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东县壮族中学生消化不良的调查

2021-09-13 01:59罗致胡鲜香雷有庆黄贵兴黄秋泉莫燕凤罗凤秀
右江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消化不良壮族流行病学

罗致 胡鲜香 雷有庆 黄贵兴 黄秋泉 莫燕凤 罗凤秀

【摘要】 目的 調查广西田东县壮族中学生消化不良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人群消化不良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样。应用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调查问卷和青少年自我报告表对3000名田东县壮族中学生进行面访式调查。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共发放问卷2972份,回收有效问卷2883份(97.01%),田东县壮族中学生消化不良的总体患病率为3.47%;(2)消化不良患者中上腹痛发生频率36.00%(36/100)最高,其次为腹胀24.00%(24/100),烧灼感发生频率仅为9.00%(9/100);(3)女生患病率高于男生;女生初潮年龄较早者及月经不规律者患病率高;(4)学习生活因素中学习任务与压力的感受、熬夜学习、失眠、情绪沮丧或低落及睡眠时间少与消化不良症状发作密切相关(P<0.05);饮食习惯中的喜酸、喜生冷食品、进餐时间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和喝茶等与消化不良发作关系密切(P<0.05);(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经不规律、进餐时间不规律、喝茶是消化不良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消化不良症状在田东县壮族中学生人群中较为常见,主要受性别、学习压力、失眠、情绪及饮食习惯影响。

【关键词】 消化不良;流行病学;壮族;中学生人群;广西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1.07.0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yspepsia among Zhua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iandong county, so as to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yspepsia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y in this region.

Methods Cluster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study. Rome Ⅲ questionnaire of childre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adolescent self-report form were carried out on 3000 Zhua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iandong county through interview survey. Chi square test and rank sum test were used to compared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logisi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1) A total of 2972 Rome Ⅲ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of which 2883 (97.01%) qualifie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dyspepsia in Zhua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iandong county was 3.47%. (2)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of dyspepsia in students were abdominal pain (36.00%, 36/100), followed by abdominal distension (24.00%, 24/100), and the frequency of burning sensation was only (9.00%, 9/100). (3) The prevalence of dyspepsia was higher in girls than in boys, and girls with earlier menarche and irregular menstruation had higher prevalence. (4) Among the learning and life factors, learning task and pressure, staying up late to study, insomnia, frustrated or depressed mood and less sleep tim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dyspepsia (P < 0.05); and preference for sour and cold food, irregular meals, frequent absence of breakfast and tea drinking were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dyspepsia(P < 0.05). (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rregular menstruation, irregular meals, and tea drinking were risk factors for dyspepsia.

Conclusion Dyspepsia is common in Zhua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iandong county, which is mainly affected by gender, learning pressure, insomnia, mood, and eating habits.

【Key words】 dyspepsia; epidemiology; Zhuang populati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uangxi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上腹部症状。研究发现,大多数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患者最终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1]。FD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目前,全球人群的消化不良患病率为5.3%~20.4%[2]。国内外针对FD的病因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目前国内有关FD患病情况的研究主要来自部分发达地区的一般人群,但是,针对农村地区和不同民族的人群研究少见,尤其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或不同年龄人群的研究甚少。针对壮族青少年人群FD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仍是少见。广西地处边境,经济相对落后,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田东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县,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本研究以广西田东县壮族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消化不良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目的是提高本地区这一特定人群消化不良的防治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田东县总人口43万,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居住着壮、汉、瑶、苗等19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县,其中壮族38.7万人,占总人口的90%。田东县共有25所中学,在校中学生人数达14 121人。入选标准: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①样本量估计,参照国内2008年城市中小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调查的患病率19.58%,设容许误差0.10P,估计样本量约1600,增加样本量至2000。②抽样方法:首先在现有的6个高级中学中根据各校学生人数按比例分配调查人数。以年级分层,以教学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构成调研样本。随机整群抽样时,所抽取的班级数以能满足最低调研样本数为限,如不能满足样本数,则在相邻班级中随机抽取。在抽样的学校班级中,年龄为12~18岁,性别不限,家庭户口登记为壮族的学生进行调查。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肺、肝、肾、脑等重要器官疾病者;有慢性消化道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史;有寄生虫病史者;有代谢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者;有吸毒史者;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和量表

