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的处理与疗效

2021-09-10 07:22赵涛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4期

赵涛

摘要:目的  总结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的处理方法,并观察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鼻内镜手术的126例慢性副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术后处理,随访1年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1年后,126例慢性副鼻窦炎患者治愈97例(77.0%),好转21例(16.7%),无效8例(6.3%),治疗总有效率为93.7%(118/126)。结论  对行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慢性副鼻窦炎患者进行术后正确处理与换药,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手术;慢性副鼻窦炎;术后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1-012-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of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and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and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126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ranasal sinusitis who underwent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was given to all patients,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observed after 1 year follow-up. Results after 1 year follow-up, the 126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ranasal sinusitis were cured in 97 cases (77.0%), improved in 21 cases (16.7%), ineffective in 8 cases (6.3%),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7% (118/126). Conclusion proper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dressing chang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ranasal sinusitis after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can obtain ideal therapeutic effect.

[key words]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Chronic paranasal sinusitis;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慢性副鼻竇炎为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流脓鼻涕、头昏、头痛以及嗅觉减退等,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对慢性副鼻窦炎主张手术治疗,其中鼻内镜术为其常用术式,而术后正确的用药与处理为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疗效的重要因素。为了总结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26例慢性副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鼻内镜手术的126例慢性副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66例,女60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7.5±8.2)岁;病程6个月-18年,平均病程(8.5±3.7)年;病情分型:I型1期18例,2期22例,3期21例;II型1期17例,2期20例,3期20例;III型8例。

1.2 方法 (1)术前准备:术前指导患者服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并在鼻腔内点呋麻合剂,每天3次,同时采取常规CT扫描病灶,并在术前1d服用止血药物。(2)术式选择:根据患者鼻腔病变程度与范围选择相应术式,对于中鼻甲泡状改变与鼻甲肥大患者采取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对于鼻中隔高位或者低位偏曲过于严重患者采取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对于伴有鼻息肉患者采取鼻息肉摘除术治疗。(3)术后处理:在患者术后1周内,每天常规使用地塞米松进行术后治疗,同时静脉滴注止血药物与抗生素等;在术后2-3d内将鼻腔内填充物去除,并使用呋麻合剂与丙酸倍氯米松对鼻腔进行喷雾,局麻后在内镜监视下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鼻腔,清除其中干痂与囊泡后进行换药处理;出院后2个月之内,每周在内镜监视下进行鼻腔清理与换药1次,在出院3-6个月之内,每半个月在内镜监视下进行鼻腔清理与换药1次,在出院6个月-1年之内,每个月进行内镜检查鼻腔1次,若发现分离粘连、囊泡或鼻息肉复发等问题立即进行处理;对于鼻息肉患者,术后指导其坚持使用糖皮质激素3个月以上,并使用呋麻合剂与丙酸倍氯米松对鼻腔进行喷雾3个月以上,若患者合并鼻腔干燥,可适当使用复方薄荷油;对于黏膜水肿或粘连造成的副窦口闭锁给予开放窦口,并将窦腔内所有脓性分泌物彻底清除。

1.3 观察指标 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观察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参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2]进行评定,分为治愈、好转以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鼻部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鼻部功能基本恢复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治疗效果用百分率表示,以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访1年后,126例慢性副鼻窦炎患者治愈97例(77.0%),好转21例(16.7%),无效8例(6.3%),治疗总有效率为93.7%(118/126)。

3 讨论

慢性副鼻窦炎主要是由于鼻窦内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所致,病程较长,可达数十年,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目前,临床对此疾病常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在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减轻局部炎性水肿,同时也可达到控制感染的效果;术前1d使用止血药物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从而将病灶完全暴露于视野,方便手术操作,最终可达到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3]。在术后1周内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效缓解局部水肿,并抑制鼻息肉的继续生长,因此此方法也被临床称为药物鼻息肉清除法。

据相关报道指出[4],术后几个小时内机体便会开始上皮修复,大多数患者在黏膜术后16周左右可基本恢复正常,在术后1年后可完全恢复。因此,在患者出院后,在内镜监视下进行定期换药与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鼻息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黏膜上皮损伤,若频繁换药或在换药时动作粗暴会导致黏膜上皮修复困难,因此在术后2个月之内每周换药与处理1次,术后3-6个月之内每15d换药与处理1次,术后6个月后便可在每个月定期检查1次,尽量减少对鼻腔黏膜上皮的刺激,从而达到促进黏膜上皮修复的目的。由此可见,影响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副鼻窦炎疗效的重要因素并不止手术操作的正确与顺利,术后正确处理与用药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1年后,126例慢性副鼻窦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由此可见,对行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慢性副鼻窦炎患者进行术后正确处理与换药,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虽本研究结果较为理想,但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本研究内所选取样本数量偏少,所得研究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倚,还需临床扩大研究规模进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陆新昱,潘欣.改变头颅CT扫描基线角度对副鼻窦炎检出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1):72-73.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S].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

[3]冶娟,王菲.枸地氯雷他定联合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IgE、ECP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内镜杂志,2017,23(2):21-25.

[4]褚彦玲,阎艾慧,姜学钧,等.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z1):39-40.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  昭通  6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