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方式 治疗“心脏病”

2021-09-12 13:52冯媛黄娟
心理与健康 2021年9期
关键词:胸闷精神科心梗

冯媛 黄娟

都说急诊是见证人间百态的地方,而在精神科急诊轮转学习的半年里,除了掌握精神科常见急症的诊断与处理外,我也见证了很多“心身疾病”患者从对精神科疾病的“拒绝”到“坦然接受”。

虚惊一场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本以为这样的天气可以风平浪静地度过。就在我和同事处理完观察室内的病人,准备回值班室休息时,突然大厅里被120送来一个用平车推进来的病人。家属大喊大叫,说病人快不行了,求求医生救救患者。我和同事赶忙跑到患者身边查看,患者为中年女性,正躺在平车上喘着粗气,双手捂着胸口,面部表情极其痛苦,像极了突发心梗的表现。我给患者进行了查体,未发现明显异常。心电图提示患者窦性心动过速,无心梗及心肌缺血的表现,血象及血生化项目第二个字是“象”还是?检查结果也正常。同事对患者发病的表现、既往史、家族史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护士给患者立即吸上了氧气,约半个小时后,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

故事的起因

患者认为她的爱人没有把她的情况说清楚,有很多重要的细节有所遗漏,这样会导致医生的误诊或者漏诊。所以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她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生病经过。她叫小鑫,今年43岁,目前在一家公司做会计工作。性格内向、敏感,做事认真、追求完美。原本的生活简单而又平静,直到半年前父亲突发心梗去世,给小鑫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她无法接受原本身体硬朗、从小到大给了她无限支持与包容的父亲,就这样永远离开了她。强忍着悲痛陪母亲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回想起以前一家人在一起幸福快乐的场景,小鑫的心里愈发地难过与自责。自责是因为小鑫现在回想起父亲在世时经常提起自己有胸闷、胸口疼的情况,父亲家族里还有心脏病的家族史。如果自己当时坚持让父亲去医院检查,可能所有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急诊的闹剧,反复“心脏病”发作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鑫慢慢接受父亲去世的事实,悲伤的情绪也在逐渐好转。本来以为工作、生活能恢复如常,可是没想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从3个月前开始,小鑫经常出现胸闷、胸口疼的情况。一开始小鑫也没有放在心上,直到2个月前的某天晚上,她在睡梦中被胸闷、吸不上气憋醒。醒后这些症状并没有缓解,还出现了胸口疼痛、四肢发麻、浑身出汗的情况。用小鑫的话说,当时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有种心脏病发作的感觉,她猜想父亲去世时心臟病发作很可能就是这样。爱人也被小鑫的表现吓得不轻,立即拨打了120将小鑫送去了急诊。到急诊后小鑫胸口疼痛的感觉逐渐缓解,但仍大口喘着气,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了,表情痛苦紧张。急诊的医生结合小鑫的表现,给其做了全面的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小鑫在急诊留观了一晚后就出院回家了。因为一切检查结果都正常,医生也没有给她开药,但是回想起发作时的感觉,小鑫仍心有余悸。

本以为那次急诊的经历,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可谁都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小鑫成了急诊的常客,类似的情况发生了4次。最后一次就诊时,正好遇到急诊的主任查房,他询问了小鑫的情况后,建议其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因为小鑫的表现很像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在综合医院的急诊就诊,只会耽误她的病情。可是小鑫认为这是主任的推脱之词,目的就是让她不要再来这里就诊了。

换个方式治疗“心脏病”

总是担心会再次出现心脏不适,担心自己犯病时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这一月以来小鑫每天都惴惴不安,情绪、睡眠、食欲、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因为担心疾病发作时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所以不敢一个人独处。她和爱人商量,如果再犯病,就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今天晚上她在睡梦中又出现了类似的发作,之后就出现了我们一开始看到的那一幕。其实听小鑫的描述,我基本可以诊断她就是“惊恐发作”也叫“焦虑的急性发作”。典型的表现是,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餐、散步、开会或做家务时,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即将死去。这种紧张心情使患者难以忍受。同时患者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跳出来;胸闷、胸前区有压迫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死去。因此,患者会惊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出现过度换气、头晕、面部潮红、多汗、步态不稳、震颤、手脚麻木、胃肠不适等植物神经症状,以及运动性不安。这种发作,一般持续5~20分钟,时间较短,即可自行缓解,缓解后患者自觉一切正常,但不久有可能突然复发。

坦然接受

为了让小鑫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认识,我让其做了焦虑自测量表和抑郁自测量表,结果提示其存在重度的焦虑和轻度的抑郁。经过专业、耐心的解释,小鑫能接受自己的疾病,也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对于“惊恐发作”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抗抑郁药、抗焦虑药)联合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和惊恐较劲,不要刻意去压制它们或者咬紧牙关赶走它们。每当这种感觉来临的时候,我们告诉自己坦然接受,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了这种情况,这次一定能和以前一样战胜它。顺其自然,让我们的身体症状顺其自然地变化,不要自己吓自己,而是要和症状和平相处,告诉你自己那是安全的。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面对惊恐发作,在排除躯体症状的前提下,我们要积极治疗,不能讳疾忌医。虽然惊恐发作的患者检查时基本都无心脏的病变,但有科学研究表明每次惊恐发作时心率加快,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导致身体会分泌一些激素。这些激素会对我们的心脑血管产生危害,而长期、反复的惊恐发作是导致将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胸闷精神科心梗
我院精神科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有些咽痛是心梗信号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六项准备
心梗猛于虎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探讨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