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以读促写”

2021-09-13 08:43陈淑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1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以读促写初中语文

陈淑萍

【摘要】“以读促写”模式常被应用于当前各教育阶段的写作教学过程当中,其实践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群体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提升,该教学模式在当前还没有详细的概念界定与实践指导,因此部分教师在做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时,会出现盲目现象。基于此,笔者尝试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对“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策略与原则进行探究,以期为该教学模式更为系统地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材;以读促写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范畴中最为重要的两大构成模块。在传统认知当中,“阅读”与“写作”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但在对新课标中相关内容的研读,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一、通过单元整合形式实现“以读促写”教学预期

“以读促写”背景下的单元整合,是指根据某一特定标准选择将同一单元或不同单元的同类文章汇于一处,根据既定标准明确相关教学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对所选文章展开有计划的群文阅读,从而实现教学预期。通过科学、有效的单元整合,能够实现如下教学预期:

(一)学生写作素材的科学、原始积累

作为一名基层语文教师,笔者对当前本校七年级学生群体写作现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知。在写作过程当中“写无可写”是学生群体当中所出现的普遍问题。而究其该问题的致因,是内在写作素材的积累有限。若将作文的结构视之为人的骨架,那么,在日常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则是其血肉。即使空有一副完整漂亮的骨架,没有血肉的堆砌,照样令人无法直视。一篇好文章应由合理的结构与素材共同构建而成,而积累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则为有效的阅读。根据写作素材的不同形式,可将其细化为内容素材和语言文字素材。

首先,通过单元整合实现对内容素材的原始积累。现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编排,不同单元中文章的选择与编排均隶属同一主题之下,若将同一单元中的多篇相同主题的文章进行科学的整合及有针对性的阅读,则能实现对内容素材的原始积累。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杰出人物”,而本单元中所有文章则均是围绕该主题,如,《孙权劝学》《邓稼先》等,相关文章当中对人物本身及其生平事迹的刻画描写,均可成为日后写作的内容素材。

其次,通过科学有效的单元整合帮助学生实现对语言文字素材的原始积累。词藻的合理运用,能够瞬间提升阅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好感度,且能够将阅读者自身的想法更为精准地表达出来。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四时美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摘抄、背诵文中与季节、景物相关的优美词句,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手头的课外书籍、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更多与该单元主题相关的好词佳句,且进行摘抄熟读,并在写作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学生将日常积累的语言文字素材应用其中。

(二)学生写作技巧的显著进步

单元整合形式的群文阅读,能够使学生群体的写作技巧得以显著提升。而通常意义上的写作技巧又将写作方法、结构布局两个方面囊括其中。

首先,通过单元整合形式的群文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与应用水平。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当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方法不下二十种,且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也通常将对课文中所涉写作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但学生却显少将之运用于写作过程当中。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相关写作方法的认知与掌握程度有限,且教师并未帮助学生构建起“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有效桥梁,因而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以上问题,教师可尝试通过单元整合形式的群文阅读进行解决。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及诗词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写作方法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单元整合模式下的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本单元内课文及诗词中与该写作方法相关的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与重点讲解,并以举例形式向学生传授其实践应用的方法。如此,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认知与掌握程度得以有效提升,还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搭建起“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有效桥梁,进而学生对相关写作方法的实践应用能力也会随之得以有效提升。

其次,通过单元整合模式下的群文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结构布局水平。一篇优秀的文章,结构布局、写作素材、中心主旨三者缺一不可。若将一篇优秀的文章视之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文章主旨是其“思想与灵魂”,写作内容及素材是其“外貌与血肉”,而结构与布局则是可以承载思想与灵魂、外貌与血肉的“骨架”,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内容均是围绕市井之中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展开,虽无华丽的词藻,但却因作者对文章结构的合理把控与布局,使得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文章让人拍案叫绝。在单元整合模式下的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对该单元文章的结构布局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就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布局展开讨论。此举能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结构布局的剖析能力,及其在写作过程中的结构布局水平。

二、通过课文重组形式实现“以读促写”教学预期

现行语文教材多将课文主题作为单元划分的主要参考依据,若想通过群文阅读实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则需找到两者之间更多共同的着力点。基于此,笔者尝试通过课文重组形式实现既定的教学预期。

(一)通过类文重组深化学生对文本立意的理解与领悟

将现行教材当中同一单元或不同单元当中立意高度一致的类文汇于一处组织开展群文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剖析,发现相关文章之間的异同,并围绕文章立意展开重点讲解与班级讨论,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立意与主旨。例如,选择将《纪念白求恩》与《邓稼先》两篇文章归于一类后,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诵读,并对文章主旨与立意进行重点剖析,使学生在初学基础上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选材角度、写作手法、语言文字的运用等诸多方面着手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笔者认为,此种阅读教学形式,可使学生对文本立意的理解与领悟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二)通过同文体重组促进学生对文章体裁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可将现行教材当中同一单元或不同单元当中同体裁的几篇文章归于一处,展开有针对性的群文阅读。以同文体重组形式展开的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体裁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通过参与系统的讲解与学习过程提升其自身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小说为例,其是现行教材当中较为常见的文学体裁之一。教师可通过同文体文章重组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对文章体裁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教材当中的《驿路梨花》及《台阶》两篇小说,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作者对文中相关人物的刻画方式、小说中的主要故事情节设计、文中主要的故事脉络及事件发展走向、外部环境描写形式及意义等方面展开对比交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小说体裁相关的知识,并将其自然地应用于日后的写作当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就“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策略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除以上几条实践策略之外,教师在组织开展“以读促写”教学时,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①立足学生实际学情,制定合理教学目标;②找准教学切入点,切忌生搬硬套;③遵循写作水平提升的客观规律,切忌急于求成;④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纳入重点教学目标范畴;⑤找准教学平衡点,实现“读”与“写”的共同提升。如此,方能使“以读促写”教学更具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刘火苟.中小学语文教学读写关系认识述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6):11-14.

[2]杨扬.基于核心素养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4):27-28.

[3]孙卫红.以读促写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64-65.

责任编辑  彭晋委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以读促写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优化阅读教学训练,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以读促写,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