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对地方经济发展机制的思考

2021-09-13 02:17刘雨萱张维昌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23期
关键词:宜宾经济建设

刘雨萱 张维昌

摘要:成渝经济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点区域。宜宾市作为连接成渝经济圈两大增长极的重要节点城市,率先做出了“打造科教强市,建设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文章首先分析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之后通过研究宜宾市发展现状,引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机制的思考,在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所需的同时,又能优化产业组织方式、推动城市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地方经济发展;“双城”建设;成渝经济圈

一、引言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融合发展,在川南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副中心和开放合作先行区,2020年2月18日,四川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正式批复设立。近年来,宜宾大学城和科创城建设投入较大,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初具规模,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全省经济副中心对宜宾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用“双城”建设推动宜宾大学城、科创城、政府、企业、高校的协同创新,进一步完善地方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成渝经济圈城市群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价值

(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在产业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地方传统产业更加追求以“价值经济”为导向的互联网融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长效化发展体制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城市与区域内核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服务体系存在较大差距,仅靠单方面资源拉动吸引和培育人才收效甚微。因此,地方政府亟需有效补齐人才流出的“短板”,保证创新型人才的输送,推动人才培养体制长效发展。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能够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依托创新型人才培养长效化发展机制带动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创造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密切,我国地方经济建设初期,区域范围内资源有限,经济效益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初具雏形,政府通过为区域内科创企业提供产业扶持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带动周边高校内化人才培育模式,在解决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同时可以引导外部资金和技术的流入,企业通过生产链创造剩余价值,并以技术反馈、隐性资源的形式回归基础教育事业,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证分析提供实用性参考,形成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共同打造的可持续性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培育挖掘独具特色的地方创新文化,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完善和动态性良性循环。

(三)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旧有创业模式难以孕育高增长企业,亟需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拉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根据本地的区位因素、产业优势等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借鉴三螺旋理论,风险投资、专业性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要素是科技创新中心持续稳定创新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是不断孕育创新的土壤。依托优化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平衡好高校建设、企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条,实现对区域经济转型的快速高效完成,保证地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宜宾“双城”建设发展优势

(一)“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地理枢纽位置

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金沙江与岷江汇入长江交汇点、国家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和长江东西轴线的交汇点,是连接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的重要枢纽城市,拥有北起自贡,南缘昭通,东至泸州,西接乐山、凉山的广阔腹地。宜宾市距离成都市直线距离约277.4公里,铁路运程约1.5小时;距离重庆市区约207.8公里,铁路运程约3.5小时;在地理位置上与成渝呈三角形分布,是构建“三核”城市群的良好范势,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副中心的不二选择。打造成渝经济圈内的“第三极”城市,提升人才、产业、科研成果、服务等多方面的承接能力,寻求新的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关系,为带动成渝经济圈整体城市群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成熟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格局

宜宾市的“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体系配套完善,有4条高速铁路和12条高速公路交汇,地面交通网络发达;有通往全国17个城市的空中航线,是川滇黔区域的航空桥梁;有四川最大内河綜合枢纽港之一的四川宜宾港,是国家规划的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长江六大重要枢纽港之一,长江航道1500吨级船舶常年昼夜通航、丰水期可达8000吨以上。宜宾市航运优势明显,将宜宾港口打造成为四川内河港、长江生态港,完善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布局,同时依托陆上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潜力

宜宾市2018年常住人口455.6万人,占成渝城市群总人口的4.79%,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26.37亿元,占成渝城市群的3.5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4604元,同比去年增长8.7%。宜宾传统产业体系主要由白酒、能源、化工、轻纺等产业构成,目前智能终端、汽车、轨道交通(智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不断发展,拥有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平台,以及宜宾南溪经济开发区、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省级平台。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城位于宜宾临港新区,总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建设面积12平方公里,签订项目落地协议的高校共计15所,共建实训基地120余个。

四、“双城”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构建人才创新能力培育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猜你喜欢
宜宾经济建设
寒露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下的宜宾茶产业发展创新
武汉港务与宜宾港签署合作协议
三江叠翠盛琼浆,老宜宾酒酿浓香
经济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