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研究对象的人口学数据(包括出生年月、父母职业、住址)、个人饮食习惯和爱好(包括主食类型、酸辣生冷喜好、吃早餐/宵夜、吸烟饮酒饮茶等情况)、在校学习和生活状况(包括学习任务压力、熬夜学习、体育运动、睡眠情况)以及一般健康状况(现病史);采用儿科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性问卷的儿童和青少年自我报告表:应用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块(上腹疼痛或不适、排便后是否缓解及大便情况)和报警症状模块(大便带血、黑便、吐血、发热及体重减轻等情况),评估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情况。

1.2.2 调查

组织医学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对抽样抽中班级中符合条件的全体学生进行面访式现场调查,在1个月内完成研究对象的诊断性问卷调查工作。

1.2.3 调查员

均为有流行病学调查经验的医务人员,由消化内科高级专业人员对调查员进行集中统一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1.2.4 调查问卷质量控制及数据录入

回收调查问卷由专人逐份检查,凡空白问卷、填写不完整问卷及有虚假嫌疑的问卷予以排除。采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采取双人录入法录入数据,然后对每份问卷均进行一致性对比,对有疑问者进行复核。全部数据录完后再对数据进行清理、核查及纠错。

1.2.5 判斷标准和评价指标

判断标准:参考文献[3]方法,按照儿科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评价指标:人群总患病率、各变量患病率以百分率表示;相关影响因素与消化不良的关系以相对危险度(OR)表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Enter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 0.05,双侧检验。

2 结  果

2.1 消化不良的患病率

发放儿科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性问卷——儿童和青少年自我报告表共2972份。回收合格问卷2883份,回收率为97.01%,其中男1395名,女1488名,符合消化不良诊断的患者100例,患病率为3.47%,女性患病率(5.31%,79/1488)高于男性(1.51%,21/1395)。

2.2 主要消化不良症状分析

2.2.1 调查对象的主要消化不良症状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设计调查的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或不适,上腹部不适包括烧灼感、腹胀、饱胀感、早饱感、钻顶感,其中上腹痛的频率最高,占14.3%(413/2883),其次为饱胀感和腹胀,分别为11.0%(316/2883)和10.3%(296/2883),钻顶感及烧灼感频率较低,分别为4.6%(132/2883)和3.5%(101/2883)。各主要症状男性发生频率为16.63%,女性为27.54%,总体发生频率为44.17%。

2.2.2 消化不良患者主要症状分析

根据罗马Ⅲ儿科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诊断青少年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或不适,上腹部不适包括烧灼感、腹胀、饱胀感、早饱感、钻顶感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研究消化不良患者中,上腹痛的发生频率(36.00%,36/100)最高,其次为腹脹(24.00%,24/100),烧灼感的发生频率仅为9.00%(9/100)。

2.3 消化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消化不良患病率与调查人群一般情况的关系

女性消化不良患病率高于男性,女生初潮年龄较早者及月经不规律者患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父母职业及住校情况的消化不良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2 消化不良与学习生活及情绪情况的关系

消化不良患病与学习任务、对学习压力的感受、熬夜学习、失眠、情绪沮丧或低落密切相关(P<0.05),而与周末学习、睡眠不足、情绪紧张或易激动无密切关系(P>0.05)。见表2。消化不良组睡眠时间少于非消化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4 消化不良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消化不良患病与饮食习惯中的喜酸、喜生冷食品、进餐时间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和喝茶等有关(P<0.05),而与主食种类(大米或面食)、喜辣、饮水、饮料是否冰冻、经常吃夜宵、吸烟、饮酒等无关(P>0.05)。见表4。

