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奉献

2021-09-10 07:22徐伟
百花 2021年4期
关键词:责任

徐伟

摘 要: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条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有了正式名称。1940年王子云率团从西安出发,踏上古丝路,为拯救西北艺术文物一路向西。

关键词:王子云;丝路无疆;责任;奉獻

丝路无疆,上下求索

2008年在西安美术学院求学期间,我有幸结识《西安晚报》的编辑李梅,后为该报《艺术视窗》栏目撰写文章。一次闲聊中谈及王子云的故事,对其西北考察的艰辛和取得的累累硕果感慨不已,后为该报写就短文《大家王子云——血铸民族艺术之魂》,刊载于2009年3月25日《西安晚报》《艺术视窗》一栏。我在写作之余便常常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在后来的求学中多次与导师王非先生谈及王子云西北考察的感人事迹,导师耳提面命,后将研究方向逐渐转向西北和西北考察这一学术团体。此后五年多的时间里,我经过长期关注与研究,写出拙作《丝路无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研究》一书。2016年初,该书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张骞开通大道,到班固重振丝路,再到玄奘西法求法,丝路不仅成了古老的商道,也为中西文明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40年代,王子云从古丝路的起点出发,再踏丝路,拯救艺术文物,播撒华夏文明。在书名的选择上,最终以“丝路无疆”作为主标题。

全书共分四章,分别从考察团的成立与解散、考察历程、考察团与敦煌、学术成就产生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书中重点从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立的社会背景、成立与解散的时间、考察行程、考察方法、考察成果、考察团与敦煌研究的关系、学术成果对艺术文物保护的影响、美术史学科建设和学术精神在当代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剖析和研究,并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

考察团成立于1940年,在此后的五年多的时间里,考察团的足迹踏遍了川、陕、豫、甘、青五省区,行程逾十万里,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在七十多年后,考察团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已经慢慢被人们淡忘。重拾这一段炮火硝烟背景下的西北考察的历史,更多的是感慨于王子云这样的一代学人对祖国艺术文化沉甸甸的责任和深沉的无私奉献。

奉献与责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风云变幻,民族命运多舛,社会多变。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在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开始了侵略和殖民扩张的步伐。在殖民和扩张的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把目标选在了世界的东方。他们带着对东方大国财富的无限向往,开始以各种方式登上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受到早期考古学的影响,一部分考古爱好者也来到中国,并且打着考察和旅行的“幌子”开始了他们对中国文物所谓的考察行动。这样的“考察”使中国文物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侵略、战争、民间盗掘等方式就更加猖獗,这一时期的文物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许多爱国的志士仁人开始为挽救民族文化遗产而奔走呼号,他们提出了“艺术救国”“保护西北文物”等许多重要的口号。值此危难之际,在法留学学习油画和雕塑的王子云1937年3月回到祖国,他以一个文化学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文化责任感,迅速向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建议成立以美术学者为主体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赴西北开展艺术文物考察活动。这一建议很快得到教育部长陈立夫的支持,考察团迅速成立,并以“开发西北文物,表彰固有文化”为使命。在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的年代里,考察团迅速向西安进发。

在此后五年多的时间里,考察团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西北艺术文物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而严谨的考察、研究工作,挽救民族艺术文物于万一。他们的考察足迹遍及川、陕、豫、甘、青,行程数万里,对我国的古墓、古寺、石窟、洞穴等地存在的艺术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搜集、整理,对我国的艺术文物进行了抢救式的保护研究。这一团体的特殊性、紧迫性、及时性是同一时期其他任何团体都无法相比的,也正是这样特殊的背景,使得这一团体显得更加独特。另一独特之处在于,这一团体的构成多为美术专业学者,他们既有美术学者的艺术情怀,又有考古学者的严谨精神,在考察时将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特别是田野考古学方法和技术的运用,开创了我国美术史学科和考古学科研究交叉的先河,这样的研究也是我国美术考古的开端。经历了风霜雨雪和艰难探索之后,考察团取得了许多卓著的成果。

在考察期间,考察团还多次举办艺术文物展览。这些展览不仅激发了当时国人的爱国热情,也为抵抗侵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展览也为抗战中的国人普及了西北艺术文物知识。在考察结束后的日子里,许多成员都著书立说,这些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又为以后中国美术史学科的建设、美术史教育和美术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说,这批杰出的学者用他们应有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共同为我们构筑起了一道文化爱国的精神阶梯,他们考察的成果对我国的艺术事业、文博事业、美术史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文化责任和自信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新的时代,新的千年,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强调民族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觉。全球的一体化发展,文化的多元和日益广泛的交流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态度和学术精神,就成了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话题。倘若失去文化责任和文化自信,就谈不上平等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也将深刻影响一个民族的民族自信和国家富强。只有对民族文化有了自信,中国的学者才可能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文化自信是一个学者保持学者本色和爱国情怀的一种基本情操。爱国又是一个实在的、具体的、可以用行动去表达和践行的精神活动。考察团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下远赴西北,其文化的自信更多的是来自学者们心中浓烈的爱国情怀。他们用一个学者应有的爱国情怀,在西北考察的路上将这种情怀播撒到了大西北的一件件艺术文物上。今天的学者应有文化自信,但更多的应该是爱国情怀,只有爱国才可能有文化自信。考察团带给我们今天学者的另一个启示就是用文化爱国。作为“艺术救国”和“民族化”艺术思潮的时代需要,考察团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今天的学者做好了楷模。

七十多年后,考察团的人和事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重观历史,我们感受到的是学者们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这种对文化的责任心是他们远行西北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个学者坚持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责任心和学术精神也必将感染和教育当代学人。

考察团的学者们树学者楷模,保书生本色,行万里之路,传文明薪火,以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可贵的文化良知,为华夏文明谱写了华丽的篇章,为中国的美术考古引燃了薪火,这一燎原的星火将永远光照后人。

(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责任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圈里事儿
谁的责任
责任(四)
责任(三)
责任(一)
是谁的责任?
广东:责任清单规划党建工作蓝图
有责任的人,远胜于有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