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梅花拳的民间传承困境及突破路径

2021-09-13 02:25桑全喜樊国栋
山东体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突破路径传统武术

桑全喜 樊国栋

摘 要:满足大众需求是任何一种文化在新时代社会中得以发展传承的动力源和催化剂,面对当前社会的和谐、安定局面,武术作为一种肉身搏击技术显然没了用“武”之地。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新时代非遗拳种——梅花拳的民间传承现状及困境进行了梳理,并为其提出了新的传承路径。研究认为:目前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学校教育仍有不足,对于民间传承的优势吸收不够充分,没有形成新的模式且未能发挥它应有的主体效能。从文化差异、社会变迁、政府调控以及各拳种发展失衡方面讨论了梅花拳的现代发展走向,并提出了确立武术文化地位、规范拳种内容体系、满足传承主体需求以及拓宽传承空间等新的观点,为传统武术的民间传承提出了适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突破路径:学术交流模式、“互联网+武术”模式、网络销售模式、影视系列模式以及特色旅游模式,让传统武术能够发挥自己的功能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发展传承。

关键词:民间传承;传承困境;梅花拳;突破路径;传统武术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1)03-0013-05

Abstract: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is the power source and catalyst for any kind of culture to develop and pass on in the new era, and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martial arts as a kind of physical fighting technology is obviously “useless”. This study mainl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o sort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 folk inheritance of plum-blossom boxing.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from master to apprentice is gradually declining; the substitute school education is still insufficient, having not sufficient absorp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folk heritage and failed to form a new model and play its due effectivenes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rn development trend of plum-blossom boxing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difference, social change,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imbalance of each boxing, and puts forward new ideas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cultural status of martial arts, regulating the content system of fists,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subject of inheritance and broadening the space for inheritance, and puts forward a breakthrough path suitable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for the folk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cademic exchange mode, "Internet and martial arts" mode, network sales model, film series model and characteristic tourism mode. Thus,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an play their own functions to participate in people's lives, and get an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Key words:folk inheritance; inheritance dilemma; plum-blossom boxing; breakthrough;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中共十九大以后,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国民经济水平稳步上升,逐步迈向小康社会。武术作为蕴含着浓厚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已经在中华大地流传几千年。随着中国的王朝更迭和历史发展,传统武术几经兴衰,以不同的形式流传至今。但是今日之武术,因受不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拳种、流派已经脱离了它原有的面貌。在西方文化不断入侵、社会体制变革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体育需求开始呈现多元化倾向,传统武术如何以“被需要”的身份在“新时代”社会中得以有效传承以及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社会中如何得以延续,已经成为武术界学术讨论中不可规避的话题。因此,研究将以非遗拳种——梅花拳为个案,梳理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的传承困境,并为其探求合理可行的传承路径。

1 梅花拳的传承现状

“落地梅花世间稀,明末清初始建立”,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梅花拳目前主要流传于苏、冀、鲁、豫及中国台湾、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它之所以能够不断开枝散叶,弟子门人遍及世界各地,主要是从第三辈祖师邹宏义由徐州北上传艺布道开始的。邹师从徐州开始一路向北传艺至邢台,历经四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历史沧桑,如今的梅花拳子弟已經遍布世界,枝繁叶茂。按照源流,现今流传的梅花拳主要分为三大支系,一是以山东菏泽地区为核心的“白家支”支系;二是以豫北的内黄、濮阳、清丰等地为核心的“豫北”支系;三是以河北邢台为核心的“北府”支系[1]。

尽管梅花拳开枝散叶,弟子门人遍布世界各地,但始终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梅拳弟子皆兄弟”的传承理念。根据道家《百字秘诀》按字排辈,无论师承何处,只要是梅花拳弟子,通过“盘道”,就是“论的上”的一家人,这一传承理念很好地促进了梅拳弟子之间的拳术交流和活动往来。另外,在各个梅花拳主要传承及发源地,每年都会举办祭祖及“亮拳”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梅花拳弟子聚集起来,祭拜祖师,亮拳展示,切磋交流。尤其在2006年,河北邢台梅花拳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收录以后,更加促进了梅花拳的发展。

