”哲学理论,不但为中华民族指明了正确认识世界总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遵循客观规律、勇于改造世界的价值观和实践论。历史上黄河中游森林茂密,后来由于人们开垦农田、获取燃料、历代统治者大兴宫殿官署、社会动荡、放火烧山等原因,黄河流域森林面积越来越少。现在,郑州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加强对森林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使农、牧、林保持合适的比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进一步做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和湿地保护等。打造从西山遗址、荥阳故城、花园口抗日遗址到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炎黄文化带,依托黄河文化公园,规划建设“黄河文化+自然风光+慢生活”休闲生态系统,高标准建设黄河生态景观慢行系统。

(二)深入挖掘黄帝文化新价值,努力塑造黄帝文化精品。一是打造高规格黄帝拜祖典礼。放眼世界,立足长远,进一步提升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品位,从整体上提高规格和规模。黄帝故里升级改造实现高端化、智能化,规划设计做到高起点、高品位,景观打造做到高水准、高质量,服务做到高标准、高品质,全方位宣传推介黄帝文化,精心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二是规划建设黄帝文化旅游项目。结合黄帝在统一华夏、农耕稼穑、建造房屋、制造舟车、医药养生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在新郑、新密等地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博物馆、黄帝文化产业园等文化旅游融合项目。通过场景模拟展现黄帝英雄事迹及當时部落生活场景,引入VR技术,修建黄帝VR体验馆,让游客亲身感知黄帝文化精神和农耕文明,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9月19日,中国演艺第一品牌宋城演艺集团在中原地区的首个项目—— 《黄帝千古情》大型歌舞在新郑黄帝千古情景区震撼开演。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黄帝千古情》节目演出场场爆满,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这也让我们看到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的魅力,为以后开辟新的黄帝文化项目提供了百倍的信心。

(三)加大研究与宣传力度,促进两黄文化向日常生活转变。大力营造保护传承弘扬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的浓厚氛围,充分挖掘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和黄帝故事。依托新郑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嵩阳书院等平台打造“黄河文化研学基地”。黄帝文化时代久远,其中难免会掺杂着神话成分。因此,加强黄帝时代历史的学术研究,分辨出哪些是信史,哪些是神话,尽可能恢复和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使人们真实地了解黄帝文化。

研究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并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高高在上,而是要让文化走进大众的生活,与日常生活发生关系,在伦理道德、民风民俗中得到体现,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精神信仰。传承两黄文化,就要让老百姓认识感受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充分发挥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出更多以黄河、黄帝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实景演出、影视剧、动漫、游戏、歌舞剧、非遗体验和研学活动,让黄帝文化“活起来”,不断扩大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注释:

①《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5页。

②(清)李邺嗣:《皋堂诗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86页。

猜你喜欢
郑州
Love Forever, Damon Salvatore
《关于郑州的记忆》(部分)
浅析轨道交通对郑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河洛文化之特色图腾
郑州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郑州擂台赛纪实
高铁时代郑州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措施
郑州城市品牌竞争力评价与研究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