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土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1-09-10 07:22吴渝玲
南北桥 2021年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

吴渝玲

【摘    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工程人才培养改革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作为行业优势高校,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深入剖析“大土木”特色工程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瓶颈,将多学科交叉的思想与创新思维融入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工程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关键词】大土木工程  多学科交叉融合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002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突出土木特色,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卓越工程人才是学院的必然选择。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针对土木类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工程教育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建筑企业生产要求高,企业接受学生生产实践压力大”“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逐渐脱节”等问题,学院树立“大土木”工程教育理念,把真实的工程体验和创新精神融入到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将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大土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

一、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构建“大土木”特色课程体系

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未来职业》报告对2020年人类关键的十大能力进行了预测并排名,其中解决复杂问题、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位列前三。由此可见,当时预测未来社会的新工程师面临的不再是“知道什么”,而是“解决什么”。因此,学院牢牢把握产业需求,深入剖析“大土木”卓越工程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托学科优势与优质课程资源,构建出“1+1+1”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大工程理念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创新意识,通过“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进而支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在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立德树人”理念,着力加强思政教育、数理思维训练、科学人文素养形成等方面的基础教育,通过思政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实践,贯通了学生走进产业领域、深入社会的通道。立足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在第一课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成果转化成为能力阶次提升的过程,以项目制为先导,跨学科、跨专业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对企业提出的理论课题、仿真研究、技术问题、工程难题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攻关,从而把企业创新体系的元素有机地融入学校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育人体系,提高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大土木”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应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积极探索和实践专本贯通的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造就符合新时代和未来需求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学院自2018年启动“1+1+1”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卓越人才培养100”计划,设立辅修专业,开设素质拓展选修课程,截至目前,在全国及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21项。在“1+1+1”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卓越人才培养100”计划的施行成效与辐射下,通过整合全校优势资源,搭建学科交叉实践平台,并将“交叉、创新、实践”等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核心元素贯穿其中,涵盖了创客空间、悦创空间、大学生创新就业孵化园等,支撑学生的创新实践、工程训练、学科竞赛、创业启蒙与成果孵化等,重点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实践证明,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跨界整合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依托学院“大土木”的学科背景,积极推广“1+1+1”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以培养土木行业精英为抓手,建立中渝名威工程学院、华联世纪工程造价学院,并将其作为改革试验田,打破专业设置屏障,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以培养工程型综合人才为目标,重构建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学科交叉与专业互通,强力打造具备“大土木”特色的“卓越计划”升级版,建设具有土木特色的专业群,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群。

以“大学生双创项目”、学科竞赛、“挑战杯”项目为载体,将来自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转化为跨学科的项目模块,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题目、横向合作科研项目,以兴趣为驱动,将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在富有产业经验的教师、企业导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对接企业的创新实践锻炼中,培育跨学科整合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学院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动力为重要抓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共赢为原则,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整合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有机融合,构建“课程体系、导师团队、学科竞赛、成果孵化”四位一体的双创教学体系。邀请企业资深专家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各类学科竞赛与创新创業大赛的执行和孵化,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空间,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桥梁,有效推动“双创”教育改革。

依托“大土木”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将基于工程实际的全周期实践教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展与落实,使“校内实体比例模型教学中心—校内工程实训基地—校外工程实践基地”三大实践教学平台优势互补,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深化多主体协同育人。持续推进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与重庆建工集团等大型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跨界合作,推动教育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互为依存、深度融合。

学院注重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学生可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科交叉培养计划参与实际项目,进行横向课题研究。学院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从破解行业难题角度出发,与智慧建筑、智慧城市、绿色建筑、BIM技术、装配式结构、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合作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以现有的科技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工程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平台、BIM“1+X”职业技能考培中心等各类创新实践载体,让学生经历“真实世界”的工程项目,强化学生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复杂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育人上提出并践行了“双对接”理念,即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对接、培养过程与能力提高对接,突出需求导向、能力目标;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赢模式,学校服务于企业人才需求、工程难题,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成立二级订单学院,激发“产教融合”动力;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产教融合”机制化,构筑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育人实践平台,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使学生接受系统、完整的创新训练,经历从认知到实践、从实践到创新,从创新到创业的全过程,提高了卓越人才培养质量。

四、贯彻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多元土木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学院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位置,致力于构建高技能水平、工程化、国际化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在工程教育师资建设队伍建设中坚持知名教授参与到工程人才培养一线,依托学术视野和跨学科学术背景,引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

为了解决教师工程能力欠缺的问题,自2014年重庆市骨干院校建设以来,学院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能力提高计划,在每年暑期组织选派教师深入重庆建工集团、中渝名威集团、重庆市政设计院等企业一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工程实践,学习设计、生产、建设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强化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教育能力。同时与中国长安集团设计院、中铁集团十一局等企业共建12个校企教师培训基地,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培训关系,聘请了23位企业导师做兼职教师,丰富了学院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与文化交流,形成了提升教師工程素养的长效机制。

五、总结与思考

新工科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的伟大变革,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工科优势高校,工程教育的范式转变尤为重要,未来工程师的培养不再是“唯专业、唯知识、唯理论”,而是“懂得交叉融合、善于创新管理、具备家国情怀”的新型工程师。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传统优势学科进行变革与创新,取其精华再升级发展新型工科专业,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一批新兴工科专业,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教学、校企合作联动的长效机制,以创新创业带动人才培养,不断探索实施新工科背景下大土木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通过发展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建设优质院校。【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的“三合”实践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为例(项目编号:20363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4-12-16)[2015-01-12].

[2]The Future of Jobs[EB/OL].[2019-06-13].

[3]王迎军,李正,项聪.基于“4I”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

[4]钱锋:新时代应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EB/OL].(2018-03-08).

[5]刘骥翔等.土木产品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4).

[6]苏海佳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化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9).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