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化的融资来源和治理方式探讨

2021-09-10 07:22张鹏
商展经济·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治理对策

摘 要:在资本脱实入虚以及实体经济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发展。虽然金融化能够解决企业融资的约束情况,然而若是过度金融化会冲击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对此本文介绍了企业金融化概念,分析了企业金融化的资金来源,同时提出几点治理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与人员提供参考,以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金融化;融资来源;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4.20

当前,非金融企业对于证券投资、理财产品购买以及委托贷款发放等金融活动较为热衷,促使社会各界在企业金融化方面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从企业金融化资金角度分析,部分上市企业在公告上强调,融资主要来源于闲置资金。同时,基于信贷资金以及募集资金用途监管效果较差背景下,部分企业会对资金投向进行变更处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强调,一些上市企业开展委托贷款以及委托理财等活动过程中,有运用信贷资金的现象。因此,我国非金融企业开展金融投资活动时,会采用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两种方式[1]。

1 企业金融化概述

企业金融化是指企业采取改制的模式,实现上市这一目标,并第一次成为资本市场的内生力量。在企业实现金融化之后,企业可以借助上市这个优势,增强与金融之间的结合度,从而有利于自身融资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对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向和金融政策产生影响。可以通过行为与结果两个角度对企业金融化进行界定:以行为角度分析,金融化属于企业借助一种对资本运作方式较为偏重的资源配置手段,主要表现在用企业资产进行投资活动,而非生产经营工作;以结果角度分析,金融化是指企业主要通过资本与投资运作获得利润,更加注重资本增加,并不是经营利润。通过实践研究,企业金融化之后将会带来以下的变革。其一,企业方面。企业金融化之后,企业将更多地进行投资,并更多地依赖金融市场,从而导致企业融投资活动增加,利润来源发生变化;其二,金融业方面。企业金融化将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资本持有者数量、资本数量、资本流向等方面。除此以外,还会影响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注重风险防控[2]。

企业经融化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业发展。首先,影响资本市场:第一,由于投资需求使得违规市场进入市场中炒作,出现价格泡沫问题;第二,由于金融需求使得发行人出现欺诈或弄虚作假等行为,给市场提供的证券质量较差。其次,在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具有主体地位,其自身效用函数较为独特,即盈利性、流动性与安全性。以世界的一些金融危机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属于主要风险源,主要原因在于盈利性、流动性与安全性的统一性与平衡性遭到破坏。所以,需要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

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原因

2.1 微观原因

以微观角度分析。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较低,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较为严格,实体经济的投资模式缺乏成熟性,无法充分估计经营风险,要想保证实业风险的抵御能力有所提升,促使产权结构得到优化,需要向金融领域投资部分资金。我国一些企业因为自身经营问题,需要通过投资业务促使自身能够维持下去,也从客观角度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动机进行了印证。按照融资优序理论,基于国有上市企业的内部人控制条件,资本市场信息缺乏对称性,导致内部成本比外部成本更低,所以管理层也会更加倾向于采用短期投资或是内部融资,此种融资行为导致企业投资行为更加频繁。金融业高额利润使得非金融企业激励机制以及管理目标等均发生一定变化,与资本积累方式相比,非金融企业会优先选择短期回报。实际控制人一般会把资金存放在内部,严重情况下为了自身利益而开展不正当交易,或是选择净现值低于零的项目进行投资。

2.2 宏观原因

首先,宏观经济波动性。基于经济下行的压力背景下,使得需求出现疲软状态,产能过剩以及市场不确定与波动性增加,最终导致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资源价格会对企业利润情况产生影响,进而对企业资产的负债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另外还会影响信贷资金分配合理性。非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应对很多挑战,部分企业为了对潜在的系统性改革风险进行有效防御,经常发何时能资本脱实向虚问题。传统式,通货膨胀缺乏确定性以及汇率波动性,促使非金融企业进行金融投资。

其次,金融市场不断创新与发展。在传统金融业务增速放缓背景下,产权改革促使小型与中型金融改革工作得到有效激发,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发展快速,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资本管制接触以及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等,促使个人的收入分配出现较大差距。

3 企業金融化的资金来源

3.1 资金来源

通过研究,企业金融化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渠道。其中,企业金融化过程中,如果资金来自内部,可以简称为内源融资,属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以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形式存在的自有资金。当企业使用内源融资进行投资时,属于一般金融化;如果企业金融化的资金来自外部,则可称之为外源融资,具体的融资方式为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股票发行等方式,资金由其他经济体提供,被称之为“影子银行化”。

3.2 资金特点

经过总结,企业金融化的资金特点表现在以下四方面。其一,风险性。无论是内源资金还是外源资金,均具有一定的使用风险。例如,决策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政策风险等,如果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决策失误,或者受到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将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回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致使投资者利益无法保证。其二,复杂性。通常情况下,企业为了快速实现融资的目标,将会采取多种融资模式,从而导致资金来源复杂,增加了融资管理难度,应加强融资治理,保证相关工作优质高效运行。其三,经济性。企业金融化融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融资方案制定,在满足项目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融资成本。其四,动态性。企业不同时期对于资金的需求各有不同,在融投资管理方面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因此,需要企业具有动态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融投资工作的开展[3]。

除此以外,公司金融化需要掌握一定的尺度,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开展融资工作,避免企业过度依赖融资获取资金的方式,导致融资资金比重较大,内生力量不足,从而产生过度金融化的情况,致使企业债务压力增加,应对风险能力降低,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企业金融化的治理,实现融资合理化。以下根据企业金融化的资金特点,以及融资管理相关理论,合理进行治理方式的制定。

