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培训中形体运用的几个方面

2021-09-10 11:39张玮佳
百花 2021年4期

张玮佳

摘 要:随着文化高速发展以及观众日益提高的音乐鉴赏力,想要出神入化地演奏好一首乐曲,不仅要让观众在听觉上产生联想,更要通过形体帮助听众理解音乐的内涵,这是完整呈现一首音乐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乐曲是悲伤还是喜悦的,是欢乐的还是哀愁的,听众都能从形体表达当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音乐强弱;乐句划分;音色快慢;情绪表达

音断,情不断!形体对音乐的延续在音乐线条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器乐在音乐学院和各大院校的艺术系都叫作音樂表演专业,那就是说:我们是以乐器弹奏为主,表演为辅(助)。不然就只能称之为“匠人”,而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器乐演奏家。

在近些年的古筝考级当中,普遍看到孩子们形体单一:抬手,落手,身体纹丝不动,弹奏毫无生趣。又或是无谓的形体动作加入过多:兰花指,高抬手,浮夸表演,等等。这样整曲弹奏下来,学生会感觉身体一直在动,手型也就缺乏稳定性,不可避免地错音百出。要知道,肢体语言是音乐的延伸,肢体语言在音乐情感表达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真实协调的形体,是演奏者自我真情流露的表达,至于演奏中毫无动作又或者动作过大,对音乐表达都起不到正向的作用。其实,任何的形体表现都是依据乐句的划分、音乐的强弱、音色的长短快慢以及情绪的表达来展开的。需要时,我们可以用形体来延伸音乐语言;不需要时,则专注弹奏。如果在乐曲的每一个音上带形体,这样一套做下来反而会给弹奏,特别是快速段落的弹奏带来干扰。正如弹奏强音时,要先控制音量;弹奏长音时,必定有短音做对比。同样的,想要表现音乐张力时,我们应先保守演奏:少抬手,少起伏,甚至无须加入形体。那么在真正起范儿时,才能震撼观众。

什么是形体表现力呢?形,即形态韵律,能够反映演奏者心理活动,是内在表达的方面;体,指肢体,上肢与整个手臂的结合运用,是外在表达的方面。古筝演奏的“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结合,主要依靠演奏者“气息”与“肢体”的统一协调来达到最佳呈现。

如何运用形体?什么时候运用得当?不同的演奏家有着各自不同的音乐表达思想的方式,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形体表现力。而这些表现都是为音乐结构服务的,包括音乐的强弱、乐句的划分、音色的长短快慢、情绪的表达四部分。

一、音乐的强弱

在乐曲演奏之前,演奏员应当给观众一个预示动作,即“我将要开始演奏”,古筝上称之为“起手”:1.右手呈半握拳状放于筝盒上,手心侧握,不要向下放置;2.将右手平移至所弹曲目第一个弦音之上微微抬起约10厘米,此时,掌心仍为侧握;3.在心脏水平高度稍做停留后,再将手放下弹奏。整个过程,手指放松,不要随意张合,且放松肩部和大臂,肘部不能伸直。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起手”的位置要根据曲子第一个音的音量来决定。例如:《渔舟唱晚》的第一音为中弱音量,首先应明确演奏位置在“内侧”。此时身体左倾,气息运行缓慢,控制小臂运动幅度,微微抬起以轻柔之美将观众带进静谧山涧的画面。与悠扬如歌的《渔舟唱晚》相比,激昂澎湃的《战台风》则不同。上手就是强音,下手就是魄力!所以,在演奏力度和位置上,特别强调古筝“外侧”重音,短促且有爆发力的音响效果。气息上要求快吸快呼,在精确的弹奏基础上达到最强音效。《战台风》是王昌元女士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斗争的事迹而创作,以快速激烈的节奏表现出码头工人热烈欢腾、奋力拼争的劳动场面。所以,在第一部分快速连续八分音符的弹奏时,首先明确了弹奏位置在筝弦“外侧”靠近岳山处,肢体上建议使用肘部以下小臂的运动,手臂保持一定紧张度,手背平稳,忌跳动过大以避免快速弹奏时失误。在气息方面“快吸快呼”做到人琴合一。此曲的第二段是区别于其他曲目最有特色的段落,描写了台风来临的剧烈场景,演奏指法上采用了大量的反向刮奏,“扣摇”等烘托出呼啸而来的台风。刮奏速度由慢渐快,肢体幅度由小渐大。扣摇由弱渐强,身体由左至右,形象地表现出台风由远至近、由弱渐强的气势。进入慢板后,力度也由强音转换成以中弱音量为主的抒情乐段,演奏位置也转而移向筝弦“内侧”弹奏,在“慢吸慢呼”的气息韵律下,身体做左前倾状,手臂也控制在肘部以下运动。

