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儿有个神奇碗

2021-09-10 07:22司旸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1年2期
关键词:胡瓜隋炀帝松子

司旸

“哟!吃黄瓜呢!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冬天可吃不着黄瓜!”爸爸说。

“吃个黄瓜难啥!想吃就去超市买呗!”松子儿撇撇嘴,低下头,继续和自己饭碗里的食物做“斗争”。

“嘿!你这孩子!我小时候要是冬天能买到黄瓜我能和你说这个话题吗?!”爸爸有点“激动”地说。

“为什么买不到呢?还是你没钱!”松子儿不甘示弱地回嘴。

“我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因为那时候的冬天,咱们大东北压根儿就没有黄瓜卖!”爸爸说。

“为什么没有黄瓜卖呢?”松子儿吃得差不多了,终于提起些精神头儿。

“南方的黄瓜运不过来,北方又太冷,黄瓜种不出来呗。”松子儿妈适时地打断了父子俩的谈话。

松子儿的好奇心却被挑了起来,“神奇碗,爸爸说的是真的吗?”松子儿小声地“呼叫”着神奇碗。

“当然是真的啦!以前,爸爸冬天真的吃不上黄瓜。要是再往前追溯,在唐朝,想要在二月份吃上黄瓜,那得生于帝王家。”神奇碗说。

“啊?!”松子儿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我这么说可是有依据的。唐代王建在名为《宫前早春》的诗中写道:‘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你看,这不就说明当时的黄瓜是用來供应宫廷的贡品嘛!”

“哟!挺有意思!我这会儿也没什么事儿,你给我详细说说吧!”松子儿说。

“黄瓜虽然经常出现在我们餐桌上,但它其实是个‘外来物’,它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第一批美食中的一员。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把它带回来开始算起,黄瓜到中国落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它也不叫‘黄瓜’。”

“啊?”松子儿又张大了嘴巴。

“在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将生活在北方及西域各地的民族统称为‘胡’,从这些地方传来的物品中很多都被贴上‘胡’的标签,比如胡椒啦、胡麻啦,当然还有胡萝卜。所以黄瓜刚来到中原时,被人们称作‘胡瓜’。这一段历史,在明代李时珍所写的《本草纲目》和王象晋的《群芳谱》中都有记载。”神奇碗掰着手指说。

“那‘胡瓜’又是怎么变成‘黄瓜’的呢?”松子儿好奇地问。

“这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北方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是羯族人,这个民族是西域胡人的一支,而在当时,‘胡’和‘羯’两个字都带有侮辱性,所以石勒在襄国(现在的河北邢台)登基做了皇帝以后,便制定了一项法令,要求任何人说话或者写文章都不可以出现‘胡’字,否则就要被抓起来杀掉。在当时,都城的行政长官樊坦是大家公认的有学问的汉族大臣。一次在宴席上,石勒故意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你知道这叫什么吗?’樊坦只是略一思考就给出了答案:‘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非常高兴,从此以后,胡瓜就变成了黄瓜。”神奇碗说。

“那另一种说法又是什么呢?”松子儿问。

“另一种说法还是与对‘胡’字的歧视有关。据说隋炀帝杨广的母亲独孤氏是鲜卑族人,所以隋炀帝有胡人的血统,虽然他本人十分崇尚中原文化,但却对‘胡’字非常忌讳。于是在隋炀帝当政期间,他便将一些带有‘胡’字的物品都改了名称——胡床改为交床,胡瓜改为黄瓜。这件事在《贞观政要》中是有记载的。”

“那到底哪种说法更可信些呢?”松子儿问着神奇碗。

“哪种更可信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却可以告诉你另一件事——在《大业杂记》中,黄瓜还有一个更美好的名字,叫‘白露黄瓜’。”神奇碗说。

“看来,黄瓜到底因为什么改名谁都说不好。那黄瓜是什么时候走进百姓家的呢?”松子儿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到了宋代,黄瓜逐渐进入百姓家。南宋诗人陆游就特别喜欢吃黄瓜。”神奇碗笑嘻嘻地说。

“陆游喜欢吃黄瓜?”松子儿一下来了兴致。

“当然啦!陆游不但喜欢吃黄瓜,而且还是一个忠实的‘黄瓜控’呢!”神奇碗说。

“你怎么知道,有依据吗?”松子儿托着下巴问。

“当然有!陆游要是不爱黄瓜,又怎么会写那么多赞美黄瓜的诗呢?他喜欢黄瓜的香脆与甜美,便写出:‘白苣黄瓜上市稀,盘中顿觉有光辉。时清闾里俱安业,殊胜周人咏采薇。’‘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则展现了黄瓜的田园风味。”

“好吧,算你过关!不过爱黄瓜的人可不只有陆游,还有我爸爸。”松子儿一脸坏笑。

“不少外国人也对黄瓜情有独钟。在德国的柏林和汉诺威,还有‘黄瓜大街’呢。其实,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讲,黄瓜有除热解毒和利水的功效,是一味不简单的药材。”神奇碗在松子儿的耳边嘀嘀咕咕,但是松子儿的思绪却早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编辑/蒋思

猜你喜欢
胡瓜隋炀帝松子
松子儿有个神奇碗
黄瓜是绿的,为什么叫“黄瓜”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松子和小鸟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北美星鸦知道松子藏在哪儿
李渊起义
小松鼠的松子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