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下异病同治理论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证型及用药特点分析※

2021-09-14 12:24李洪霖陈梦利郗昱檀常思思马纯政
河北中医 2021年4期
关键词:肠癌气滞方剂

李洪霖 邵 帅 陈梦利 郗昱檀 常思思 董 良 马纯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南 郑州 450002)

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019年中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为392.2万例,死亡病例为233.8万例[1]。通过临床病例总结,选择适合恶性肿瘤的中医治法和中药显得尤为重要[2]。本研究中,我们选取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恶性肿瘤患者3797例进行分析,探讨真实世界下异病同治理论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证型及用药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全部3797例均为2018-08—2019-09就诊于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采用河南省中医院病例管理系统录入,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Modeler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1.2 入选标准 病理或影像学检查(CT、核磁等)、肿瘤标志物等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有中药服用史;入院时间>5 d。

2 结果

2.1 3797例恶性肿瘤患者肿瘤分类 肺癌1532例(40.35%),肠癌456例(12.01%),胃癌421例(11.09%),食管癌356例(9.37%),肝癌298例(7.85%),乳腺癌286例(7.53%),胆囊(胆管)癌269例(7.08%),胰腺癌179例(4.71%)。

2.2 379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医病名 肺积(肺癌)、肠覃(肠癌)、积病(胃癌)、噎嗝(食管癌)、肝积(肝癌)、乳岩(乳腺癌)、胁痛[胆囊(胆管)癌]、癥瘕(胰腺癌)。

2.3 3797例恶性肿瘤患者证型、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中医证型分布前4位为肺脾气虚证848例(22.33%)、气滞痰凝证588例(15.49%)、气血亏虚证258例(6.79%)、痰瘀互结证239例(6.29%)(379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见图1)。从病位来看,主要病位在肺、脾、胃、肝、肾;从证素来看,主要证素为气虚、气滞、痰凝、痰瘀、阴虚、湿热、痰热、阳虚、血虚等;从虚实来看,多虚实夹杂,以虚证为主。

图1 379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2.4 3797例恶性肿瘤患者常用方剂频次厚朴温中汤(199次)最常用于胃癌,其次为肠癌、食管癌;参苓白术散(198次)最常用于肺癌,其次为胃癌、肠癌;当归补血汤(192次)最常用于胃癌,其次为食管癌、肺癌、肠癌;二陈汤(188次)最常用于肺癌,其次为食管癌、肠癌、胃癌;半夏泻心汤(174次)最常用于胃癌,其次为食管癌、肺癌、肠癌;生脉饮(23次)最常用于肺癌、食管癌。

2.5 3797例恶性肿瘤患者用药频次共使用药物399味,用药频次10969次,出现频次最多的20味中药为茯苓(855次)、党参(651次)、炒白术(642次)、黄芪(639次)、清半夏(630次)、白花蛇舌草(621次)、炒麦芽(522次)、炒鸡内金(421次)、浙贝母(420次)、麦冬(405次)、陈皮(400次)、沙参(352次)、半枝莲(399次)、姜厚朴(382次)、薏苡仁(373次)、当归(356次)、山药(366次)、甘草(298次)、瓜蒌(232次)、川芎(198次)(3797例恶性肿瘤患者用药频次最多的前20味中药见图2)。常用补血药为当归(192次)、熟地黄(67次);常用补气药为党参351(次)、白术106(次);常用温里药为九香虫(53次)、干姜(43次);常用滋阴药为麦冬(57次)、石斛(37次);常用化痰药为清半夏(154次)、川贝母(111次);常用活血化瘀药为川芎(121次)、三七(87次)。见图2。

图2 3797例恶性肿瘤患者用药频次最多的前20味中药

2.6 3797例各类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型、用药分布

2.6.1 1532例肺癌患者中医证型、用药分布 中医证型分布前3位为肺脾气虚证341例(22.26%)、气滞痰凝证237例(15.47%)、气血亏虚证104例(6.79%)。所用方剂分布前3位为异功散442例(28.85%)、止嗽散300例(19.58%)、苏子降气汤288例(18.80%)。从用药频次来看,茯苓用药频次最多,为519例(33.88%),其次为黄芪502例(32.77%)、党参445例(29.05%)。补血药用药频次最多为当归291例(18.99%),止咳药用药频次最多为川贝母284例(18.54%),清热解毒药用药频次最多为白花蛇舌草260例(16.97%)。

2.6.2 456例肠癌患者中医证型、用药分布 中医证型分布前3位为脾虚湿阻证64例(14.04%)、气血两虚证61例(13.38%)、脾肾阳虚证54例(11.84%)。所用方剂分布前3位为六君子汤108例(23.68%)、二陈汤84例(18.42%)、半夏泻心汤69例(15.13%)。从用药频次来看,茯苓用药次数最多,为168例(36.84%),其次为党参161例(35.31%)、陈皮107例(23.46%)。消食药用药频次最多为鸡内金98例(21.49%),健脾祛湿药用药频次最多为薏苡仁79例(17.32%),化痰散结药用药频次最多为清半夏67例(14.69%)。

2.6.3 421例胃癌患者中医证型、用药分布 中医证型分布前3位为气虚血瘀证69例(16.39%)、脾胃亏虚证65例(15.44%)、气血亏虚证58例(13.78%)。所用方剂分布前3位为厚朴温中汤86例(20.43%)、当归补血汤64例(15.20%)、参苓白术散56例(13.30%)。从用药频次来看,党参用药频次最多,为155例(36.82%),其次为茯苓153例(36.34%)。理气药用药频次最多为厚朴108例(25.65%),化痰散结药用药频次最多为姜半夏90例(21.38%),补气药用药频次最多为黄芪88例(20.90%)。

