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宪春:数字化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2021-09-10 07:22刘畅
中国经济评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

刘畅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是以高质量供应引领创造新需求和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补齐短板,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在产业转型加速推进的浪潮下,供应链与产业链也呈现出了数智化、全链路、社会化的趋势与方向。某种程度上,数智化供应链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和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助力中国经济平稳度过了疫情的考验,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产业链供应链和数字经济发展也给出了明确的定调。针对数字经济发展对于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意义,《中国经济评论》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进行了专访。

中國经济评论:您认为数字化技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及提升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许宪春:数字化技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例如,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从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又如,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以海尔、美的等家电企业为例,企业搭建了以用户需求数据为驱动的产品制造体系,让不懂技术的用户和不了解用户需求的设计师和供应商通过数据流,在互联网平台上形成互动协作,并通过柔性化、智能化生产线,将用户的定制化需求转化为最终产品,提高适应市场需求方面的能力。

同时,数字化技术对于提升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上下游产业之间、供应链不同环节之间数字化的连接。

企业在数字化的推动下,它的产品个性化、定制化会更加凸显出来。过去企业生产线大多是规范化、一体化生产,但现在随着社会发展,企业可以面向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输出定制服务,进行定制化生产。这就是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生产线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去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对生产线随时进行调整,柔性化生产,这就是数字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中国经济评论:在数字化时代,数据资产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产。请问您认为数据资产在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方面有何重要作用?

许宪春:厂房、设备、办公楼等传统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这些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数字化时代,一种新型资产,数据资产正在迅速成长,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数据时代造就的海量数据资源具有重大的数据挖掘及分析应用的价值,是企业获取经济利润的重要源泉。企业管理层要善于利用这些数据资产进行企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运营,通过数字化运营对企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精准分析,为用户提供最优化方案。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决策正在逐渐地从依靠传统经验向依靠即时数据转变。对许多新经济企业来说,传统资产在整个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在逐渐降低,而数据资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中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现代智能化工业生产线上安装数以千计的小型传感器,以此来探测温度、压力和热力等,每隔几秒就会传输回数据,这些数据就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资产。利用这些数据,企业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分析,包括设备的诊断、用电量分析、能耗分析、质量事故分析和预测性维护等等,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因此,企业通过数据资产进行生产和经营,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率,提高了竞争能力,数据资产开发应用得越好,企业的发展越好。企业通过构建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现企业的创新能力,数字化程度越高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发展速度也越快。

中国经济评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请您对此谈一谈您的建议?

许宪春:我国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行业门类齐全。但是由于研发能力不足,许多关键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国产化程度比较低,“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以机器人为例,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离不开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由于我国的研发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国产化率比较低,中国机器人7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等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占有,几乎垄断了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阶领域。

核心技术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在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新经济领域更是如此。我国应坚定不移地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和创新,形成一批在核心技术领域具有引领作用的企业。一是政府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企业研发的市场预期。二是政府也要在基础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落实相关的人才政策,为企业进行研发创新转化提供足够的基础研究成果储备和政策支持,促进政府与企业形成行之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三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励一大批青少年投身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为他们从事核心技术的研究创造条件,为实现长远的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提高我国整体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大产学研之间的融合,把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密切结合起来。企业受市场驱动,最熟悉市场动向,对于核心技术,企业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但光靠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多方力量密切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只有了解企业的需求是什么,实践中的差距在哪里,“卡脖子”的要害在何处,其研发才更具有针对性。所以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动员起来,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才有利于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的问题。同时,为了适应新时代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体系也应该随之进行变革。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鼓励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在高校增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加大数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只有在产业分工体系中掌握更多、更重要的尖端技术,才能不断完善产业的薄弱环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核心技术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不忘科创板的初衷
核心技术,造船强国第一要素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