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人的完整性何以可能

2021-09-10 07:22李艺丽
科技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身体心理

摘要:人类社会正在快速并且不可逆转地进入智能时代。当前对智能技术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将会造成人类盲目信任高新技术,过度依靠智能产品,削弱人类在长期技术使用中的认知和体验。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所形成的虚拟世界又将在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领域引起“哥白尼式”的革命,它将会颠覆传统心灵生活的本质特征、存在方式和变化规律。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如何在人机共生的时代涵养自己的心灵,在虚拟世界里保持独立、清醒的自我意识,防止身心分裂,做一个完整的人,维持一种“诗性”的生活,是21世纪人们无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虚拟现实;完整的人;身体;心理

目前人类社会历经无数次变革之后进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信息技术引发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覆盖和渗透,其中以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信息科学为依托形成的虚拟现实技术和虚拟世界,已经深深的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存理念,重构人类的身体和心灵。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文明,是进步的代表,是一种未来的形式[1]。”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在视觉与图像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乃至于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以躲避现实世界带来的无尽困扰。这也造成人类身体和心灵分离的趋势,使人类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惰性依赖中逐步退化或者消失,人的社会价值被智能机器取代,导致心灵生活的紊乱甚至崩溃。本文将结合身体哲学的发展脉络与当代近路,来研究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结晶——虚拟现实中的身心问题。

1.何为人的完整性?

人类社会的形成是由于个体的出现,因为“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出现的前提条件[2]。”问题是,这句“有生命的人的存在”究竟应该如何解释,什么是人?什么又是人的完整性?不计其数的哲学家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这些问题,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有一句经典名言“认识你自己”,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无时无刻不在探讨何为君子。

“人的完整性”一般指对自己的认知、个性、生存空间的自我感知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关于人的概念是无产阶级精神领袖马克思的毕生追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人的完整性”的基本内涵:

“人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体,一方面是能动的,自然而然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是欲望、天赋和才能的集合体;另一方面人也是被动的,受到自身欲望和需要的控制,这是不可或缺的,是确保人类能够永久的繁衍生息的秘密所在。从古至今,人都被形容为是天然的、有生命力的、现实的、感性的、欲望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不断追求内心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结出绚丽的生命之花。而激情和热情是实现人类理想本质的内在力量[3]。”

2.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也称灵境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人机交互,利用计算机能够快速处理数据的特点,对主体感官上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记录,再加上特制头盔和手套所传送的数据和跟踪装置,模擬产生一个三维立体的虚拟空间,给用户和玩家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沉浸式体验,让用户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畅游。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多媒体、仿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领域都发挥了很大的价值,所涉及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生理学、以及行为学等其他学科。近年来,随着VR元年的爆发,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得到了改变。

2.1技术渊源及其特征

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史上,2000多年前柏拉图的“洞穴之喻”(Allegory of the Cave),为VR技术的诞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支撑[4],为我们认清VR技术的本质提供了重要参考。西方学者海姆认为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技术,至少体现出了三个特征:第一,沉浸感(Immersion),沉浸感使受众全身心的投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虚拟世界里的所有内容。第二,交互性(Interactive),用户利用交互性可以完成许多虚拟世界里的行为,如虚拟实验、虚拟训练等,达到一种对虚拟世界的控制和处理能力。第三,构想性(Imagination),指出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还原现实世界中的环境和事物,还能够再现出看不见的和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3.虚拟现实中的“身”“心”状态

心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人来说它可以脱离身体独自运动,还是不断的适应人在不同类型环境下的身体感知和体验。西方哲学中的代表人物笛卡尔在认知科学领域中提出,身体和心灵属于两种概念范畴,它们是不同类型的两种事物。笛卡尔始终认为,即是身体和心灵共同作用于人体的正常运转,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它们永远是对立的,不同的。身体被认为是不确定的,偶然的,感性的,而心灵则是确定的,不变的,理性的,是产生真理的地方。身体和心灵的二元对立所形成的认知科学,对计算机的运行过程提供了范例。

3.1“灵魂出窍”

人类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改革而加速前进,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产生有赖于人对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人的进步促进科技的提高。然而,虚拟现实技术形成的世界对人意味着什么,人的身体和心灵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人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又是如何在虚拟世界里感知一切。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一种经验性动物,经常利用积累的经验去感知一切新兴事物,但是在虚拟世界内,人的意识与身体是出于一种部分游离状态的,此时人以往的经验实际上是不能用的。人的意识是混乱的,对与自身无关的东西做出反应,动作是不合常理的,行为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用户也无法判断。在“灵魂出窍”模拟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对象佩戴一副特制的虚拟现实眼镜,利用以往的视觉经验干扰大脑各种认知信号的办法,让处于清醒意识中的实验对象,认为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处于分离状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观赏自己所处的世界。人的视觉和触觉接收到的信息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受到分离,两种感知互相错位,以往的经验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大脑改变了处理问题的方式,制造出幻觉,体验到不一样的自己。

