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021-09-13 08:43郭满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1期
关键词:习惯培养习惯小学生

郭满林

【摘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要想培养健康的人格,就要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小学生的起始阶段,那么这个阶段,必然要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习惯培养

一、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往往在家中会养成很多习惯。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通常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培养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习惯。小学生模仿能力极强,在家中可能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在学校中会模仿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行为。所以,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榜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家中,家长可以养成按时打扫卫生、准时、诚信、不乱扔垃圾、不浪费粮食等好习惯,这样小学生也会学习家长的行为,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在学校中,教师可以表扬作业写得好、遵守纪律的学生,这样也会使得其他学生去模仿,从而养成他们认真写作业、遵守纪律的习惯。还有对于小学生一些好的行为,教师要及时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这样他们就会做得越来越好,这个习惯就会越来越牢固。同时,家长和教师通过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仅使自己的习惯得到改善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小学生在学校存在的不良习惯

1.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听着听着就会有很多小动作或者是看向窗外。还有一些学生作业习惯不好:做作业的姿势不端正,错的题目不及时地订正;有的小学生做作业拖拉,需要教师和家长不断地提醒;还有的小学生字写得潦草,做题粗心大意,经常会漏做题,做完作业之后没有检查的习惯;还有些小学生不独立,做作业时特别爱问家长和其他同学,或者是直接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是因为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学习时,没有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或者说,是当时家长发现了他们有这种坏的学习习惯,但并没有及时进行纠正,以致于他们行为习惯越来越差,一定程度上导致学习情况不理想。所以,我们要从小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去纠正。

2.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笔者通过观察一些学生的行为举止发现,有一些学生有着破坏公共措施、乱扔垃圾、在墙上乱涂乱画、践踏小草等行为;还有一些学生会迟到早退、不守时、丢三落四、做劳动的时候不认真,喜欢投机取巧;还有一些小学生喜欢玩电子游戏,喜欢在公共场合打闹等。这些都是不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不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日积月累的。家长和教师没有注意到,周围其他人也没有对他们进行教导,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上,一些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往往喊着“老师,我……”的抢答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

三、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措施

1.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让学生树立正确习惯意识

每次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可以把这个星期用来进行教育宣传。在这个星期就由班主任来给学生制定新学期的班级新规定、新要求,还要给他们制定明确的目标。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不同,制定出不同的班规。比如,让他们上下楼梯的时候都要靠右侧,不能够在走廊和校园里随意奔跑;课前要唱一首歌;要按时完成作业;下课以后要多看一些课外书;课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预习,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班规,告诉学生哪些事情是正确的,哪些事情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要给他们说明原因,这样也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习惯意识。

2.教师多监督,多纠正

在课堂上,教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学会倾听、学会认真地听课。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桌面上只留下书本和笔,其它一切无关的东西,全都收起来,这样可以减少小学生再做小动作的频率。当有的学生打断其他同学发言,或者打断教师发言时,教师要及时制止,要教他们学会倾听,认真地听教师说、听其他同学说。其次,小学生要有正确的坐姿。小学生现在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年龄段,这个时候如果不养成好的坐姿,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视力。再次,培养正确的读书习惯和书写习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刚开始认识的字数量不多,往往都是认识,但是不会去写。这个时候,教师要培养他们形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和写字习惯。如,可以让学生养成双手捧着书本读书的习惯,注意他们的站姿,这样可以让他们能够快速地阅读、吸收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他们从小就学会感恩、学会诚实、学会守时。这些需要学校、社会、家长共同的帮助才能够完成。首先,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在家中,家长必须要诚实守信,家长就是孩子的镜子,家长是怎样表现的孩子就会怎样去学。所以,家长也要养成一个诚实守信的好习惯。其次,小学生身边的长辈要有不说脏话、不在公共场合打闹的习惯,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学习长辈们的良好行为,逐渐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4.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养成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很容易忘记一些自己本来做过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时常对他们进行培训,强化他们的习惯意识。教师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还有每周三的红领巾广播站以及班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训。在这些场合,我们可以向他们讲一些社会公德教育和一些社会常识,还可以再给他们讲一些法律常识。比如,要告诉他们,要尊重身边的人,要尊老爱幼,要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帮助其他人,还有出门时要遵守交通规则,靠右行走。

5.展开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其实也有很强的荣誉感,教师可以对他们表现好的行为进行表扬,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这样他们也更愿意去做一些好的事情。比如,有些小学生认真听课、帮助他人,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表扬,这样会使得行为良好的小学生来越好,有坏习惯的小学生能够自发地及时改正。

四、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看到部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的改善,但是此实践仍然要继续坚持下去。教师对于学生不当的行为要严抓严管,一定要纠正;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小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助力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总之,良好行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持之以恒地训练。相信经过教师、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学生都能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7):120.

责任编辑  邵健丽

猜你喜欢
习惯培养习惯小学生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是小学生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