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外语类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探究

2021-09-10 07:22宋丽丽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后疫情网络思政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界上罕见的、影响深远的疫情。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和大规模网络教育教学,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可靠的依据。在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背景之下,新时代外语类高校人才的思政教育应对于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探索疫情防控工作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渠道,对积极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网络思政;外语类高校;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界上罕见的、影响深远的疫情。自其爆发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成为本世纪的人类灾难。与此同时,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也取得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内国疫情形势趋于稳定,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虽然这场疫情必然会走向消亡,但万众一心、举国抗疫的壮举和对外施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却铭记在人们心中。

在后疫情时代下,外语类高校要以“四个正确认识”为切入点,将我国“抗疫精神”融入进学生思政课堂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培养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中国立场和文化自信,从而为建设国家输送道德品质、专业技能、思想认识全面发展的优秀外语类人才。

一、外语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的背景之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寻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融的路径与机制,以“四个正确认识”为切入点,真正将疫情防控的精神、举措、成果融入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答卷,努力为打造“大思政”格局、提升育人成效而不懈努力。

(一)外语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趋势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通过对教师的在线部署和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想政治课具有特殊的“主题教育”意义,并引导教师深刻认识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和独特的战斗经验是一门生动的思想政治课。同时,要在外语课程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疫情防控和网络教学并重。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辅相成。

疫情期间学生参与在线教育教学黏性增强。因此,在网络思政教育上应建立实现先进思想接受者到先进思想产生者再到先进思想传播者的路径。要用好、用活宝贵的教学资源,根据各自学科、专业及课程特色,借助中国大学MOOC、超星學习通、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微信、QQ、腾讯会议、钉钉等网络工具进行的线上授课,呈现出线上教育的诸多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广阔前景。

(二)外语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的问题

1.2.1教师方面

对抗疫精神缺乏更为的深刻理解:目前,关于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总体仅仅将抗疫素材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教本,而对于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时代价值、基本原则实施路径等都缺乏较为系统的思考。因此,作为辅导员教师,应主动学习和理解疫情防控的精神内涵,学习和理解党中央下发的各项决定和文件;结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结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从辅导员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抗疫故事和时代精神,去讲好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故事。

对互联网技术掌握不够熟练:互联网更新换代快,信息种类多,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需要一定的门槛。教师若没有充足的准备与培训,很难将思政教育通过互联网传播。

1.2.2学生方面

积极性不强,易分散注意力: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对疫情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此时教学不深入、不明了,容易让学生感到无味、啰嗦,从而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其次,网络上信息纷繁复杂,泛娱乐化现象严重,学生抱着猎奇的想法,更容易被一些新奇、古怪的新闻信息所吸引,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被虚假信息误导的后果。

二、后疫情时代外语类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外语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的特殊性,需要直接面对外国意识形态和西方主流话语。它的文化价值往往根植于语言背后。如何通过语言意识形态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是外语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外语院校要善于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重大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事紧密联系起来,利用互联网技术,把疫情的“战场”变成思政教育的“课堂”,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引导学生认清国家发展形势,为最终战胜疫情作出积极贡献,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服务党和国家的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统筹兼顾,不惜一切代价同疫情作斗争。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我国经济恢复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放眼世界,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但“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彰显了中国疫情防控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感。外语类高校开展疫情防控下的思政课堂,讲好中国的抗疫故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相关决策,积极配合党中央疫情防控和国家日常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人才提供强大力量。

(二)服务学生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新冠肺炎疫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社会发展和自身生活状况的良好机会,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审视和成长。面对疫情,90、00后主力军不畏艰险、奋勇前进,体现了新一代的责任和担当。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的现状下正常进行学习生活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网络的思政课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强化责任担当、确立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人生价值观。

针对外语院校的国际化特点,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牢牢树立人类和谐共存意识,与世界人民站在一起,励志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建设者;鼓励同学们以更加坚定的立场、无畏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态度,挑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三、后疫情时代外语类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展路径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更是充分地体现了我国网络文化的繁荣。以大规模网络教学为契机,加快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改革,讲好正能量故事,弘扬时代和社会新潮流,强调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继续讲好战“疫”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后疫情时代,外语类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仍应优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主动去了解中国精神,学习历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而不懈努力。

外语类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教授外语文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和评价外国文化和价值观,通过中外对比,过滤出需要摒弃的消极思想和糟粕。同理,在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领会我国“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取向,透视西方国家“甩锅”疫情、污名化疫情的本质,追问疫情防控背后的“中国之治”。从而能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和领悟“四个正确认识”,积极地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命运之中。

(二)最大化利用新媒体技术

外语类高校要适应网络发展的新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拓展网络思政教育渠道,降低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水平、降低审查风险,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宏观层面,高校要不断拓展与教育上层、各级党政部门、校外各界宣传平台、各类媒体等网络生态空间的对接渠道;在微观层面,加强校内各领域、各院系、各部门、各环节、各群体的网络生态空间与渠道的联系,不断创新工作管理模式、思维和发展方式,学习先进的新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网络思政课堂要适时化解泛娱乐化

思政教育既要寓教于乐,也要保持严肃性。当前,“泛娱乐化”开始以其强烈的趋势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大學生还处于长期的身心发展阶段,容易出现误判、思想迷失、信息缺失等现象,从而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效果。

要化解思想政治教学的泛娱乐化,就必须在教学中构建知识观,提高教学的教育性。与此同时,还要适时进行互动转化。既要避免校园官方化的理论说教、行政指令、政策严格话语,又要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社交性、互动性和冲击力大、关注度高等特点,注重战“疫”之后的心理建设,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变娱乐享受为规约接受。

(四)红色文化的注入

红色文化是学党史的鲜活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特别对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利用新媒体以及融媒体技术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是网络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各种专题实践活动,利用丰富的网络红色资源,不断加强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学,将红色文化注入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升师生的政治情感认同,培养思想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外语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运用中外比较的视角来介绍中国故事元素,如“中国制造”“高铁建设”“‘天眼’工程”“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具体案例,并通过课堂讨论、线上线下作业和考试题目等有机融入中国故事内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政策的理解,充分理解外语专业的使命和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在后疫情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逐渐显现。外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新特点,适应信息时代教学路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利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以“四个正确认识”为切入点,讲出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蕴含的生活性、思想性,把疫情防控讲深刻、讲彻底,满足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需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增强学生的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为祖国和民族的发展提供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晓宁,任嵩.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的价值与路径研究[A].巢湖学院学报,2020.

[2]李家富.高校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策略深析[A].高校辅导员,1674-9618(2020)06-0029-05.

[3]杨万鹏,王仲科,徐炜杰.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A].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96-711X(2020)23-0109-03.

[4]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A].21世纪英语传媒.

[5]吴璇,迁徙后疫情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 DOI:10.16324/j.cnki.jcts.2021.04.027.

作者简介:

宋丽丽(1986—)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后疫情网络思政
“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变局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后疫情”机遇(经济茶座)
特朗普强势开启“后疫情”竞选集会
“后疫情”时代河北省智慧政务系统建设思考
“后疫情”时期,关于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行车产业的蓝图与现实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思考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基于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社交型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