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到世界,只需路过新民学会

2021-09-10 07:22刘绪义
清风 2021年5期
关键词:蔡和森湖湘主义

刘绪义

1918年4月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溁湾镇,正值春天,一栋绿色竹篱笆围绕的双合门平房,一群年轻人正在屋里讨论得热火朝天。这座农舍是蔡和森租住的,挂着门匾“沩痴寄庐”,坐北朝南,青瓦木柱,左有菜地,前有朝门、水塘。

很快,一个组织诞生了:新民学会。这群年轻人中,后来成长起来十多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最著名的就是毛泽东、蔡和森。新民学会在党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其宗旨从“改良人心风俗”到“改造中国和世界”的转变,对于当时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途径具有关键作用。

改良人心风俗

新民学会成立时,将宗旨定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学术、品行和风俗,这几个概念是富有湖湘特色的,而“改良”一词,则具有时代气息。

新民学会提出“砥砺品行”,继承了“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的传统,对会员提出了严格要求。学会章程,规定了“五不纪律”,即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会员入会须满足“四个条件”,即勤奋、诚恳、奋斗、服从真理,必须具备“三大作风”,即“潜在切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

毛泽东和蔡和森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毛泽东在这里学习了五年。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这个老师后来担任北京大学的伦理学教授,成为他的岳父。他就是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

杨昌济是岳麓书院肆业的学子,在日本和英国留过学。他的思想既打下湖湘文化的烙印,又赞成康梁变法,支持新文化运动;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他还是湘军领袖曾国藩的“粉丝”,上课时常讲曾国藩,考试出的试题也多有曾国藩,这对青年毛泽东影响颇深,他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其时的湖湘文化正处于上升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代湖湘人物,如左宗棠、郭嵩焘、刘蓉等人所开创的风气对湖南士子的影响很大,极大地提振了湖南人的文化自信。新民学会的宗旨,一定程度上就继承了这一代人的思想。

毛泽东于1917年 8月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联系后来新民学会“改良人心风俗”的宗旨,既与晚清以来湖湘学人一脉相承,又受时代风潮的影响,更进一步有了世界眼光、真理追求。

实践上,1917年,毛泽东与同学交谈时指出,人生不能单以解决衣食住为满足,还应追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正是基于“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开始感知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其问,毛泽东的视野为何一下子从湖南伸向了“世界”?不如问,新民学会是如何打通湖南和世界之间的通道的。

龙蛇起陆,走向世界

新民学会成立后不久,诸位同道就分成两支,一支走向世界,一支立足中国。这种分支是自觉的,也是主动的;是出发,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归。

走向世界的一支由蔡和森领头。1918年6月,蔡和森离开长沙赴北京准备出洋,坐木船途经洞庭湖时,正逢风雨大作,写下一首《少年行》:“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

一支由毛泽东牵头,立足中国,研究中国。在上海送别新民学会赴法诸友出洋之际,毛泽东表示:“我们这些人中,要有人出国,学习新思想,新知识,以贡献祖国;也要有人留在国内,研究本国问题。我对本国问题有研究兴趣,但还研究不够,因此做出这种决定。”

新民学会的两支生力军就这样走向了寻找湖南与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征途。两支力量虽然远隔重洋,但他们的精神是相连的。他们以新民学会为纽带,以探寻解决中国问题根本途径为旨归,鸿雁往来,最后形成共鸣和契合。

抵达法国的蔡和森,“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久即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留在中国的毛泽东等国内会员互帮互学,每隔一周开会一次。不久后,毛泽东提出:“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

1920年 3月,毛泽东专门找黎锦熙谈“究竟选定哪一种社会主义”。在给周士钊的信中表示:“现在我于种种主义,种种学说,都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了的概念,想从译本及时贤所作的报章杂志,将中外古今的学说刺取精华,使他们各构成一个明了的概念。”

1920年 11月,毛澤东复信罗章龙,强调新民学会要有明确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这里所讲的“主义”还不很明确。与此同时,毛泽东在编辑《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时说,他们反复讨论研究的主题之一就是“改造世界诸方法”,表明他们已把中国看作世界的一分子。然而,“另辟道路,另造环境”的方法是什么,道路在哪里呢?

破茧重生,着眼根本道路

刚开始,着眼于“改良人心风俗”,留在国内探索的毛泽东想到了教育。

1917年,毛泽东提出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以“造成新国民及有开拓能力之人才”,作为“我国现社会的中坚”。此后,教育在一段时间内被毛泽东重点关注。

1919年 12月,毛泽东在《湖南教育月刊》撰文,谈到“改良其旧”,必须“创造其新”。他计划分四步走,在岳麓山建设以新家庭、新学校、新社会结合一体为根本理想的新村,最后一步,是把一个个新村连成一片,成为一个理想的国家。

1920年 1月,他与湖南省城各校教职员代表联名上书总统,提出:“我国今日要务,莫急于图强,而图强根本,莫要于教育。”同年7月,他为湘潭教育促进会起草宣言书。1920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师范附小当了一阵“小学教员”(主事)。1921年年底,毛泽东在补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调查表》时,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填“教育事业”。

由“新村”而建理想国之路走不通,毛泽东又希望从局部着手“改良”。1920年 6月,谭延闿宣称“湘省自治”。毛泽东在《湖南改造促成会发起宣言》中提出:“观之现今国内问题,为种种特殊势力所牵掣,有不能速为全盘解决之势。”因此,可先建设一理想的“湖南共和国”。将湖南自治寄望于军阀,结果可想而知。毛泽东开始认识到教育也好,实业也罢,虽然不错,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时,五四运动已波及湖南。毛泽东担纲《湘江评论》主编,在《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缺乏民众大联合作基础;孙中山游说列强,幻想某一强国支持他打败军阀。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热情歌颂十月革命,认为这个胜利必将“普及于世界”“我们应该起而仿效”。

毛泽东后来回忆道:“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1921年1月,10余人在长沙召开新民学会新年大会。毛泽东指出,世界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大概有五种,提出:“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最后,大多数会员达成共识:“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最终明确了他们的共同目的是“改造中国与世界”。

毛泽东解释,提出“世界”,所以“明吾侪的主张是国际的”;提出“中国”,所以“明吾侪的下手处”。“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具体方法,就是蔡和森提出的用俄国式的方法,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至此,新民学会分布于国内和国外的两支力量终于殊途同归,他们随即付诸行动。

新民学会培养和造就了毛泽东等一批革命者,为解决中国问题找到了根本途径,这是它和同时期其他许多马克思主义小组不一样之处。短短的三年多,就找到了一条从湖南到世界的新路。

(作者系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教授)

猜你喜欢
蔡和森湖湘主义
一封信发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先声
蔡和森:用生命践行立下的誓言
蔡和森:“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我是湖湘儿女
新经典主义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都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中国革命的“普罗米修斯”蔡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