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的课程思政路径

2021-09-10 07:22贺明华
关键词:教育学红色文化课程思政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教育强国梦的重要教育方式。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学的理论说服力和理论感染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论自信与理论修养水平。但是,当前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三点不足:第一,教师对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理解不深。第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第三,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学习平台单一。因此,为了解决当前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困境与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应该提高对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认知、打造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教育学课程教师团队、完善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的多元教学平台和强化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环节。

关键词:红色文化;教育学;课程思政

一、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相关精神的进一步落实与深化,全国高校掀起了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的新高潮。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教育学课程要为激发师范生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主动转化意识、增长其转化能力做出贡献,使师范生欣然接受自己未来的专业生活是行走在理性之路上,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自觉走向反思,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乃至思维与生活方式[2]。与此同时,课程思政作为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在完成传授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目标的基础上,以课程为载体,引导和培育在校师范生的健全人格与高尚品德。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适时且恰当地融入到教育学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全程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师范类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的障碍与壁垒,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可以有效落实在师范生课程学习的细微之处。在思政教育目标的引领下,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不断增强“立德树人、行为师范”在高校师范教育领域的实践根基和育人动力。

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国家兴亡、民族复兴奋斗历史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因此有必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包括区域红色资源在内的红色文化能极大丰富专业课“课程思政”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助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红色文化为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源泉和深厚力量,是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是提高师范类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不二法宝。

二、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一)增强理论说服力

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奮斗史,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深刻记忆,是极具教育意义的重要文化资源。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要融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引导并塑造师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可将革命先烈们尤其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终生从教的理想信念等红色基因移入师范生的学习、生活,进而内化并形成师范生个体的自觉行为模式。红色文化尤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历史遗址、遗迹,是一种独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任课教师应把握一定原则,通过多种策略,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将其引进到教育学课堂中,丰富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内容和素材,以提高教学感染力,增强理论说服力。

(二)提高理论感染力

与中国人民寻求解放的历史一样,无数教育先贤们对学术、思想的研究和追求过程也由许多精彩的故事串联而起,彰显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当代社会更需要教师自觉培养对学生、对社会、对自己的专业责任感,树立进取创新、超越自我的专业理想。因此,教育学任课老师要努力搜寻和挖掘教育发展史上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英雄人物的鲜活事例,教学实践要结合当代教育实践和师范生的现实生活,让师范生们在感同身受的故事中领悟中国教育史的脉络,以此为他们勾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由来和动力源泉。将红色文化和革命故事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导向精准,激发师范生的认知兴趣和参与热情,进而提高理论感染力。

(三)增强理论自信

纯粹的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治性,再加上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们普遍对高校思政课存在一定的误解并且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红色文化旧址、遗迹,是当前我国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流动”的实践课堂。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大学生们对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触景生情,感受红色文化,接受心灵洗礼,让大家在心灵和思想上产生情感共鸣,深刻感知红色力量,进而增强“四个自信”。

(四)提高理论修养

教育学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丰富,囊括了关于教育的众多其他知识,如教育功能、教育目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技巧、处理师生关系的原则、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等等,还涉及与某些教育活动相关的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4],可挖掘的育人因素多样,且课程形式新颖。比如《教育学基础》课程蕴含了教师观、教育观的基本职业理念,不仅仅局限于教育科学问题的理论探讨,还蕴含了教育情怀、师德师风、人际交往等隐性教育内容。把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既可引领师范生的思想价值,也可全方位提高师范生的理论修养,而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三、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一)教师对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理解不深

从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表1)情况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80%的课程是专业和素养课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课程“阵地”。但一部分任课教师对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对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存在片面性认识。有些教师认为,教育学课程教学是“纯粹”的,只负责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反对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尤其反对将红色文化融进教育学课程教学当中,认为这种融合有点太牵强。有些教师虽然不反对,但由于自身思政理论基础不高,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和育人价值认识不深,把握不准,不知如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效果。还有一些教师对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买账,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行为比较零散、随意,不规范、不成体系。这些因素导致教育学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两层皮”现象。