1.1 梅花拳的组织形式

梅花拳是为数不多的经百年沧桑仍可保留其原始文化内涵的传统武术拳种,这与梅花拳“文武兼修、以文治武”的传承理念是分不开的。“小张山立文武大法”(《梅花拳经》),自梅花拳第二代祖师张三省开始,其组织形式就有了文场和武场之分。文者,敬祖师,研拳理,明天下之是非;武者,练身形,传其技,汇技击之力巧,进而由精达气,由气达神,精气神三而合一[2]。一直以来,文场作为梅花拳门的领导核心,非常重视对弟子做人行事准则以及三观的培养,尤其注重尊师重教及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体现为梅拳弟子信奉“天地君亲师”和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后参军保家卫国等。梅花拳这一组织和培养形式恰如其分地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梅花拳文、武场之分的组织形式,不仅代表了这一门派组织的民间信仰,还充分地反映了所属时代的社会形态。作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间拳会组织,梅花拳因其核心的传承理念及对门内弟子正确的三观引导而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从而为梅花拳在民间的传承、发展以及兴盛输入了更为充沛的资源和动力。尤其在清军入关后开始对民间结社活动进行打压,严格实行“禁武”政策,但梅花拳在其“文场”信仰的领导下,即便已经被迫转入隐蔽状态,仍能靠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民间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1.2 梅花拳的传承形式

根据新时代武术教育的受众群体可将传统武术的传承分为民间传承和学校传承。民间武术形成于我国的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又可分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地域传承以及社团传承等多种形式;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3]。

1.2.1 梅花拳的民间传承

“师徒制”作为主流形式在众多传统武术流派的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形式既维系了“传艺者”与“受艺者”的师徒关系,也是民间社会形成多地域、多流派、多拳种的核心因素。在梅花拳的流传过程中,一直都有“梅花拳,父子道”的说法,因此又将梅花拳称为“父子拳”,师徒如父子,来往密切,事实上就是建立了一种无血缘关系的拟制“父子”亲属结构[4],而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也在增强梅花拳门派内部的凝聚力、提升群体认同感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梅拳弟子信奉“天地君亲师”,又称报五恩[5]。天,人间祸福之主宰;地,天下万物之本源;君,社会文明之引者;亲,生养培育之父母;师,传道授业之导师。梅花拳弟子将自己的感激之情和敬畏之心融于信仰之中,更加增强了拳派内部的凝聚力。传统武术的这种以血缘或师徒为代表的传承特征极大地增强了拳派子弟的凝聚力,而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在这种凝聚力的驱使之下,一旦被用来抵抗外族侵略、保卫祖国河山,便会衍生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著名的义和团运动,其前身组织就是以曹州大刀会和梅花拳为主,而且梅花拳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将整个拳派投入到爱国运动中的。

古往今来的爱国武者都以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和精忠报国的鸿鹄之志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导向。这种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强国强种的民族气节使得梅拳弟子内部空前团结,拳功理法得以有效延续,为梅花拳的百年传承奠定了基础。

1.2.2 梅花拳的学校传承

如果说“师徒制”的传承方式是一种模拟血缘关系,那么学校教育则是一种约定契约关系[6]。无论是在专业体育院校中的武术专修课还是其他类院校中的武术普修课,都是教师在一定培养方案的约定下对学生进行授课式教学,学生根据既定的教学内容,修习完规定的学分才能获取毕业资格。这种契约关系的建立打破了传统依靠血缘或模拟血缘维系的“族群关系”,转而进入了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的良师益友的新型关系[7]。

梅花拳门规祖训众多,拜师授徒规矩严格。早在民国时期,菏泽梅花拳第十三辈“梅花圣手”高玉亭就进入省立六中(菏泽一中前身)担任武术教员,开启了梅花拳在学校传播发展的新途径,形成了传统武术学校传承的雏形。至20世纪50年代,燕子杰于1984年在山东大学正式建立了梅花拳协会,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带领学生不断开枝散叶,帮助周围各大高校纷纷建立梅花拳社团组织,梅花拳在高校的传播发展逐渐形成系统的模式,大有“遍地梅花香”的发展态势。

