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艺术特征及演唱探析

2021-09-10 07:22黄燕玲
音乐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演唱艺术特征

〔摘 要〕歌曲《槐花几时开》是一首优美的四川民歌。本文从多个方面展开“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艺术特征及演唱探析”课题的研究,并结合自己平时学习与演唱的经验,分析其演唱技巧上的艺术处理,为其他音乐人演唱歌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实用参考,更好地进行作品的展现。

〔关键词〕《槐花几时开》;艺术特征;演唱

四川民歌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山川、江河为基调,在川北、川南、川西、川东、成都平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民歌的风格更加鲜明。川北民歌情感高昂,川南民歌优美抒情,川西民歌泼辣直接,川东民歌发展气势更加蓬勃,成都平原民歌则风趣幽默。笔者以川南民歌《槐花几时开》为例,研究四川民歌的特点,总结歌曲演唱过程中的特点和风格,为歌手演唱学习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及实用参考。

《槐花几时开》是四川南部宜宾地区流行的一首民间艺术歌曲,是四川民歌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首非常具有文化传统和生活气息的抒情歌曲。它简单淳朴、节奏自由、结构清晰,听起来含蓄,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甜美的感觉,是当地民歌的代表作,展现了四川民歌的无尽魅力。

最初的《槐花几时开》不是目前传唱的这个版本,而当下所传唱的版本是1951年作曲家丁善德将其改编为钢琴曲后,由蔡绍序等多位歌手进行演唱,《槐花几时开》这首歌曲后一举成名,广为流传,至今仍是著名的四川民歌,它不仅在四川传播,还在湖北恩施地區推广,贵州等地流传。我们现在所听到的版本并没有将作曲家丁善德改编之前的版本进行太大改动,而是延续之前的演唱,添加了一些小变化。所以这首歌曲的艺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成功的改编也使其更受欢迎。

《槐花几时开》一直以来深受人民的喜爱,这首歌在很多比赛上都能听到,因此,想要演唱好这首经典民歌,必须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并通过音乐语言的掌握来刻画歌曲的艺术特点,才能够在表演时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

作为一首优秀的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歌词朴素直白,地域特色明显,歌曲演唱情感真挚,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民间音乐艺术精品。

(一)歌词朴素直白

《槐花几时开》的歌词很简单,但朴实生动,每个句子中有七个字,共四个乐句组成完整音乐主题。歌曲长度虽短,但歌曲中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描述等。

歌曲的第一句“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描绘了一棵树枝上有花蕾的槐花树,仿佛能覆盖住整个山坡。第二句“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描绘出美丽的农家姑娘独自站在自己家房前用手扶着护栏,眺望着高山上的槐花树,翘首盼望情郎的情景。第三句“娘问女儿啊,‘你望啥子(哟喂)’”,妈妈的出现和对女儿的关心、询问以及母亲打断她思路的恐慌和焦虑,瞬间将戏剧冲突带到了高潮。第四句开头的语气词“哎”是女孩不想让妈妈知道她内心真实的想法,一时却又不知道如何回应母亲的询问,只好用“哎”的一声来拖延时间,思考如何回答,而此时正好看到对面的槐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就假装平静地回答说:“(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进一步描绘了这个聪明可爱的女孩。《槐花几时开》是在四川地区创作出来的一首民歌,所以我们在演唱时必须要用四川方言才能够唱出歌曲的地方特色。四川话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平翘舌音不分,在歌词中衬词有:“哟”“喔”“哟喂”“噻”“哎”,这些衬词是四川话中平时都会使用的,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能够帮助歌词增加语感。歌曲中的“啥子”在四川话中是“什么”,“几时”是“什么时候”的意思,这些歌词凸显了歌曲的地域特色,同样表现出四川人机智幽默、乐观向上的态度。这是在歌词内容中所需要蕴含的积极情感,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够体会到。