(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关于红色文化的教材资源较少。大部分红色文化教材仅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肤浅的事实陈述,缺乏凝练升华,无法调动激发师范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因其所处的时代与红色文化形成时代相距较远,大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仅局限于物质文化,例如革命历史遗址、烈士故居、历史文物等[5],无法体验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动荡不安,难以深刻领悟革命先烈和教育先贤们为了冲破黑暗、寻找光明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缺乏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

(三)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学习平台单一

当前,师范生获取红色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红色学术讲座、红色资源报告会、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革命遗迹和历史文物等,而真正能引起师范生对革命烈士们的丰功伟绩产生心灵共鸣的方式,是现场研学教育。走访参观革命遗址遗迹、了解革命英雄事迹和聆听革命历史故事等形式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感官刺激和教育效果,進而实现将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的正能量转化到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当中。这对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增强师范生思政教育教学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6]。但是,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平台较为单一,多数只能借助在线视频和网络教学方式。对于教育学任课教师而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历史遗迹、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的地域较为分散,而学校教育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安排,要集中时间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和现场教学势必会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此外,当前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平台相互融合的力度不够,从而导致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受限[7]。

四、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含民族精神和革命意志,还包含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高校应该立足新时代,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加大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中。

(一)提高对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认知

教育学课程是师范类课程,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师范类专业的能力素质要求是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并能胜任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以及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工作,而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因此,各高校应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心系民族命运、坚持为国育才的崇高爱国精神与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有机结合,以独特的历史文化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学生献身基层教育事业。同时,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大对红色文化研究、教育教学的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保障,构建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师范人才培养模式。

(二)打造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教育学任课教师团队

只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才能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能行得通、为什么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诸多命题。因此,一支高水平的红色师资队伍是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的主体,在红色文化与教育学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处于关键位置。各高校应将红色文化和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建立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并定期组织团队成员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教研。针对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参与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各高校还应建立健全优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共享机制,促进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在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此外,各高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组建“红色+课程思政”讲师团,通过专题培训、教学竞赛和红色旅游实践等方式,让教育学授课教师更加真实、准确地理解自己所知的革命历史,避免落入“重理论、轻实践”的窠臼,进而打造一支高素质、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教育学任课教师团队。

(三)完善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的多元教学平台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了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震撼力[8],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结合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多元化教学平台。各高校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思政微课堂”,实施教育学专业混合教学模式[9],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多样性的特点,打造一批网上思政教育平台。例如,井冈山大学创建了“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微信公众号、赣南师范大学开通了“红井水”网、延安大学的“小红专”。以现代网络技术载体导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能有效增强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四)强化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环节

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离不开实践环节。各高校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教育学课程思政小课堂同红色文化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课程思政课堂搬到革命历史现场、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灾后重建之地以及乡村、街道、生产车间等广袤大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精神魅力,例如,可分批次安排师范专业学生参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或者开展 “常走西南联大路、弘扬西南联大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历史遗存,体会联大历史,坚定理想信念。此外,还可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基地建设成为高校教育学课程思政的“第二课堂”,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教育基地的展示内容和教育学相关知识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红色精神,进而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教育部: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EB/OL].(2020-09-11)[2020-06-05].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6-05/9203879.shtml

[2]杨跃.涵养专业理性:教育学课程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核心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31(34):36-39.

[3]童小彪.红色纪念文化的价值功能探析[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9,5(02):88-95.

[4]项贤明.作为科目、学科和科学的教育学[J].教育研究,2019,40(09):44-55.

[5][7]卞成林.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0(05):9-13.

[6]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7)[R].北京: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2017:89-91.

[8]张革英,乔湘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44-47.

[9]刘玮,李文锋.混合式学习理念下高师教育学的教学结构改革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9(04):108-111.

责任编辑  韩谦

作者简介:贺明华,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2019年“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术创业运行机制与路径选择——基于江西省本科院校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19ZD05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学红色文化课程思政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教育学信条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