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培养噬菌体首度阻止“超级细菌”生长

2021-09-10 07:22
大众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噬菌体水分子氧气

噬菌体可以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近日,一个由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首次证明,专门培养的噬菌体比已知的野生噬菌体对多重耐药性细菌有更好的疗效。而此前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天然噬菌体混合物通常也只影响所有目标细菌的一半,而在最坏情况下,它只会影响数百种菌株中的一种。这是用人工培养的方法,跨越不同的噬菌体来选择可以攻击多种细菌菌株的噬菌体。

日本东北大学及中美两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地球史上第二次生物大灭绝或是由大规模火山喷发引起的。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约3亿8000万年——3亿6000万年前,属于动植物已经登上陆地之后的古生代“泥盆纪晚期”。研究小组还证明,第三次大灭绝也是由火山大喷发引起的。所以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火山掌握着生物命运”这一点变得更加清晰。

研究小组采集了这一时期沉积在海中的地层岩石。分析发现,除了汞之外,还含有大量的烃类化合物——“蒄”。东北大学海保邦夫名誉教授表示:“第四次大灭绝(约2亿年前,中生代三叠纪末期)的原因很可能也是火山大喷发,我们正在设法证明。”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微型3D打印的培养系统,培育出自组织脑组织(即类器官),并可实时研究其生长发育。这一成果发表在美国物理联合会杂志《生物微流体》上。

此次,研究人员通过3D打印制造出一个可重复使用且易于调整的平台,制造成本仅5美元左右。该平台是一种生物反应器芯片,包括为生长中的类器官和微流体通道提供营养液的孔,同时可为促进组织生长提供预热。

他们还将一种牙科手术用的生物相容性树脂用于3D打印。首先将打印的芯片暴露在紫外光下固化,在进行灭菌后将活细胞放入芯片的孔中,用玻璃片将孔的顶部密封后,就可以通过小的进气口加入研究中使用的营养液和药物。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聚合物基固体电池,可在几秒钟内完成充电。科研人员说:“根据实验结果对此验证,使用我们的材料制成的电池可在几秒钟内完成充电,比锂电池快10倍。不过在现阶段,它的电池容量比锂电池要少30%~40%。”

为研制这种电池,研究人员合成了一种基于镍赛仑络合物的聚合物,该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可同时实现高功率、电容性和低温特性。他表示,這种新型电池在需要快速充电和低温工作的情况下“表现优异”,且使用安全,与当今普遍使用的钴基电池不同,它没有任何会着火或爆炸的东西。它所含的对环境可造成危害的金属也大大减少。

根据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两颗看起来相当接近的类星体,来自一对合并的星系——然后发现了第二组。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的说法,类星体是一种来自星系中心的强烈光线。它可以如此明亮,以至于超过了星系本身。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首席研究员Yue Shen解释说,双类星体的情况是罕见的一面。“我们估计,在遥远的宇宙中,每1000颗类星体中,才有一颗双类星体。”因此找到两对的情况就更罕见了。

韩国首尔大学研究团队从上世纪7 0年代在蒙古南戈壁沙漠发现的“Baruungoyot”组一个地层中,发掘到了骨骼残骸并标号为MPC-D100/1359。研究团队分析认为,MPC-D100/1359的多个解剖学特征显示,这或许是一只甲龙,且它曾适应了挖土——这只甲龙的前足骨骼呈浅弧形排列,这是能用来挖掘松软土的证明。

研究团队推测,MPC-D100/1359可能曾通过挖土来获取可食用的水、矿物或根系,甚至可能蜷缩在一些浅坑中保护自己柔软的身体下部不受捕食者的攻击。由于其中一部分特点,在其他甲龙中也报道过相似的解剖学特征,因此以上发现说明,挖土的能力可能在其它甲龙科恐龙中也很常见。

最近的天文观测发现,彗星67P大气层中存在大量氧气和水,两者的浓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界认为,彗星中氧气的形成可能与水相关,但相关的机制并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袁开军团队利用大连相干光源,系统研究了水分子光化学的过程。

研究团队将解离波长缩短至90~110纳米,照射水分子,发现其发生三体解离,产生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团队成员猜想,两个氧原子复合产生氧气有可能是这些环境中氧气的重要来源。结合早期太阳光的辐射强度和水分子吸收光谱分析,发现水分子光解产生氧原子的概率约为20%。袁开军表示,水在宇宙星云、彗星大气以及地球早期大气层中大量存在,水分子三体解离过程直接将氧气和水关联起来,对寻找生命星球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潘国虎)

猜你喜欢
噬菌体水分子氧气
植物青枯菌噬菌体保存方法的研究
多少水分子才能称“一滴水”
科学家发现最大噬菌体
有害细菌终结者:噬菌体
两颗心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GREEN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