2.3.5 消化不良发病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可能影响消化不良的因素:性别、女性月经初潮年龄、月经是否规律、学习任务、对学习压力的感受、经常熬夜学习、经常失眠、睡眠时间、喜酸、喜生冷食品、进餐时间、经常不吃早餐、喝茶等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月经不规律、进餐时间不规律、喝茶是消化不良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5。

3 讨  论

消化不良病因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临床上,消化不良主要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因素与发病机制仍未充分阐明,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染高敏感、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精神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等;此外,遗传易感性、应激等也与其发病有关。目前认为,FD的发病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中脑肠互动失调是其发病的核心机制[2,4~5]。以罗马Ⅲ为诊断标准的人群消化不良患病率,全球范围一般人群患病率为5.3%~20.4%[2],亚洲为8%~23%,其中韩国为46.0%,日本为21.9%,澳大利亚为24.4%[6]。我国广东为18.20%,天津为23.29%,香港为18.40%,台湾为11.80%[7]。不同研究报告的消化不良患病率的差异,主要与调查方法、调查对象、样本数量、诊断标准等有关,也可能受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调查显示,田东县壮族中学生FD的总体患病率为3.47%,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相比偏低。国内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为8.51%(177/860)[8],江苏苏州地区青少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总体患病率为11.58%(107/924)[9]。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为19.58%[10]。莫斯科的一项研究对14~17岁的44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女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分别为16.00%和27.00%[11]。日本的研究显示青少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女生的患病率高于男生[12]。本研究对象为广西地区壮族聚居地中学生青少年人群,其研究的人群有着与既往研究人群不同的生活环境、遗传背景、生活习性及社会经济条件等。此外,采用的诊断标准及分型不同亦对患病率结果有差异[13]。因此,不同人群的FD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可能存在差异,应考虑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水平等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FD患病率高于男生(5.31% vs 1.51%),女生月经情况对患病也有影响,女生初潮年龄较早及月经不规律者FD患病率较高。对于普通人群,国外的一些研究提示女性FD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4]。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认为女性人群发病率较高[15]。胡景等人[16]对北京地区大学生FD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针对儿童/青少年人群的相关流调资料较少,崔春雪等[9]的研究表明青少年FD的患病率女生高于男生,其影响因素与女生性格偏于内向、不喜欢交流沟通等心理因素有关。有研究[17]表明女性容易出现抑郁情绪与其高患病率有关。王瑞等人[18]推测FD与女性雌激素有关,月经不规律者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会造成易患FD,但目前缺乏流行病学证据或临床试验证明,此外,目前似乎没有证据显示FD患病受月经初潮时间影响。因此,关于青少年人群FD患病与性别的关系仍需深入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FD患病率与学习任务、对学习压力的感受、熬夜学习关系等学习生活情况密切相关。FD患者对学习强度及压力的感受较非FD患者大,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6]。有研究认为,学习压力可导致焦虑、抑郁以及躯体化症状。通过脑肠互动,精神心理症状与胃肠道症状的发生和程度有关[19]。左国文等[20]对南宁市大学生的流调研究提示患消化不良的大学生消化不良症状更多与学习压力相关,消化不良患者的焦虑和躯体化症状与学习压力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学习压力在青少年学生FD患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我们的研究显示,FD患病与睡眠及情绪障碍相关,主要表现为FD患者更容易出现睡眠时间不足、失眠及感到情绪沮丧或低落。FD与精神心理障碍存在共病关系[21],FD常伴有焦虑、抑郁和躯体化,其中睡眠障碍是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因此,FD患病与睡眠、精神情绪障碍密切相关。

