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种教育

2021-09-10 07:22施施然
特区文学·诗 2021年2期
关键词:米拉经历抗疫

施施然,诗人、画家。主编《中国女诗人诗选》。出版诗集《走在民国的街道上》《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青衣记》《杮子树》等;曾获河北省文藝振兴奖,《现代青年》杂志最受欢迎青年诗人奖、三月三诗歌奖、郭小川诗歌奖等。

死亡是一种教育

惊蛰,疫情还没结束

午餐我们谈到了耶稣和释迦牟尼

他那么年轻,眼睛仿佛初升的星辰

那种破土发芽的力量支撑着他

尚未经历过失去

我们小心翼翼挑拣着词汇

低垂视线

小煎鱼在白瓷碟里不规则排列

一种不透明的情绪在弥漫

抗拒与犹疑对峙

终于,我们以夸克和量子力学

成功回避了真正想要谈的

我们表情轻松地望着彼此

观察世界,也记录人类心灵的沟壑

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疫情洪水猛兽般席卷而来,我们看到,无数人因此失去了健康和生命,无数家庭因此破碎。疫情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死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情感,都再也回不到从前。在疫情中,许多国际口岸、航班关停,全球化的“地球村”重新局囿回国界、省市、一区一家之中,甚至,人与人之间更多了一层口罩。人们被隔离到个体的孤岛中,内心从未有过的疼痛与无助。

我们在封闭中度过了整个春季。窗外,柳枝绿了,桃花、杏花、玉兰、海棠渐次绽放出鲜丽与芳香。燕子在檐下翻飞,鸽群在空中翱翔,猴子和梅花鹿堂而皇之奔走在没有车辆和行人的街道……一切仿佛都是自由的,只有人类被禁锢在玻璃窗内,一步也不能离开。疫情期间,除了力所能及地为抗疫做些捐款捐物的实事,隔离在家也是在为抗疫做贡献。

那段时间,我每天关注着疫情的发展与死亡人数的上升,忧心忡忡。面对大一放寒假在家,不能返校上课的儿子,我第一次意识到是时候尽早和他谈谈死亡,以及亲人的离世问题了。我想预先给他一些有关死亡的教育,这样才不会在遇上意外情况时因措手不及而心理失重。我希望他能正视人都是向死而生这一真相,健康、向上、朝气蓬勃、永不气馁地度过自己的好年华。然而,当我在餐桌上注视着少年清澈的眼神,和他青春英气的面庞,我竟难以开启这一过于沉重的话题。“死亡”真是一个艰难的课题,我明显感觉到他在情感上的抗拒。于是,我只好采取迂回方式,围绕宗教谈起。我们谈到释迦牟尼和耶稣,谈到佛教对生死轮回的认识,也谈到量子力学对于灵魂的解释,以及物质的能量守恒。我们一起回避着最核心的话题。之后,我以此为题材,写下了《死亡是一种教育》《隔离》等有关疫情的诗歌。

六月的一天,埃及汉学家、学者米拉·艾哈迈德在微信联系到我,询问我是否写有关于疫情的诗歌。彼时中国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省市基本上已恢复工作、生产以及出行。而身处埃及的米拉则正经历着居家隔离、经历着中国大地在春季已经发生过的一切。我非常理解她的心情与处境,整理了一组在隔离期间写的疫情诗给她,她当下表示非常喜欢,没有任何阅读障碍,因为我们虽远隔万里,却都在承受着同样的经历。是的,大疫当前,再没有种族、肤色的区分,而诗歌打通了我们彼此的心灵和情感,安慰着都曾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中遭遇重创的灵魂。米拉是一位出色的译者,很快,她翻译了我的几首疫情诗,同时做了一个访谈,分别发表在伦敦《新杂志》(2020年第8期、第10期。阿拉伯语杂志)。

诗人观察世界,也记录人类心灵的沟壑。我想说,这就是诗歌的力量,也是诗人的担当。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保留着温软而极致的那部分,诗人发现、拓展,并将其呈现出来。诗歌不仅仅是语言的技艺,同时更唤起他者对等的心灵感受。在诗歌中,我们共同感受喜悦,也感受举世的伤痛,同时奋而立起,迎接终将战胜瘟疫的那一天。

猜你喜欢
米拉经历抗疫
“画”说抗疫
团结抗疫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米拉的豁口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米拉雪山
经历与感悟
把赞美送给米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