(二)旋律朴实优美

歌曲《槐花几时开》有四句话,前半部分的音调一直在高声区,演唱时的旋律线较为平稳。一直到歌曲后半部分的时候,旋律线呈明显下降趋势。第一乐句,一开始就使用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非常的紧凑,所处的音调非常高,既描绘出当时的场景又将四川民歌中的高亢激昂传递出来。第二乐句,是从第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的下方纯四度音“sol”开始的,旋律线呈现下行的状态,用来描绘女孩渴望见到情郎的神态。到了第三乐句,演唱母亲的问话时,音乐旋律较之前出现急转,先从一个低音“la”进行询问,然后通过采用十度音程来构成大跳转入高音区,旋律变化非常大,且演唱时非常的自然,就像平时说话一样,具有一定的口语化特点,以此来表现母亲对于自己女儿的关爱之情。到了歌曲的第四乐句,运用衬词“哎”作为开头,采用拖腔的演唱方式进行演唱,所用的旋律与第二乐段的旋律几乎相同。而且拖腔的运用非常好,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波澜,运用这个衬词将姑娘的媚态美和聪慧美融为一体。

《槐花几时开》具有戏剧性的音乐特征,“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在歌词中运用叙述的方法来体现女孩子对于自己情郎的盼望与期待,内心十分的急切。然后到了歌曲下句“娘问女儿啊/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 ,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表现母女之间的对话,旋律上设计问答式进行,母亲的关心询问打断了女孩子的思路,渴望情郎回归,但又担心她的母亲知道她的想法,且非常紧张。她母亲的担忧、怀疑和女儿的恐慌为戏剧性的矛盾奠定了基础。女儿用简洁的回答来掩饰内心真实的感受,回应母亲的询问,拖延时间来缓解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这首歌的矛盾情节被充分突显出来,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

(三)地域特色明显

《槐花几时开》中的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加上音乐旋律的配合,使得歌曲情感能够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意境清新的感觉。虽然歌词只有简单的四句话,但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唱歌时的语言充满了情感特征,就像展示出一幅生活的画面,情景交融中,让我们感受浓郁的四川地域特色,体会到四川民歌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曲调与歌词内容都是四川民歌的典型特征。

“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 /娘问女儿啊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这首歌的歌词是口语化的演唱,属于即兴创作出来的。因为川南地理环境特殊,崇山峻岭,所以在歌曲演唱的时候,也非常注重歌曲演唱时的旋律线。《槐花几时开》这首歌曲出自四川宜宾,而宜宾处于川南地区的低山丘陵区,气候温和,常年绿水青山,因倚靠长江而水资源丰富。这样一种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自由自在地生存,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这些大自然景物通过人的内心思想,用歌曲的方式演唱出来,体现出自由、飘逸、轻松的生活状态,通过一系列的音乐艺术的加工,借景抒情,来表现出歌曲的情景交融。在歌曲演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演唱《槐花几时开》我们必须注意四川地区的特点,可使用四川地域方言,结合当地的民俗,利用正确的歌唱技巧,准确把握歌唱声音的位置,发声时要清晰,形成歌唱的共鸣,稳定喉部的控制,用声音来传达歌曲的艺术性。

(一)四川方言演唱歌曲

演唱《槐花幾时开》时,运用了大量的四川本地语言,且歌曲就是采用四川宜宾山歌的旋律进行创编的,根据旋律线条,发现当地语言作为创作的旋律材料符合语言线的基调。旋律与当地语言紧密配合,使歌曲更加生动活泼。由于四川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人们为了相互间的沟通,往往在说话时高亢有力,语调直白,在说的时候感觉像唱歌一样,每一个字都非常的轻快,个别字在演唱的时候,更是会进行四川话的地域特殊处理。例如在演唱“高高山上(哟)”中,其中的“山”原本是翘舌音,但在四川话中,“山”多读为平舌音,因此此处需用平舌音进行演唱的。在演唱“一树(喔)槐(哟喂)”时,其中的“树”这个字也是使用的平舌音。在演唱“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中的“噻”在演唱的时候也是平舌音。包括其他的四川民歌同样如此,在演唱时,运用方言演唱与普通话演唱所呈现的效果大不相同。

