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原始人》:“原始人”的现代家庭教育

2021-09-10 18:43周杨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原始人家庭家长

周杨

《疯狂原始人》绝对属于合家欢电影的典范,老少皆宜,且能引发所有年龄层的观众对于世界的思考。儿童看到的更多是探险的那一面:青春期的少女小依摆脱原本惧怕新事物、害怕新变化的思维束缚,在闯入者盖的带领下勇敢挑战新世界的历程。成人的视角或许更为复杂:有家长看到小依和瓜哥复杂的亲子关系——从崇拜家长到质疑家长再到认同家长——联想到孩子与自己的相处。这或许是一部能够让父母重新反思自己家庭教育模式的电影。

瓜哥讲述故事的模式总是带着深深的目的性,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为了输出自己的价值理念,他总是把自己的命令用故事的形式包装起来讲给孩子听。譬如,为了避免女儿夜里再次偷偷跑出来,他又生硬地拿出树袋熊,装模作样地进行情景模拟,并用威吓的形式告诉家人——小熊没有听从爸爸的告诫,偷偷跑出来,从而遇到了生命危险,所以要听爸爸的话,不要去接触新事物。

这种要在故事中安插教育意义的做法,有时往往会损害故事本身的叙述。其实每个故事本身就蕴含着自己的教育价值,而且每个精彩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又是多元而丰富的,所以硬是要给故事安上一个解释,只会适得其反。就像中国人都懂得《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词句,但几乎没有人会记得后人给它硬安上“后妃之德”的道德解释。因而瓜哥的故事在故事市场匮乏的时候,只能是全家人不得不进行接收的信息。他的故事模式是单项的,最终的指向是全家人的服从。

盖的故事则完全相反,他的故事开头与瓜哥一样是“老虎从树上掉了下来”,但他没有进行道德性解释,而是给故事加入了各种含混的富有想象力的解释:“老虎飞向了明天!”从内容意义上看,盖的故事似乎找不出明确的直接的意义,你可以理解为对探险的肯定,也可以理解为对明天未来的追寻。但就是这种含混的故事叙述模式,才能让读者进入其中,进行故事的填补与想象。叙述者退隐之后,读者真正与故事产生了联系,所以当他讲故事的时候,全家人(除了瓜哥外)都爱听。而且电影中,全家人都有了变化,大家也都加入了故事创作的大军,连老太太都忍不住要分享自己年轻时的恋爱经历,从而消解了瓜哥以前一人把持故事话语权的局面。在信息不开放的时代,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傲慢,对你公开什么与不公开什么都是家长的自由。但当盖引入多元交互式的叙述模式后,看似是简单的故事模式的改变,实则是家庭成员们第一次主动寻求表达自我的愿望。

一个家庭中,成员们是否愿意主动分享,其实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到底是在做家庭教育还是在做家庭管理。恐怕我们很多家长把管理当成了教育。电影中瓜哥觉得领导众人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是要靠自己的拳头,力量大才能保护家人、领导众人,所以瓜哥把管理当成教育。这背后隐含着一种逻辑,按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说法,这是一种认为“尊敬社会权威本身就是道德的善”的思想,在家庭中就表现为制订各种规则,并要求孩子严格遵守。

如果放在一个较大的社会背景看,你可以清晰地发现,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背后的逻辑正是遵循这种以幼服从长、以下服从上的核心思想。而且父亲对儿子特有的期待与认可会加重这种家庭的威权性。当儿子长大后,父亲退居幕后,家庭不过是换了一任新的管理者来保证家庭的运行。

教育与管理有关联,但绝不等于管理。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在儿童培养出具有自律的意识之前,对儿童进行管理是压制其“不服从的烈性”,但“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可以说,管理是为了建立某种秩序,而秩序的建立并不是其最终的目的,把管理当教育会导致我们关注对孩子表面行为的规范,而忽略孩子内心真正的道德需求。恰如一个学生引用《论语》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来表达他对瓜哥这样的父亲管理模式的反感。管理建立的只是不犯错的心态,教育建立的则是向往美好的自觉自发性的理想。