本研究显示某些生活饮食习惯与FD的患病率有关,饮食习惯中的喜酸、喜生冷食品、进餐时间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与FD患病有关系,与主食种类、喜辣、饮水、饮料是否冰冻、经常吃夜宵、吸烟、饮酒、喝茶无明显关系。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进餐时间不规律频率与FD的患病率呈正相关,为FD的患病率的危險因素。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与普通人群类似,青少年人群FD患病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有关[22]。姚萍等人对广西隆安县农村壮族人群的FD调查研究表明喜食生冷、辛辣食品与FD症状发作密切相关,而喜酸及喜腌制品为FD患病的危险因素[23]。有研究表明南宁市大学生的饮食习惯、运动及睡眠时间与FD的患病有关,但与饮酒、吸烟等无关[3],与本研究部分结果一致。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与FD的患病相关,可能与内脏敏感性及进食异常有关[16]。目前,有关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与FD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提示不同人群的FD发病影响因素可能有所不同。此外,有关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及标准化的膳食标准定义不一,也是造成研究结果差异的因素之一。因此,生活饮食习惯是否通过影响胃肠动力、内脏感觉而介导FD的发病,仍有待更多统一研究标准的进一步探讨。

综上,消化不良症状在田东县壮族中学生青少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其主要症状表现多为上腹痛或腹胀,影响疾病的因素主要有性别、饮食习惯、学习压力、失眠、情绪等。应根据本地区人群的疾病特点,采取针对性强的个体化防治措施,提高本地区青少年人群消化不良的防治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4):217-229.

[2]  汪龙德,毛兰芳,杜晓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25(1):84-90.

[3]  左国文,梁列新,姚萍,等.南宁市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2):263-267.

[4]  FUJIWARA Y,ARAKAWA T.Overlap in patients with dyspepsia/functional dyspepsia[J].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4,20(4):447-457.

[5]  LEE J Y,KIM N,KIM G H,et al.Comparing the areas of interest in the field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and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J].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5,21(4):503-510.

[6]  OSHIMA T,MIWA H.Epidemiology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in Japan and in the world[J].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5,21(3):320-329.

[7]  GHOSHAL U C,SINGH R,CHANG F Y,et al.Epidemiology of uninvestigated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Asia:facts and fiction[J].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1,17(3):235-244.

[8]  吴志平,齐国卿,谢瑞霞,等.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功能性胃肠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6,33(5):796-799.

[9]  崔春雪,闫宁,凌睿哲,等.青少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3):409-411.

[10]  宗春华,周惠清,李定国,等.全国城市中、小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现况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4):230-232.

[11]  RESHETNIKOV O V,KURILOVICH S A,DENISOVA D V,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adolescents:a population study[J].Ter Arkh,2001,73(2):24-29.

[12]  SAGAWA T,OKAMURA S,KAKIZAKI S,et al.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in adolescents and quality of school life[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3,28(2):285-290.

[13]  吴柏瑶,张法灿,梁列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85-90.

[14]  NAPTHALI K,KOLOSKI N,WALKER M M,et al.Women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J].Womens Health (Lond),2016,12(2):241-250.

[15]  王慧芬,姚树坤,杜时雨,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与精神心理状况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7):791-795.

[16]  胡景,杨云生,彭丽华,等.北京在校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5):1498-1501.

[17]  BUONAVOLONTà R,COCCORULLO P,TURCO R,et al.Familial aggregation in children affected by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10,50(5):500-505.

[18]  王瑞,唐承薇.雌激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7):578-579.

[19]  PAJALA M,HEIKKINEN M,HINTIKKA J.A prospective 1-year follow-up study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or organic dyspepsia:changes in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mental distress and fear of serious illness[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6,24(8):1241-1246.

[20]  左国文,齐晶晶,梁列新,等.南宁市大学生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4):259-264.

[21]  PINTO-SANCHEZ M I,FORD A C,AVILA C A,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crease in a stepwise manner in parallel with multiple FGIDs and symptom severity and frequency[J].Am J Gastroenterol,2015,110(7):1038-1048.

[22]  XU J R,SHANG L,SI W L,et al.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psychosocial characteristics in Xi'an,China[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3,25(7):617-e467.

[23]  姚萍,梁列新,董衛国,等.广西隆安县农村壮族人群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17):2393-2398.

(收稿日期:2021-01-13 修回日期:2021-04-27)

(编辑:王琳葵 潘明志)

猜你喜欢
消化不良壮族流行病学
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分析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斯诺医生——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创立者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肠炎宁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评估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对胆囊切除术后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