高校梅花拳协会的建立和各种梅花拳活动的组织,虽然有效地扩大了梅花拳传播的受众群体,但其丰富的武术内容绝非一朝一夕可以领悟。校内拳术习练者在时间、精力、资源等方面均受限制,且面临毕业后的各种社会压力,难以成为未来武术传承的主体。

1.2.3 师徒传承逐渐没落,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以模拟血缘关系的师徒传承向“约定契约”关系的学校传承转化是在不断的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影响下产生的必然趋势[8]。“师父”为教、学双方拟制了血缘亲疏关系,既为师,亦为父,徒弟会把师父的行为准则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向,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一生中受师父的影响较大。但从现阶段的社会师徒关系中发现,某些民间的拜师授徒掺杂了些许利益性,变得不再那么纯粹,扩大交际成为许多入门拜师者的主要目的。另外,许多民间拳师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在对徒弟的教育中可能会一味地套用传统方法,而这种方法可能已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传承模式。

而老师虽然没有让教、学双方建立那么亲密的相互关系,但是它以“契约”的形式使师生关系变得平等、和谐。学院派的武术教师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对武术的理论知识掌握较为客观、系统、全面,能够以一个相对标准化的教学设计、方案向学生传达武术知识,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正确的引导。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对武术文化的不断“吐故纳新”也导致了传统武术的文化流失,且在家国情怀方面,学校教育显然不如民间更为重视。在学校有限的教育时间里,会把教学重心放在技法传承上,忽略对于德行品质、家国情怀的教育。

从新时代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全局来看,原来“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在逐步走向没落,而用来代替师徒教育的学校传承虽然在诸多方面进行了补足,但是却有着其自身的缺陷,没能发挥它应有的效能,整个传承模式陈旧,没有找到有效的新模式,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9]。

1.2.4 优劣互补,融合发展

尽管传统武术的学校传承是由民间传承过渡而来,但两者仍是一种相互依托的互补关系。民间武术传承可以保留传统武术原有对于“武德、武礼”的重视及熏陶,同时弥补学校教育“打、练分离”的弊端;而学校教育中“师生”传承的理性认知代替了“师徒”传承的感性体认[8],可以为民间传承丰富理论知识,提供系统的、科学合理的武术教学内容及方法。

通过上述对于学校教育和民间传承的优缺点分析可以发现,若将二者整合不但可以使传统武术文化得到广泛普及而且又能兼具其文化特征,实现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的跨越和重组将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关键[10]。而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打破壁垒,摒弃两者相互排斥与对立的情绪认知,开启相互合作交流的新模式。多数的民间习武者比较看重荣誉,学校可以赋予其一定的荣誉身份(如特聘教师等)以促进民间拳师进校交流,有效利用民间师资的优势;另外学校武术教师亦可主动走向民间请教武术名家及身怀绝技者,虚心学习,不断丰富完善自己,以为日后的学校武术教学奠定基础[11]。

2 梅花拳的传承困境

近现代以来,东、西方文明不断产生冲突与碰撞,彻底改变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社会体制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转型、分化与重组,逐渐迈向现代化[12]。李培林教授将社会变迁比喻为“第三只隐形的手”,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逐渐从崇尚传统向追求市场利益转变。在此背景下,传统武术的生存土壤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梅花拳的未来传承茫然若迷、如堕烟海。

2.1 文化差异扰乱传承发展空间

由于文化基础和武术传承组织形式等的不同,民间派拳师与学院派的教师对于武学的理解、拳术的传承等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有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武学传承权威性,而对他人产生排斥。某些民间派的拳师认为学院派教师的武术不够正宗,只会花拳绣腿和耍嘴皮子,其实身上没有真功夫。而有些学院派的武术教师则把民间派拳师看作是“一介武夫”,没有文化,思想狭隘,性格粗犷,在一些形式上还秉承着封建保守的思想,难登大雅之堂[13]。

在西方文化入侵下,许多国人的审美观念发生畸形,男生缺少阳刚之气,女生缺乏阴柔之美。东、西方文化不断发生着碰撞,中国民众的体育健身理念受到极大的影响,外国武术(如跆拳道、空手道等)凭借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独特的营销手段已经率先实现传播全球化,在中国的武术市场,跆拳道显然要比中国武术更受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推崇。更有甚者,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东西就是好的,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视而不见。在这种思维引导下,梅花拳在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举步维艰。

