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集字练习”与“练创结合”

2021-09-10 07:22赵国华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1期

赵国华

【摘 要】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学生书写水平、应用意识和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提高学生的临摹能力,注重“集字练习”与“作品拟创”相結合,让学生学会书法,学会联想,学会审美,都是要紧之事。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时常能够发现书法、欣赏书法、应用书法,应该会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集字练习;作品构成;书法幅式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这一书法教育目标要得以实现,需要学生提升书写技能,提高欣赏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在“练创结合”的书法实践中,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激发他们用书法作品去表现的激情和愿望。

一、集字练习重实效性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中有云:“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在扎实的临摹基础上,再多进行“集字练习”,往往能检验临摹成果,巩固所学内容,调整学书方向。这就是纲要中强调“尝试集字练习”的重要意义之所在。集字练习,一般是指从经典碑帖中严格挑选所需的字,重新组合成一些经典的名人名言,并集成一定形式的书法作品。注重集字练习的实效性,就是指有了一定的临摹能力后,通过将经典字例挑选出来,重新审读、比对、调整,加深学生对经典碑帖的掌握程度。以《伯牙鼓琴》为例:

1.解读中了解历史。

这个故事出自我国传统典籍《吕氏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善于欣赏音乐。俞伯牙弹琴,不论琴曲是表现高山还是流水之意,锺子期都能准确领会。锺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认为再无知音,就把琴摔破,终身不再弹琴。后来人们就用成语“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学生对“高山流水”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有所认识,激发书写热情。

2.指导下紧扣细节。

笔者选定的经典字例“高山流水”,来自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指导“高”“山”两字时,围绕“调比例”进行,调整两字各个部分之间的大小、宽窄、高矮等比例,“高”字做到上窄下宽,“山”字笔画粗壮;指导“流”字时,抓住“找位置”讲解,“流”字有五个点,注意它们的形态变化,左三点大小参差,呈弧形排列,字形左低右高,要找到各部分准确的位置;指导“水”字时,结合“比角度”交流,体会“水”字中不同斜向笔画之间的关系,纠正角度,字例中的“水”字竖钩挺直,左右对称,左轻右重。还可以让学生知道:从甲骨文到小篆,“水”字都能看出潺潺流水的形象,隶书对字体进行了较大改动,水流的形状变成了笔画。通过不断比对、纠偏,调整字形的长短、宽窄以及笔画的伸缩,使外形接近字例。学生揣摩每个例字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结构取势的松紧纵横等,且熟记在心,集字练习就会更有把握了。正如北宋黄庭坚《论书》中所说,“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至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3.练习时考虑整篇。

针对横幅“高山流水”,教师在教学时,应强调书写要点:“高”字上小下大,与“山”字上大下小正好对应互补;“流”字笔画多,但在整幅字中,字形不宜太大;“水”字笔画少,撇捺要向左右舒展。从少字到多字,关注整篇布局,注意字与字之间的位置配合,学生在这样循序渐进的集字练习中,从集得到的字(如“万象”)到集不到的字(如“更新”),逐渐掌握字法规律,处理好作品的章法,从而写出中规中矩的小幅作品。每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哪怕是模拟创作,也都会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作品构成讲完整性

纲要指出:学习从笔画、结构、章法以及内涵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初步感受书法之美,尝试与他人交流欣赏的心得体会。因此,对于学习书法的学生来说,完整的书法作品是值得欣赏的前提和保证。完整的书法作品基本由正文、题款、印章三部分构成。

1.正文内容求完整。

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要对书写内容进行合适的选择,尽量写一个完整的内容。很多书法“神品”“妙品”“能品”,也往往是历史上的名文名书。这样的作品“技”与“道”皆高,浑然天成,除了书写的美感,还有文字的美感,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是如此。《祭侄文稿》在点画上,方圆并用、裹锋涩进;在结构上,宽博舒展、厚重雄浑;在用墨上,干湿浓淡、对比强烈;在章法上,连断轻重、自然变化。全文共234个字,情感真切,悲壮情怀溢于字里行间。颜真卿用手中这支笔,抒发对逝去亲人铭心的追念,表达对叛乱奸佞刻骨的仇恨。

2.题写落款需规范。

落款是书法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落款,作品就不完整。落款的内容包括所书内容的名称、书写时间、书写者名字、书写地点等。具体书写哪些内容,要根据纸张所剩的空白来定。落款字数过多会显拥挤,过少会感孤零。落款有“单款”与“双款”之分。为了避免平板呆滞,落款不能与正文平齐,需有参差,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且尽量上靠,做到上紧下松。落款的字比正文小一些,以使主次分明。落款与正文浑然一体为佳。

3.钤盖印章要适宜。

清代张树侯《书法真诠》有云:“凡书名款,加盖印章,琢刻必精,印泥必美,固也。尤要位置之得宜,必须手自钤印,经营位置自然合度。”白纸、黑字、红印,合理的色彩搭配,令人赏心悦目。合理钤盖印章,能为书法作品锦上添花,但用印过大过小、治印质量太差、印章钤盖模糊等,会影响作品的美观。

三、书法幅式求多样性

清代刘熙载《书概》中写道:“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章法是学生学习书法模拟创作的关键。章法优美的书法作品,离不开采用恰当的书法幅式。书法幅式,就是书法作品篇幅的形式,常见的有条幅、横幅、斗方、对联、中堂等。学生掌握了各种书法幅式间的区别,有利于进行形式多样的书法模拟创作,如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横幅又称横批、横披、横额,为横式长条形,宽度明显长于高度;斗方为方形或近于方形的幅式,幅面不大,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对联是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子”或“楹联”;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

纲要指出:学习欣赏书法作品。了解条幅、斗方、楹联等常见的书法作品幅式。留意书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模拟创作时选取什么样的书法幅式,应该根据所书内容和作品的悬挂环境而定。比如中堂挂在正厅,需要饱满且大小契合;楹联配于中堂两侧,丰富厅堂的布置等。“天地有正气”出自文天祥《正气歌》,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正”字在《多宝塔碑》中有两个:一个是常规写法的有五画;另一个是草书楷写含连带笔势的有四画。写成条幅时,选用四画的“正”,上下呼应,落款略偏上;写成斗方时,选用五画的“正”,行距略宽,款字要长,以补左下空疏。“学而时习之”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我们学习知识后,还要时常温习巩固。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用书法来表现这些经典的名人名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扬。以中华独有的审美意象,去解读书法作品里的汉字,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如“学”“而”两字,配以旋转的陀螺以中轴为中心来保持平衡,以此感受汉字结构里“中轴式”的稳定之美;“习”的繁体字中,上面部分两个横折的收笔,正好对应下面部分的两竖,如同屋瓦,呈现出“上包下载”之态;找准“之”字长捺着力点,如同司南磁勺动态平衡(见图1)。这五个字写成条幅时,笔画多的字,字形就较大;笔画少的字,字形就较小;写成横幅时,落款的位置在纸的横向中心偏上。提高学生选取书法幅式多样性的能力,没有速成班,走不来捷径,需要日积月累地去感受、去领悟,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更需要持之以恒地模拟创作。

司南磁勺

书法教育,注重临写结合,学而能用;讲究练创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增强了对汉字文化与书法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就会有书法应用意识,就会喜欢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自己的书写技能,动手又动脑,眼高手也高,创作出一幅幅值得肯定与欣赏的书法作品,让自己的学习充满纸情笔意,让自己的生活富有墨韵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