4 企业金融化治理对策

4.1 回归实业经营,促进产融结合健康发展

在金融化发展过程中,会促使企业向自身核心能力范围压缩业务,进而有效、积极地调整生产结构。保证金融化的适度性,可以引导企业把闲置资金流合理分配至金融行业,促使自身融资约束得到进一步缓解,进而促进企业实业投资能力,不断提高实体经济建设质量。若是过度金融化会导致企业需要大量内部资金开展金融投资活动,会使得实体经济出现挤出效应。并且实体经济的需求出现疲软现象,会导致金融市场缺乏良好的后续力量,市场要素无法获得科学的配置,进而导致金融市场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出现恶性循环。所以,在金融资本以及产业资本不断弱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实业经营,对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科学分配,通过高效科学的金融化指标进行科学投资机制构建,对企业资金在金融投资方面的依赖问题进行有效矫正。在其他企业不断增持过程中,相关企业如果具有转型意愿,需要对资本结构及时进行调整,进而防止出现被收购现象。非金融企业需要对生产性投资影响加以重视,以免受不良发展模式影响,阻碍企业发展[4]。

4.2 强化内部控制,促使金融化行为更加规范

金融化在非金融企业中的激励机制与管理目标等方面会形成较大影响。我国非金融企业有管理层代理成本高以及内部人控制等现象,管理层通过自身信息优势以及权力重组等,选择可以获得良好短期效益项目中投资自由现金流,并逐渐产生注重短期回报而对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忽视的企业激励体系与治理结构,对股东权益造成一定影响。对于自由现金代理成本减少现象,企业应该从以下方面作为切入点。首先,优化企业治理机制,对内部控制效率进行有效强化。其次,利用资本市场,即并购和负债。因为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缺乏成熟性,并不能够将债务约束作用有效发挥出来,需要通过内控制度降低由投机动机引发的金融化问题。非金融企业需要对自身治理结构进行充分完善,科学制定绩效薪酬方案,保证管理层能够对主业予以足够关注,促使利益相关者在企业长期目标方面的承诺能够得到实现,进而选择符合股东要求的经营与管理战略,达到正和博弈目的。股东需要积极行使监督权,对企业业绩中实体投资持久力作用予以足够重视,并非仅仅对短期股价涨势情况进行关注。最后,应该进行金融化的资产报酬率设置,对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分配比例进行科学的设定,对企业的金融化现象进行规范。

4.3 改善实体经济环境,优化金融制度

当前,金融化现象不断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但是对各个金融资本依赖程度也持续增加。说明进行非金融企业金融治理工作时,需要保证资本源头数量足够,同时需要对资本转化投资的渠道进行有效拓展。积极完善资本市场,非金融企业当前的发展困境较多,特别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需要获得良好政策与法律支持,促使融资约束情况得到有效解决,不断探索成熟投资模式。我国正规金融供给在总体方面无法保证民营企业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民营企业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应该积极构建一个多层次、开放性金融市场,对资本的流通途径进行充分拓展。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要求,以源头角度满足资金需求,保证非金融企业融资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另外,借助市场让金融资本为经济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保证企业科学地参与市场中,有效提高自身发展能力[5]。

4.4 强化上市企业管理层激励体系构建

在非金融企业融资过程中,会出现过度金融化问题[6],并出现“无杠杆”问题。此类上市企业的公司债、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等有息负债均为零。基于此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压力较小,因此会出现财务松懈问题。此类企业应该积极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在财务杠杆方面具有较高利用率,在2013—2015年,母公司股东权益与带息债务的比值分别是0.41∶0.36∶0.6。因此,基于“转轨+新兴”市场背景,业绩较好企业对于财务杠杆方法使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上市企业的激励机制不足。企业应该对高管薪酬和业绩建立现行相关的关系,进而形成积极的财务行为,防止出现贪图享乐等现象。上市企业应该构建和经济增加值、每股净利、股票市值以及资产收益率紧密相关的经营者薪酬机制,需要对消极工作行为进行惩罚,对积极工作行为进行奖励,保证经营者能够充分以股东角度对企业盈利质量与盈利水平进行分析,积极通过财务杠杆方法促使加权平均资本费用得到有效控制,促使企業价值进一步提升。

5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趋利动机、资金约束以及企业理财需求等方面均会产生金融需求。而企业金融化融资主要通过内部与外部两种方式,具有经济性、复杂性以及风险性等特点,所以需要积极通过回归实业经营促进产融结合健康发展,强化内部控制促使金融化行为更加规范,改善实体经济环境优化金融制度等方式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郭丽婷.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与创新投资——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8(05):57-62.

章雁,王芳露.融资约束,企业金融化与创新投资关系研究——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商业会计,2020,675(03):59-64+102.

郑胜男,干胜道.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过度金融化治理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商业会计,2018(02):22-25.

顾雷雷,郭建鸾,王鸿宇.企业社会责任、融资约束与企业金融化[J].金融研究,2020(02):109-127.

王瑶,黄贤环.内部控制与实体企业金融化:治理效应抑或助推效应[J].财经科学,2020(02):26-38.

刘贯春,张军,刘媛媛.金融资产配置、宏观经济环境与企业杠杆率[J].世界经济,2018(01):148-173.

青岛众瑞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大学  张鹏

猜你喜欢
治理对策
关于企业财务报表失真与治理对策探讨
清水河的呐喊
对会计假账问题的初步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
青海省杂多县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析
河南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浅析公路桥面铺装早期破坏原因及治理方法
跨学科大学生创新团队协同创新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
跨学科大学生创新团队协同创新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