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下小学生德育机制建设探索

2021-09-10 07:22甘凯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甘凯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在“三全育人”这一先进教育理念指引下,我校积极探索通过“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促进小学生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一是深入落实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理念,二是积极探索全过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方法,三是积极促成家校结合式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模式。

关键词: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三全育人管理模式;小学生德育机制

基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为有效促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的实现,我校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积极探索通过“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促进小学生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第六小学是一所建校刚满三年的学校,为有效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我校通过运用“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核心的“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为依托,通过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反思和改进,最终形成了一套以“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德育工作机制。

一、深入落实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理念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孩子高尚品德的养成,需要家长和老师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引导,培养而形成。作为一名老师,自身高尚品德的养成也不得懈怠,只有师有德,而后才能育人。只有老师首先做到身体力行和良好的示范,才能更有效地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第二,科任教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把德育融于课堂。德育教育不该只是班主任的工作,各科老师都应该学习、研究如何在课堂中把德育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春风化雨般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轻松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更能体会到课堂中老师的德育教育。笔者在管理任教班级时,注重保护学生自尊心,淡化考试分数概念,班级每次单元小测后会通过考试内容告诉学生,这次试卷上的分数体现的是听讲指数或是练习达标指数,并且不公布90分以下成绩的名单。鼓励学生在平时课堂听讲和课外练习中更加认真。亦或是在解读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如学习二年级课文《寒号鸟》时通过“邻居”一词,让学生分享自己与邻居之间的故事,及时强调“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和邻居友爱互助。这样不仅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也对学生进行了内化于心的德育教育。好的课堂不只是把课文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更应该是把课文中的道理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潜移默化的转移给学生。“德”乃立身之本,“德”立而“人”成。

第三,倡导全体家长关注和积极进行家庭教育,以和谐亲情创科学家教。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家庭教学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习总书记提出过这样的形象比喻,家长要“扣好”孩子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学家们也强调家庭环境,父母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需要学习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老师在学校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的大多是文化知识,生活知识则需要家长们在家庭中给孩子们上好人生的第一课。由于我校家长大多是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理念知识较为匮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不甚上心或是方式不当。为促进学生家庭教育良好进行,我校特建立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合力,通過开办各类家庭教育讲座,专家讲座为家长提供学习平台。此外,我校还规范家校合作体系,有效开展和运行家委会机制,以避免家长“虚拟式”参与家校合作。

二、积极探索全过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方法

第一,课程育人——让教学中的各个学科都成为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心灵育场。课堂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的主要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在课堂中完成。将德育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能有效增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深度。实际上,在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等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人情等相关知识,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知识储备。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认同感。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健康积极的社会主义人格。在音乐、美术课堂中发挥艺术教育能量,感化学生审美格调。

第二,活动育人——让活动充满教育,让教育改变习惯。我国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明确要求: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要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知识、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发现、欣赏美的基本能力。为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师的学科特长,组织建立合唱班、舞蹈班、葫芦丝班、篮球班、英语班、书法班、古筝班等兴趣小组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体质,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我校每逢特色节日还会开展特色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完成节假日特色作业,或书法、绘画,或朗诵、歌唱等,开学回校进行集中评比展示等;中秋节时,我校学生以环保为出发点,开动脑筋,用废纸皮、易拉罐、废弃礼品包装盒等材料制作出了许多造型独特,图案精美的中秋灯笼。完成后的手工灯笼经过评比,悬挂于学校大堂,并系上灯谜,继而开展中秋节猜灯谜活动,不仅具有浓厚的节日氛围,更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展现自我,实现自我。

第三,环境育人——通过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实现环境育人目的。 校园的环境建设,也是校园文化的昭示,是一个隐性的心灵育场,有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目前,我校教学区各班级走廊都有各班特色作品展示栏以及名言警句、学校活动休闲区也彰显传统文化风韵,各类书法、古诗展示供学生在课间欣赏品读,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育人气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运动设施也令学生感受国家新时代的发展与强大。置身于校园,愉快、向上的积极情感体验油然而生,充分发挥了校园环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三、积极促成家校结合式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模式

第一,学校育人——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评价方法,推动学校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校育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但要想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就要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手段。所以,我校在向老师们布置每项重要工作前,校长都会在提出要求之后亲自参与进来与分管领导一同商讨、研究,进行细致和周密的思考与准备,再由班子成员在行政会上共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下发给老师们之后还要进行征求意见的环节,保证此项工作能在及时了解老师们的想法后马上更进,最终促成其开展顺利、落实有效。而在对学生的管理评价中,我校也实施以全面评价和多方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学生期末通知书中除了要记录学生学习成绩,更有反应学生行为规范的评价栏目。引导学生、老师和家长全面关注和审视孩子的成长和成功。

第二,家庭育人——通过创建和谐良好的家校互动关系拓宽家庭育人之路。我校的家校共教工作一直是学校的德育特色工作之一。建校三年来,学校的家校共教工作得到了家长、社会及上级领导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肯定,家长们对学校提出的倡议及要求均能大力支持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家长与学校之间已经在家校共教的理念和方向上达成了高度共识,形成了稳定良好的互动机制。在探索创建科学合理的家校共教工作模式中,针对我校较多学生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及家庭教育理念匮乏的情况,通过开展以下主要工作创建了和谐良好、携手共育人的家校互动关系,拓宽家庭育人之路。 其一,开足开好家长会,搭建家校定期沟通交流的桥梁。开足开好学生家长会,是学校做好家校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第六小学的学生家长会摒弃了面向全校家长一起开的单调模式,根据每个学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学生学情和家长们的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安排,形式分为:全校学生家长会;低、中、高分年段学生家长会;一年级新生入学家长会和六年级毕业生家长会等等。其二,注重日常家校交流,开展特色访谈工作,一般是采取面对面家访形式,老师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在家情況,探讨共同教育孩子的方法。通过家访,老师和家长双方能够真切感受到彼此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避免网络化家校合作带来的信息不对等等问题,共同为学生成长助力。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成长过程起着启蒙作用,学生成人成才与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关乎到社会的发展。因此,我校依托“三全育人”模式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加强学生道德素养,让学生积极投入道德实践中,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构建和谐家校关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汉卫:《学校立德树人的全面渗透:意蕴、实践与优化》,《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第10期。

2.王淼:《“立德树人”视域下的“三全育人”教育体系的构建》,《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3期。

3.恽桃:《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研究综述》,《戏剧之家》2019年第3期。

4.仲雯、孙明娟:《中小学生家庭双向互动视域下素质教育改进路径研究》,《教育观察》2019年第3期。

5.杨扬:《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1期。

6.方筱滨:《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

(责任编辑:车志勇)

大亚湾西区第六小学,广东   惠州   516000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