(二)歌曲衬词、衬腔丰富

几乎每一首四川民歌都使用了装饰性的点缀,如《槐花几时开》第一句“高高山上(哟)”采用了倚音、波音与滑音相结合,倚音的使用让音乐的节奏显得更加欢快,增加旋律感。波音由慢到快的波动,唱出高亢、明亮的感觉。滑音是四川人说话时的地域风格特点,最后一个音延长,尾音都是往下掉。第二句“手把栏杆(噻)”运用的是倚音的演唱,情感表现更委婉,表现出姑娘娇羞的一面;“望郎来(哟喂)”,偏重的“望”采用倚音把四川方言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哟喂”使用下滑音表现出姑娘害羞与恬静。第三句“你望(啥)子(哟喂)”中的“啥”字倚音的采用,表达出母亲对女儿的关心。这些倚音的加入不仅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还加深了人物形象的刻画。第四句“(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中“哎”是歌曲中最特别的一个衬词,时值占一小节,意义非凡,既掩饰内心的真实情感,又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调整心态和思考怎样应对母亲的询问,也为后面的乐句做好铺垫。最后的“哟喂”则表现出一个谎言撒出后内心的紧张,这些衬词的使用把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

(三)演唱时二度创作

这首作品设计风格比较含蓄,演唱者在演唱时,要运用一些简单的身体运动和眼神表情相结合,展现出一个非常可爱、机智又对爱情无比憧憬的具有少女情怀的艺术形象。在唱第一句时,眼睛应当看远处,表现出真的看见了高山上槐树花的神态;在唱第二句时,双手可以略微抬起,重心稍微向前,就像手扶着栏杆,张望着的样子,“望郎来(哟喂)”显示了女孩害羞的一面。当第三句,母亲说话时,可以调整角度,或者调整方向,表现出母亲一般的神态,用关注询问的语气唱“你望啥子(哟喂)”。最后一句,“(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要表现出女孩的紧张,心里不安,害怕被妈妈发现自己懵懂的爱情,所以只能撒谎,它表现了农村女孩的纯洁、可爱和聪明。歌唱者在进行演唱时,必须进行深入的理解,才能演唱出歌曲的艺术情感。

《槐花几时开》不仅是四川民歌的代表,而且是一部小巧精致的戏剧。歌曲中的音乐结构简短而不复杂,音乐旋律优美动听,且具有诙谐性,而且配合四川方言的演唱来表现歌曲的戏剧性和蕴涵性,从而印证其和谐美。本文从歌词、旋律、情感、地域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征,并结合自己平时学习与演唱的经验,分析其演唱技巧,希望能够对于歌曲有着更好的理解,为其他音乐人演唱该首歌曲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完美地进行作品的展现。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文,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让更多的人从文字和实际聆听中对四川民歌有更深的认知和理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四川民歌,热爱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①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年,第134-135页。

②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年,第79-80页。

③姚静:《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语言特征》,《音乐时空》,2015年,第3期,第32-33页。

④高月霞:《民族歌唱中语言与风格的关系——以〈槐花几时开〉为例》,《歌海》,2009年,第4期,第51-52页。

⑤李令春:《川腔蜀韵:四川民歌的演唱风格》,《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63页。

⑥崔伟:《论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和谐美》,《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第45-46页。

⑦赵大刚:《〈槐花几时开〉艺术形象的美学分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35页。

⑧黄涛:《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旋律形态解析》,《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29页。

⑨匡天齐:《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产生》,《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第54-55页。

⑩毛俊:《论四川民歌〈大河涨水浪沙洲〉〈槐花几时开〉的演唱》,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5年,第1-7页。

作者简介

黄燕玲,女,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李韵葳

猜你喜欢
演唱艺术特征
陇东民歌演唱特征探究
传统民歌中方言演唱的重要性阐释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声乐教学略见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