2.2 社会变迁导致传承基础缩小

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大力发展经济体系,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逐渐被机械化、信息化的工业文明所替代,大量的青壮年从村落流向城市,使得村落形成以老人和孩子为主的群体结构。这一人员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梅花拳习练群体流失以及继承主体断层,随着老一辈武术家相继离世,许多优秀的武术拳种未能得到有效传承而濒临灭绝。

另外,传统武术的活动空间受到挤压。随着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发展,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被用于体育商业化领域,使得武术习练空间局限在公共体育场所,公共体育空间毕竟是少的,限制了梅花拳的传播发展。

2.3 调控不足使得传承主体乏力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曾对传统武术进行过一次轰轰烈烈的“挖整”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共收录了3700多个套路,100多种练法,长达几百个小时的视频。但是挖整过后,这些珍贵史料被收藏,未能发挥真正的传承效能,且从现阶段的武术发展来看,传统武术的传承仅仅依靠少数人的个人情怀来苦苦支撑,结果总是差强人意。

傳承人作为武术传承的主体,其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统武术的发展走向,他们的主观选择直接决定了拳种的流传、错传和误传[14]。因此,把握住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及观念,是促进传统武术得以有效流传与发展的关键。然而,多数传承人受自身生活、经济等条件的制约,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武术传承显得心余力绌。

3 新时代梅花拳传承的突破路径

3.1 确立传统武术文化的主体地位

在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我们理应倡导国家“文化自信”的发展理念,进行深度的“文化自醒”。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文化不断侵蚀着国人的信仰观念,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导向,扭曲了国人的审美意识,严重妨碍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发展。因此,在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中,我们应立足于强烈的“民族自信”观念,确立传统武术的主流文化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5]。”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应该被发掘出来与大众共享,广大传承人应打破思想的牢笼,重视拳种的横向传播,并且主动建立民族意识,树立传承责任感,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本土文化。

3.2 规范传统武术拳种的内容体系

梅花拳若要在新时代社会中取得长久的传承发展,必需具备完整的内容体系。武冬曾为新时代的武术赋予了一个新的定义:武术是以拳势技击为主要内容,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拳种为存在样式,以功法、格斗、套路三位一体为表现形式的一种人体技击文化[16]。该定义比较全面准确地介绍了武术应该有的样子,我们可以此为参考,将梅花拳的拳种理论与武术技术相结合,强调拳术本身的核心内涵,利用科学的、准确的、比较系统完善的教学方法将梅花拳的拳功理法传承给下一代,使之能够得以有效延续,才能使梅花拳有更足的底气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发展。

3.3 保障武术传承主体的生存需要

梅花拳的长久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针对人才需求、武术传承主体匮乏的问题,可考虑设置由政府直接管辖的武术俱乐部,为武術传承人及爱好者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使他们的生活需求得到保障,才能为武术传承事业尽职尽责。针对这些俱乐部,要设置定期考核,包括技术层面和理论层面,让广大武术学习者能够在学习武术技术的同时,掌握民族文化内涵,发扬民族精神。

目前一些武术管理机构存在“吃公粮,不作为”的现象,让本来就不健全的武术管理体制愈发衰退,应加以大力整顿,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健全完善武术管理体制,为传统武术的有序发展塑造一个健康的传承环境。

3.4 拓宽传统武术传播的新型空间

3.4.1 学术交流模式

对于梅花拳的宣传工作,不应只是局限在举办赛事上,理论交流也非常有必要。尽管许多高等院校会不定期举办武术论坛,但参与者多半是科研领域的人员,并没有解决传统武术在民间传承的实际问题,所以希望日后的武术交流,可以有更多的民间武术传承人参加,在完善自身技术理论的同时,也能够向更多的科研人员反映最真实的问题。