2.6.4 356例食管癌患者中医证型、用药分布 中医证型分布前3位为痰气交阻证107例(30.06%)、痰瘀互结证77例(21.63%)、气虚阳微证37例(10.39%)。所用方剂分布前3位为参苓白术散71例(19.94%)、半夏泻心汤61例(17.13%)、通幽汤55例(15.45%)。从用药频次来看,党参用药频次最多,为110例(30.90%),其次为茯苓98例(27.53%)、黄芪92例(25.84%)。化瘀止血药用药频次最多为三七59例(16.57%),通经活络药用药频次最多为威灵仙52例(14.61%),凉血止血药用药频次最多为生地黄56例(15.73%)。

2.6.5 1032例肝癌、乳腺癌、胆囊(胆管)癌、胰腺癌患者中医证型、用药分布 因为肝癌、乳腺癌、胆囊(胆管)癌、胰腺癌病例数少,所以是综合统计的证型及用药,未区分癌症种类。中医证型分布前3位为气滞痰凝证301例(29.17%)、痰瘀互结证243例(23.55%)、气血亏虚证170例(16.47%)。所用方剂分布前3位为滋水清肝饮155例(15.02%)、柴胡疏肝散136例(13.18%)、二陈汤100例(9.69%)。从用药频次来看,党参用药频次最多,为364例(35.27%),其次为黄芪258例(25.00%)、白花蛇舌草228例(22.09%)。化瘀止血药用药频次最多为川芎160例(15.50%),通经络药用药频次最多为威灵仙137例(13.28%),凉血止血药用药频次最多为生地黄170例(16.47%)。

3 讨论

2018年全球肿瘤流行病学统计数据(GLOBOCAN 2018)显示,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约1808万例,死亡病例约956万例,中国分别约占23.7 %和30.0%[3]。通过研究发现,2018—2019年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肿瘤患者中,肺癌、肠癌、胃癌、食管癌、肝癌是发病前5位的肿瘤,符合中国恶性肿瘤发病情况[4]。食管癌患者排在第4位,与河南为食管癌高发区相符[5]。

中医学认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邪气后踞之”,《诸病源候论》云“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痰湿凝聚,易留着于脏腑经络,结于体表则为瘿瘤,结于内脏则为积聚[6]。《血证论》曰“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7-8]。中晚期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表现[9]。肿瘤在正邪交互的病情演变过程中,正气虚损、邪气亢盛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因素[10]。“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正虚,包括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与脾肾两脏亏虚密不可分。正邪的强弱盛衰决定了肿瘤的转归和发展[8]。邪气包括气滞、痰凝、血瘀等,是肿瘤发生发展的病理因素和病理产物,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医治疗肿瘤,扶正法和袪邪法相辅相成,同为重要治则治法[11]。根据恶性肿瘤的证候特点,运用中医“审证求因、审证求机、以方证因、以方证机”的方法,在临床具有指导意义[12]。

通过回顾性的方法,总结了河南省中医院对恶性肿瘤的中医理法方药特点,找出用药规律,指导后续治疗。在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扶正论治时,正虚主要包括气虚、阳虚、阴虚。其中肺癌常见证型为肺脾气虚证,病位以肺、脾、肾为主;肠癌常见证型为脾虚湿阻证,病位在肠、脾、肾;胃癌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病位以胃、脾主;食管癌常见证型为痰气交阻证,病位主要在脾、肾。以祛邪为治疗原则时,邪盛包括气滞、痰凝、血瘀。其中肺癌常见的证型为气滞痰凝证,病理因素为气滞、痰凝;食管癌常见证型为痰气交阻证,病理因素为气滞,痰湿;肠癌常见证型为脾虚湿阻证,病理因素为痰湿;胃癌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病理因素为瘀血。正如《四圣心源》谓“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则血病,肺金右滞则气病”[12]。通过上述结果可见,肺癌、胃癌、肠癌、食管癌可出现不同的中医证型,不同种类的肿瘤也可表现出相同证型。因此,在肿瘤治疗中常采用“不同治则治疗相同证型”的“同病异治”或“相同治则治疗不同证型”的“异病同治”法则[13-14]。在治疗不同肿瘤方剂和中药规律的探索上,治疗肺癌方剂以异功散、止嗽散为主方,突出益气补肺,理气健脾,在此基础上化痰散结,气行则津液得以正常输布。治疗胃癌选用当归补血汤,以当归、黄芪为主要药对,两药共归脾经,当归补血生血,黄芪补气健脾,当归补血汤为治疗胃癌的核心方剂。在统计过程中发现,生脉饮为高频次使用方剂,既用于食管癌,也用于肺癌。临床发现,食管癌患者常见饮食不下、五心烦热、胃脘灼热等表现,肺癌患者常见咯痰无力、燥咳口干、五心烦热等症,两病不同,但同属阴虚证型,故选择同一方剂生脉饮益气养阴,也是“异病同治”理论在临床的具体体现。

综合治疗已成为治疗多种不同恶性肿瘤的共识,随着中医药参与的肿瘤综合治疗的不断规范,结合本研究结果可知,益气健脾方、固肾培元方、化痰散结方是使用比例较高的方剂类别。在治法上,以补气、养血、滋阴为代表的扶正法,配合以清热、化痰、化瘀为代表的祛邪法,在不同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15]。随着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逐渐深入,其在肿瘤预防、减毒增效、减少肿瘤复发转移、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肠癌气滞方剂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含糖饮料或可增加女性患肠癌风险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何谓中医“七方”