所以,瓜哥的家庭决策永远是很简单的,没有民调,没有讨论,只有一个调子,就是权威说了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不需要有创新与思考,只需要服从管理者“一句顶一万句”的英明决断。我们要建立的不过是一种孩子假装很听话的幻觉,要建立的无非是自己在家庭中“一呼百应,有应必答”的管理权力的幻觉。所以有个家长分享自己观影之后的成长:对孩子发火的时候总是要先思考下,我生气的到底是他做错了事情,还是生气他没有听我的话?因为前者着眼的才是真正的教育,后者关注的只是家长权威面子的受损。

《疯狂原始人》中,地震破坏了父辈们赖以生存的洞穴,也破坏了“待在洞里不要出去”的规矩。在对待是否要遵循父辈们定下的成长道路的态度上,不少家长和学生则一改前面对瓜哥的批评,尤其是不少母亲都能从瓜哥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得这是一位操碎了心的“老父亲”,值得同情。家长们不理解电影中的小依为何会如此叛逆,明明有坦途为何却喜欢走弯路?孩子们则大吐苦水,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中小依的原型,父母们总是给自己定成长的路径,小到学习计划,大到专业选择,“这不是生活,而只是活着”这句台词被不少孩子引用。

其實孩子吐苦水不难理解,但家长们表示不理解孩子,认定其是叛逆,这让我觉得诧异。因为这批家长二十年前也是孩子,也是同样被他们的家长批评、不能理解,就像当年社会给80后冠以“温室的花朵”、天生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原罪。当年他们自己觉得该当之举,如今是否也会被看成是叛逆?

所谓的“叛逆”不就是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定义的吗?凡是不符合我们价值观与做法的,那就是叛;凡是不听从我们劝导的,那就是逆。然而是什么给了我们这么大的自信,觉得自己所想所做的就是金科玉律?无非是我们曾摔过的跤,我们曾流过的泪。但再回头想,我们所谓走过的弯路真的是弯路吗?我们给孩子们画出的捷径真的就是捷径吗?

有一部名为《鹬》的电影总能引发我的思考。鹬妈妈带着小鹬去学习抓贝壳的时候,并不是要小鹬跟着自己亦步亦趋地学习动作要领,而是在小鹬受打击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它从温暖的舒适区里拉出来,赶到大海这个真正的操练场,这才让小鹬勇敢地选择了一条与长辈们都不一样的成长路径。

我们家长把一幅用自己的汗水与经验汇聚成的地图交给孩子,但它是否也同样适用未来的道路?时代不断在演进,曾经的规矩不断地被更改,围棋中阿尔法狗都下出了曾经被围棋教育界视为禁招的“点三三”,从而击败人类冠军。我们家长曾经的经验真的可靠吗?我们曾经用汗水凝结的地图真的能给孩子的未来拨开迷雾而不是使他们陷入困局吗?

所以《疯狂原始人》里,当父亲走出原来的自我封闭与狭隘的时候,我们会感动,因为他并不会由于自己有父亲的身份就停止了成长,他和他的孩子一起,也在不断经历自我的成长,不断修正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改变曾经的自己。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我们并不是要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佛系”家长,也不是要做给孩子压上一座五指山的“斗系”家长,而是要和他一起,拥抱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一起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呼吸节奏与处理方式。真正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像孙悟空保护唐僧一样,动不动就画地为牢,给唐僧胡乱画一个圈子,“不可越雷池半步”;而是要帮助唐僧一起认识世界,走向内心的西方取经之路。这或许也是所有家长们不可逃避、不可懈怠的重任吧!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原始人家庭家长
疯狂原始人
家庭“煮”夫
家长错了
恋练有词
秀逗原始人
家长请吃药Ⅱ
第四章 原始人的发明
犯错误找家长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