3.4.2 “互联网+武术”模式

2019年7月,国家发布了“多部门关于印发《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提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构建“智慧武术”服务网络平台,拓展“互联网+武术”新领域。“互联网+”“人工智能”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主导产业,5G时代的到来,将会更好地实现人工智能AR设备与人的交互需求。可以在一些娱乐场所、公园等安装AR设备,提前将武术教学或演练视频导入,人们可以面向AR屏幕跟随练习,且AR可以实时捕捉练习者的动作,若出现动作错误还能够即时给予反馈,再配合专业指导员或教练员不定期的现场指导,可以极大地丰富武术传播路径,拓宽武术传承领域。

3.4.3 网络销售模式

在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武术文化进行“销售”,近几年出现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几乎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半壁江山,网络信息的传播量已今非昔比。利用这些平台向社会大众宣传武术知识,让大家对中国武术有着基本的概念,比如以线上教学的方式,设置一些有效的攻防格斗技巧练习,吸引习练者的武术兴趣,配合以技术理论及文化内涵的讲解,使中国武术逐步实现网络化发展。另外可借鉴其他传统文化项目如河南戏曲(梨园春)、相声(德云社)以及《歌手》《这就是街舞》等广受现代人追崇的专题栏目或综艺节目,设置比如武术话剧、武术小品等较为有吸引力的节目,首先让社会大众在主观意识上对武术产生兴趣,进而过渡到武术的习练及传承中来。

3.4.4 影视系列模式

20世纪80年代,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一时间吸引了无数青少年前往少林拜师学艺;近几年由甄子丹主演的《叶问》系列电影也让更多的社会大众知道了咏春拳。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机制是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必备因素,梅花拳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不亚于其他拳种,同样可以其自身的拳种历史(如义和团运动、梅花拳名将抗日活动等)为题材拍摄一些好的影视作品,以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了解梅花拳。

3.4.5 特色旅游模式

目前,登封少林寺、陈家沟太极拳已经成为河南省旅游产业的代名词,往来游客在娱乐中可以很好地了解当地的武术文化;宋江武校、梁山武校也在近几年开始以水浒特色发展旅游产业,像这样的推广模式和品牌效应非常值得借鉴。梅花拳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非遗拳种,也可以在梅花拳的几个主要传承地,结合当地特殊的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如菏泽的曹州牡丹)建立旅游景区,设卡置点地组织梅拳弟子在景区进行展演,往来游客在了解梅拳文化的同时还能够学个“一招半式”,定会为梅花拳的广泛传播发展拓宽空间。

4 结语

传统武术是中华优秀文化遗存的具体内容之一,其具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质,深度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自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代,新的时代为传统武术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命题。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武术传承下去,成为了每一位武术人应该思考并为之努力的奋斗方向。

目前,传统武术仍以民间传承为主体。随着时代变迁,古老的“师徒制”传承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模式,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在结合当代互联网+、多媒体融合以及文化复兴的时代信息基础上,构建新的传统武术民间传承模式,才能使传统武术在民间传承的力度最大化,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让中国武术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1]杨伟松.河南省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6.

[2]程鹏宇.梅花拳的源流及组织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34-38.

[3]牛菁. 校外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途径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张兴宇.从梅花拳“拜师礼”看近现代华北村落中的礼俗互动[J].文化遗产,2018(4):113-121.

[5]徐梓.“天地君亲师”的源流[J].国学,2013(10):14-20.

[6]王崗,刘帅兵.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4):55-61.

[7]孟欢欢,李健,谢松林.基于AGIL模型的传统体育组织发展研究——以上海J太极拳社为个案[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138-144.

[8]李凤成.从师徒关系到约定契约:武术文化传承机制演变的价值审视[J].体育与科学,2017,38(3):32-37.

[9]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0]王智慧.传统惯性与时代整合:武术传承人的生存态势与文化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5):71-76.

[11]刘文武.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97-101.

[12]陈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J].行政管理改革,2020(2):44-51.

[13]张昊,李翠含,吕韶钧.民间武术传承与学院武术教育的冲突与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17(12):150-154.

[14]李晓智,高亮,麻晨俊.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文化传承谱系、困境与消解[J].体育与科学,2019,40(5):69-75.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16]武冬.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新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2):53-58.

猜你喜欢
突破路径传统武术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传统武术在校园
探究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系统解析
挖掘 推广 融入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
李白“诗与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路径
风景摄影的现状及突破路径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难点与突破路径的研究
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现障碍与突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