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AI之能,创课堂新颜

2021-09-13 08:58陈贵荣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1期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

陈贵荣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寻找弥补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练习环节机械、重复、枯燥缺陷的办法。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出现,让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信息化出现了新的契机:利用AI平台技术推动课堂练习设计、组织和实施的发展,提升数学课堂效率。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利用“数学双线课堂”,实施“课前预练习——课中递进式练习——课后辅助练习”的课堂练习模式,追求实现练习情况的实时反馈、数据化客观评价,期待以借AI之能力,创传统数学课堂之新颜。

【关键词】双线课堂;教学信息化;练习模式;AI教育平台;数据化评价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培养创新性思维、发展智力的主要手段。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如何让练习更具实效性、思维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如何让学生喜欢练习,接受挑战;如何让师生客观评价练习效果和知识获取程度,等等。AI教育平台如UMU、问卷星等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教学研究的步伐,让传统课堂教学缺陷有了可以弥补的可能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开展双线课堂练习模式研究与探索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

一、趣味性课前预学习,让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学中要让练习达效、教学高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练习,接受练习挑战。“课前预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课前尝试对新知识进行了解与理解,形成一定的前置知识储备,为全面系统地学习新知提供助力。因此,课前预学习会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学生在预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自己动手、探索、研究行为就是积极主动思维的过程。所以,安排有一定趣味性的课前预学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教学实践中,在每一个新知识点学习前,笔者都会布置预学习任务:登录UMU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并完成课前小试练习,获取“成长之路学习证书”,时间为10分钟。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笔者布置了如下的预学习任务:

观看:两段微课视频(小数意义和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

完成:课前小试(2题选择题,3题填空题,2题判断题,共7道题)。

借助AI平台的功能,笔者能很快地掌握到學生课前小试的情况,以便对教学作针对性的调整;学生在UMU平台上的预学习,也可以动态地了解到自己对新知识认知情况。一份轻松的、沉浸式的动画微课能够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搭配一份合适的课前练习,能够让学生无形中投入到学习里去。对比传统的纸质预学习,借助AI教育平台的帮助,用数据化表达学生预学习效果,更直观、更有针对性,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需求和积极性,值得花心思、花力气坚持做下去。

二、课中递进式练习模式,以量变促质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AI教育平台引入传统课堂,实现线下线上结合的“双线课堂”,由线下课堂组织新知系统学习,线上平台组织自主练习,增量同时能提质。这是一种“递进式练习”模式:让平台给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加任务”,让平台给学习效率一般的学生“介绍辅导老师”,让平台给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做评价”。下面,笔者以教学四下《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说说具体做法。

第一步:以题组形式重整练习。先根据教学内容把对应练习划分为“基础层、提升层、关联层”三种层次练习。再把每个层次里的题目组成一到三个题组,每个题组有2至3道题,形成了“层——组——题”的层次练习。在《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把教材里的12道练习题,和其它资料选取的7道练习题,共得到19道练习题。最后编排成基础层和提升层各2个题组,关联层1个题组。

第二步:建立AI平台练习模块。先把重整后的题目在UMU平台上做成电子资源,包括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形式。不过教师要注意,对于需要书写过程的题目,如,计算、作图、解决问题等,至少保留一定量的书面练习训练。最后,按层次组成题组,建立练习模块。在《乘法分配律》这课中,笔者做了以下的练习模块:

【基础层】(必做题)两题组,各4题;

【提升层】题组1(必做题4题);题组2(选做题4题);

【关联层】题组1(选做题),题量3;

第三步:在“双线”课堂教学自主使用。在开展正式教学时,教师先以传统课堂形式组织学生完成新知学习;再让学生登录UMU平台开展自主练习,按照顺序依次进行基础层、提升层和选做关联层的练习,并自行填写“练习完成情况记录表”。

在学生进行线上自主练习时,笔者做了以下的工作:借助平台AI功能及时掌握学生练习情况;选择性在大屏幕上显示学生练习排名情况;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定学习效率高的学生与相对学习效率一般的学生互助;随机提问;查阅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记录表”等等。在练习中,笔者还设立了以下机制:

1.补救机制。要求每层次题组全部完成且正确才能过关到下一层次题组。如果出现错误需接受随机题“面练”,直至过关。

2.求助机制。如果同一题组里出现超过50%的错误率,学生可以向教师或同学求助个别辅导。助人者可获“特别贡献印章”,记录在“练习完成情况记录表”里。

3.互助机制。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有时针对易错题、典型题、重点题笔者会为某些题设定特殊标记,如,加*符号提示。如学生遇到这些题就需要小组共同讨论完成,笔者会指派小组代表发言。

经过实践发现,“递进式练习模式”有很多优势之处,例如,增加了课堂练习的容量但不会增加学生负担;更容易营造竞争氛围;改善枯燥的练习环境;提示学生自主练习权限;解放教师便于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度;更准确地进行个别辅导;学生能获得更丰富的评价等等,让课堂练习的效果得以“从量变触发质变”,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后一分钟讲题辅助练习,促个性发展

传统课堂作业基本都是“一本一册”形式的。在教学实践中,除了传统作业模式外,笔者还利用AI平台推行了“1分钟讲题”的辅助练习。学生完成当天书面作业后,选择其中一道作业题进行一分钟讲解视频录制并提交。笔者就学生的讲解视频进行点评,其他学生可进行线上交流。

“1分钟讲题”辅助练习的推行,参与的学生越多,当天作业题的反馈就越多,不但增强了课后作业反馈的时效性,而且能帮助学困生解决作业之忧,还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书写能力、表演能力、动手能力及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笔者认为,“双线课堂”会成为大势所趋。因为,“双线课堂”形式兼顾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平台教学优点,能够使“系统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被动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程序化学习与自主化学习”“整体性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合理相融。我们追求具备基础性、趣味性、层次性、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挑战性以及实用性的课堂练习的步伐会越发坚定。有活力、有思考、有创新的练习,必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增彩、闪亮!

参考文献:

[1]杨秀芹,王保平.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解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3):125-126.

[2]杨瑞娟.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J].新课程(教研),2011(7):72.

[3]常梅芹.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82.

责任编辑  邵健丽

猜你喜欢
教学信息化
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
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融合体验
基于“数码摄影”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以项目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
伴随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探讨高校教育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有效运用
信息化引领教育,语文课堂跨入“新时代”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微课在高职教学的研究与应用
物流管理课程互动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