由此可见,在古筝演奏中遇到强或较强音时,应在前岳山附近“外侧”弹奏,气息多为快吸快呼或快吸慢呼,弹奏时上肢及胸部以上挺立,身体略向前倾,强音演奏的幅度也会较大一些,呈现积极投入的演奏状态;与之相反,慢板多为“弱音”,应在古筝码子附近“内侧”弹奏,以腕部的运动为主,展现柔情缠绵的音乐形象,气息上以慢呼慢吸为主,形体幅度也视音量而定,即“弹多大的音量,做多大的形体”。

二、乐句的划分

乐句的划分是学琴者最难掌握的。在西洋乐器中,乐句的划分主要依据主音划分法、属音划分法以及音程关系来划分。而民族乐器乐句的划分比较多样化:有谱面大段标注“连音线”提示乐句的曲目,如《西江月》《摇篮曲》《寒鸦戏水》;有鲜明特点“重复尾音”作为每段乐句结尾的曲目,如《北京的金山上》《嘎达梅林》《西蒙舞曲》;有以“相同指法”划分乐句与段落的曲目,如《瑶族舞曲》《春苗》等。随着民乐新作品的不断问世,其乐句划分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想要快速地找到乐句,通常可以采用“唱谱子”的方式来体会乐曲段落感并从中找到乐句。其实,乐感和我们说话时抑扬顿挫的语感一样,有韵律有规律可循。那么,想要完整地表现一个乐句,“气息”的贯穿就很重要了。“气息”的解释为呼吸时进出的气。由此,我们便知道那一定跟呼吸有关,演奏中的“气息”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节奏感,它包含“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四部分。例如筝曲《西江月》,谱子清晰地用连音线为我们标示了乐句,视唱起来是一首风格典雅、速度较慢的传统筝曲。这就为我们定位了“慢呼吸”的演奏状态。故而在弹奏时体会连音线弱起——渐进——再收回的起伏感,“气息”上围绕慢呼——慢吸——慢呼展开,肢体方面含蓄——打开——松弛,手臂随着慢吸慢呼的气息韵律来带动。与之相比较,在演奏同一曲目较为激情的乐句时,“快速呼吸”能更好地将演奏者的情绪带入其中,同时保持身体直立,演奏状态打开,积极向上。

三、音色的长短快慢

古筝属于弹拨乐器,单音的弹奏很难展现长音的效果。此时,形体的表达对延长该音的视觉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像筝曲《渔舟唱晚》慢板给出的文字提示:较为积极开阔地。在弹奏其中单音“长音”时,我们会用缓慢起手的动作来延长该音弹拨后的余音效果,即弹后整个小臂带着单音的情绪和节奏缓慢抬升,给观众余音绵长、久久不散的即视感。同样的单音,如果想要演奏出“短音”效果,我们则可以用到点状感起手的方式,即弹后立刻松弛,随即手掌打开以腕部带起小臂,就像带水的气球扔到地面瞬间爆破后,随之慢慢散开的感觉。所以,弹拨乐单音的“长”“短”不只是在手下速度的控制,更是弹奏后手臂“起”“落”的表达。

四、情绪的表达

情绪的表达,除了演奏者高超的技术和乐谱标注的强弱节奏外,还有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法则也同样适用于古筝演奏者,不同的演奏者,在相同的乐曲中会有不一样的情绪表达。情绪是演奏者创造性的即兴表达,因此,在情绪上如何运用好形体,使观众视觉和听觉被充分调动值得我们探究。

音乐情绪的表达主要通过“静态肢体”“动态肢体”两方面来展现。静态肢体是以“柔”为表现手段,帮助观众快速感知乐曲的情感意境,实现演奏者与观众的灵魂沟通,适用于宁静悠远、沉闷哀怨的情绪表达;动态肢体是以“刚”为表现手段,激发观众的内心情感,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适用于气势磅礴、激荡欢愉的情绪表现。动静之美,刚柔并济,推动音乐情绪上的此起彼伏。在古筝乐目演奏中,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形体是一朵绽放的花,为古筝演奏当中的气、韵、意的结合锦上添花。形体更是神来之笔,通过音乐结构把音乐语言描写得更加具体形象,把演奏者内心书写得淋漓尽致。

(咸阳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