3.2“游戏人生”

在由网络空间与虚拟生活组合而成的智能时代里,“占有”意识形态压抑在当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人不再仅仅关注自己本身,而是片面追求着其他自身以外的事物,造成了生活的空虚与毫无意义的危险。人类在虚拟世界里,享受虚拟占有带来的愉悦,不再独立思考,缺少批判性思维,对于眼前的一切视而不见,丧失人的本来面目。其中,网络游戏最具有代表性,在虚拟游戏中不仅赋予了游戏者的身份,也包括了情感和物质元素,对应于游戏中角色、武器装备等,虚拟的占有通过虚拟场景似乎能够弥补现实人们生活中根本不能被占有的痛苦。虚拟空间的伦理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是人自身的问题,人如果失去对外界事物探索的热情,就会失去独特性和存在的意义,最终导致丢失其自身[5]。”

除了網络游戏,虚拟现实技术也运用于影视作品中。“虚拟世界从一开始就在不断蔓延,和人类生活的宇宙一样,无边无际,以至于人类不清楚它的边界究竟在哪。它就像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现实世界里的每一件事物都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找到,人们不清楚它的形状和大小,只能通过界面体会它的样子,通过互动感知它的广阔[6]。”如何让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中体验到真实的沉浸感,虚拟现实技术则做到了这一点。当观众戴着3D眼镜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完全沉浸其中,无法区分身处何处,把一切都当成是真实世界里的活动。而在大型网络游戏中,玩家的沉浸式体验最为强烈,玩家在虚拟环境中构建虚拟现实模型(VRM),“把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生存理念、欲望需求、情绪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放到扮演的游戏角色上,在玩的过程中重新体验真实社会里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打败对手的过程,在这当中将会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经历的事物,以及体验现实世界里无法体验的人生感受[7]。”当虚拟艺术带给人们心灵的自由和无尽的快乐,让他们不断的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里畅游时,技术也在不断侵蚀人的正常功能和完整性,人类的想象力不能像以前那样天马行空,反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人类的思维不再灵活和多元化,而是越来越单一。与现实世界越来越少的“亲密接触”,人的感受和体验能力也会退化甚至消失,人的完整性何以可能?

4.结语

从古希腊开始,中外哲学中身体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而理性、灵魂和心智则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两者是对立的。柏拉图始终认为要得到真理,最好的方法是远离肉体,因为身体是感性的、肤浅的。柏拉图之后的基督教哲学也对身体采取消极的态度,认为身体代表了肮脏和罪恶。笛卡尔提出虽然身体和心灵的密不可分,两者不能单独工作,但本质上还是不同的两种事物,处于二元对立的位置。尼采将身体哲学抬高了位置,他认为人类的道德和理性不是上帝给予的,也不是人类精神力量造成的,它是生命不可抑止的力量,是身体的本能。叔本华的意志论认为,身体是意志的表现,身体的每个动作都是意志的活动,满足人的需要是生命意志的目标,身体为人的需要服务,人想要完全认识的,首先是欲望的对象,然后是满足欲望的手段。

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解放自己去利用自然,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虚拟现实技术在带给我们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满足我们欲望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的体验感知能力和心理认知功能上的退化,造成了“身”“心”分离的状态。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人的意志自由是至高无上的神,高于天地,没有任何其他的神和人的自由意志相提并论[8]。”马克思一生追求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起点也是终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成为“人”的过程是“人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和视角,实现自己全部的本质,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9]。”人的全面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要实现共赢,用智能产品逐步推进和实现人的完整性,追求更高一级的“全面而自由的解放”。对越来越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来说,在促进人类更好发展的同时,也将会迎来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James Der Derian, ed. The virilio Reader[M]. Oxford: Blackwell. 1998.

[2]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56.

[3]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4]费多益. 从“无身之心”到“寓心于身”: 身体哲学的发展脉络与当代进路[J]. 哲学研究. 2011 (02).

[5](美)埃里希·弗罗姆, 万俊人译. 自为的人: 伦理学的心理探究[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88.

[6]曹田泉. 从对话方式看数字化艺术的本性[J]. 艺术百家. 2006 (07).

[7]张轶楠.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J]. 现代传播. 2003(05).

[8]马克思.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60.

[9]马克思.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作者简介:李艺丽(1994.07—),女,汉族,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美学专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项目基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身体心理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我de身体
虚拟现实,让学习更“沉浸”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View Master虚拟现实显示器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