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在柏林》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1-09-13 08:24谢能桂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1期
关键词:老妇人老兵柏林

谢能桂

《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的一篇微型小说,编排在人教版语文部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4课。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柏林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这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堪称战争题材小说中的精品之作。

一、前期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构思精巧,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表现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全文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一位后备役老兵的妻子神志不清,数“一、二、三”被两个小姑娘嘲笑,被老头制止;第二、三自然段写两个小姑娘再次嘲笑老妇人,老头说出原因;最后一自然段写听了老头的话车厢一片寂静。

课文从一个小镜头切入,引出故事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从侧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故事开始写一个老妇人异常举动被两个小姑娘嘲笑,被老头狠狠扫了一眼制止了。后来老妇人再次数“一、二、三”被两个小姑娘嘲笑时,老头道出了原因:原来“一、二、三”是她的三个儿子,在战争中死了,老妇人因此精神失常,老头又要上战场了,必须把妻子送去疯人院。老人的话反映了战争的危害遍及无数家庭,给普通的百姓带来灾难。年轻人死了,老的继续打仗。老兵死了,又轮到谁去?“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表现出人们认识到“战争带给人们的死亡和恐惧,谁都无法逃脱,每个人都成了这个时代的悲剧”。

(二)学习者分析

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对于小说这种文体,学生已初步了解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而本课重点引导学生从思考战争灾难这一主题人手,反思结尾环境描写的深意。处于和平年代的学生,对战争没有多少认知,以及课外阅读积累贫乏,我们需要补充一些资料来加深他们对战争环境的认识,对战争带来灾难的了解。以此感受本篇小说中描写的战争带来的悲痛,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梳理情节,留心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努力还原真实、自然的阅读状态,珍视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在阅读中不断发现,为阅读整本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要读懂本文并不难。关键是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来凸显主题。所以,“关注情节和环境,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初次接触小说体裁,对小说的写作特色不了解,本文构思巧妙:从一个生活小镜头平实而缓慢地切入,老妇人神志不清被两个小姑娘嗤笑,老头用眼神制止,课文情节至此都是常规表述。当老妇人第二次数数又被两个小姑娘嘲笑时,老头说出原因,与前文形成强烈反差。体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与灾难。所以“小说巧妙构思,体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灾难”应是难点。

教学重点:关注情節和人物刻画,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教学难点:小说巧妙构思,体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灾难。

三、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在柏林》,学生简介柏林。通过阅读课文导语,学生们知道小说的主题是“战争”。“大家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你对战争的认识吗?”

生: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血流成河、灾难、颠沛流离……

师:(配图片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占世界人口的80%——将近20亿人被卷入战争,影响了61个国家和地区,共计伤亡9000余万人。总资产损失约达4万亿美元。在这场战争中,德国总共阵亡了770万男人。

(设计意图:了解本文主题为“战争”,学生能交流对战争的初步印象,大致了解课文的社会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好“柏林、嗤笑、不假思索、后备役”等词语。

2.简要回顾《桥》和《穷人》。明白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

3.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

环境:(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情节: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需要送妻子去疯人院。车厢里人们一片沉寂。(学法:运用流程图梳理情节)

(设计意图:调动学习经验,以小说三要素,快速梳理课文内容)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人物形象刻画(结合课文语句分析)

主要人物:

老兵: 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狠狠扫一眼 ”“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③作为军人:年老体弱、悲伤无奈。“头发灰白”“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老妇人:虚弱而多病、独自沉思、神志不清、数“一、二、三”(年老体弱、可怜、悲痛欲绝)

(设计意图:通过两位悲剧的老人形象的理解,体会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

2.故事情节的表现手法(结合课文语句分析)

(1)提供两组词语,想象画面。

A  阳光 沙滩  椰树、奔跑 (海啸)

B  夜晚  屋外  火光   叫喊 (篝火晚会)

总结:小说表现方法的反常手法

(2)回顾《桥》的反常表现手法。

(3)发现《在柏林》反常之处。

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①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

②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

明确: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里才会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B.反常的人物。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①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代表她失去的三个儿子)

②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识?(这里可能用了夸张的说法,是从侧面表明老妇人的声音之大)

明确:老妇人数“一、二、三”,是代表她失去了三个儿子。由此产生的悲痛使她神志不清了,是战争造成她一家的悲惨。

(设计意图:这是文章的重点,要放手让学生交流、辨析。但事先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反常的表现手法。与之前学习的课文构建联系,再迁移运用)

3.以小見大(见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

教师出示交流问题,学生分组交流。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

明确:听了老兵的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众人听了老兵的话,既震惊又悲伤,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遭受到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老兵一家,车厢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亲人或朋友正在战场上,或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罩了整个车厢,所以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么被侵略国则更加惨烈了。在战争中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人民总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这个标题站在侵略国的国民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呼吁着和平。

(设计意图:这是小说留白之处,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无人幸免。从而理解作者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思想。学生在交流中互相碰撞思想,逐层深入理解)

五、课堂小结,分享学习收获

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感受到了微型小说情节的精巧构思、人物的精心安排。学会了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情节的不寻常,生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团。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可怕的战争竟然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苦难,所以我们要呼吁和平,同时也要更珍惜我们的和平生活。(设计意图: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反馈学习所得)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一)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丰富积累。

(二)片段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对学习目标的复习巩固)

七、板书设计

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血流成河、灾难、颠沛流离

战争-----------------------(以小见大)

一      二      三

(设计意图:体现学习重点,简洁明了展现)

八、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读懂课文并不难。关键是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来凸显主题。在本节课中,教师主要扣住“关注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刻画”来品析课文。

在分析人物形象上来说,学生的反馈还是能从文字中体会到老兵的坚强、无奈、负责任;老妇人的可怜、悲惨、悲痛。以及深层次反映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学生的思维是清晰的,表达是准确的。在情节品析中,小说运用了反常的表现手法。对于反常表现手法,学生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设计了一项游戏活动——用文字猜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与答案的强烈反差,体会反常手法的特点。再联系《桥》这一课的学习,实现“反常”写作方法理解的迁移。然后,让学生找出本课文中的反常之处。鉴于时间上的分配不合理,这一环节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所以学生的反馈不能到位。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很明显。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通过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反馈来看,是达成目标的。学生一致认识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与灾难,作者写作就是呼吁和平。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不少。首先是学生反馈参与面太窄,面对不足四百字的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对不少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教师也没有给予更多的时间和引导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学生甚至无法参与反馈;其次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少,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二战中柏林的情况一无所知,无法联系背景来理解文本,也就造成课堂学习活动大打折扣;再次是教师有意识地让位给学生,当学生无法撑起课堂时,教师为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艺术的处理上显得生硬,缺少教学智慧。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班的学生千差万别,要在语文课堂上关注全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提升素养,教师在这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老妇人老兵柏林
汽车冲进柏林闹事酿惨剧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老兵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老妇人与店员
老妇人与店员
老兵
废弃柏林
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